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天童寺不是净土道场,是禅宗道场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佛教禅宗五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佛国”。
全寺占地面积7.6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8万余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寮、居30余个计999间。寺院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东、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拥。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东峰、中峰、乳峰;右靠钵盂峰,圆秀突起,状如覆钵,聿旗峰,陡惊峻险,似旌展扬。唯独南面天阔山远,一条郁郁葱葱万松大道恭迎宾客朝山进香。
十里青松接翠微,梵王宫殿白云飞。钟声出岫客初到,月色满庭僧未归。偶有闲情依净土,竟无尘虑渎天机。明朝尚有登高兴,千仞冈头一振衣。——宋代·王应麟《天童寺》天童寺十里青松接翠微,梵王宫殿白云飞。
钟声出岫客初到,月色满庭僧未归。
偶有闲情依净土,竟无尘虑渎天机。
明朝尚有登高兴,千仞冈头一振衣。王应麟(1223—1296),南宋***、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王应麟
弱冠珥朝簪,才堪入翰林。重违君厚遇,聊奉母懽心。笔削留惇史,囊装贮赐金。帆张淛河阔,山对括苍深。暂歇趋朝马,重闻故国禽。幽兰南涧采,寿酒北堂斟。务简慵开阁,家丰不典琴。彩衣方侍养,红药即供吟。我占掖垣久,自惊年鬓侵。妨贤兼罔极,相送泪盈襟。——宋代·王禹偁《送正言杨学士之任缙云》送正言杨学士之任缙云
宋代王禹偁
展开阅读全文∨弱冠珥朝簪,才堪入翰林。重违君厚遇,聊奉母懽心。
笔削留惇史,囊装贮赐金。
帆张淛河阔,山对括苍深。
暂歇趋朝马,重闻故国禽。
幽兰南涧采,寿酒北堂斟。
务简慵开阁,家丰不典琴。
彩衣方侍养,红药即供吟。
我占掖垣久,自惊年鬓侵。
妨贤兼罔极,相送泪盈襟。▲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渌波归旧水,寒片漾和风。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宋代·王禹偁《东风解冻诗》
东风解冻诗
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渌波归旧水,寒片漾和风。
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
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
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
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孤亭叠嶂东,宛是古屏风。每到天将暮,浑疑日再中。余霞犹散绮,新月已张弓。一水漪涟媚,千岩木叶红。玳筵何烜赫,火宅忽牢笼。隙晃归巢燕,檐拖截涧虹。果迷丹橘熟,洞讶赤城通。似烧连松坞,如斑染竹丛。近邀青琐客,来伴紫芝翁。望久情无倦,吟多兴未穷。阳乌看黯黯,归马恨怱怱。会待长栖隐,青冥逐去鸿。——宋代·王禹偁《西晖亭》
西晖亭
宋代王禹偁
展开阅读全文∨孤亭叠嶂东,宛是古屏风。每到天将暮,浑疑日再中。
余霞犹散绮,新月已张弓。
一水漪涟媚,千岩木叶红。
玳筵何烜赫,火宅忽牢笼。
隙晃归巢燕,檐拖截涧虹。
果迷丹橘熟,洞讶赤城通。
似烧连松坞,如斑染竹丛。
近邀青琐客,来伴紫芝翁。
望久情无倦,吟多兴未穷。
阳乌看黯黯,归马恨怱怱。
会待长栖隐,青冥逐去鸿。▲
宁波天童寺,属于“南宋五山”之三。此寺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以东约30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西晋永康元年(300)僧人义兴云游至会稽,来到今之鄞县,因爱其山水,遂在此结庵修行。相传当时此地人烟甚稀,却有一童子每天送薪送水,奇之。童子对义兴说,他就是太白金星,由于义兴禅师的虔诚,感动了玉帝,于是叫他化作童子前来相助,如今既已建院,即行告辞。言毕,童子就不见了。所以后来就命此山为太白山,此寺为天童寺。
天童寺环境甚佳,有道是“山外青山翠满峰,丛林禅院九州同。楼堂仙阁难相数,广厦千间是天童”。从太白山下至天童寺,先是五佛镇蟒塔,然后便是“万松关”。这是一条林荫道,长达十余里,两旁古木参天,苍松成屏,气度非凡,为“天童十景””之一,“深径回松”。此处还有另一景“凤岗修竹”,即一大片青翠秀美的竹林。再往前就是天童寺前的“万工池”了。这是一个放生池,由于挖池工程浩大,用二万余人掘成,故名。池的一端有一块巨大的照壁,上面书写“海天佛国”四字,宗教气氛顿生。照壁正对天王殿,这是一座比较宏大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高18米。殿内按传统布局,正面是弥勒佛,背面是韦驮,两边分列四大天王。经天王殿是一个大院子,院北即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今之佛殿是密云禅师于明崇祯八年(1635)重建的。殿高20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高27米。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佛均高13米。殿两旁为十八罗汉;后殿为五百罗汉,姿态各异,十分生动。
寺内还有方丈殿,又名“大鉴堂”,供方丈升座和设大型佛事坛场之用。法堂为讲经说法之所,面阔九间,进深六间,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建为楼房,楼上即藏经楼。
天童寺的词语解释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_属禅宗。在浙江省宁波市东天童山上。东晋时建。为浙东佛教名寺。寺宇建筑规模宏伟_附近峰峦峻拔_有瀑布飞泉_风景清幽。
天童寺的词语解释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_属禅宗。在浙江省宁波市东天童山上。东晋时建。为浙东佛教名寺。寺宇建筑规模宏伟_附近峰峦峻拔_有瀑布飞泉_风景清幽。注音是:ㄊ一ㄢㄊㄨㄥ_ㄙ_。拼音是:tiāntóngsì。结构是:天(独体结构)童(上下结构)寺(上下结构)。
天童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属禅宗。在浙江省宁波市东天童山上。东晋时建。为浙东佛教名寺。寺宇建筑规模宏伟,附近峰峦峻拔,有瀑布飞泉,风景清幽。
二、网络解释
天童寺(古刹)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号称“东南佛国”。全寺占地面积7.6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8万余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寮、居30余个计999间。寺院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东、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拥。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东峰、中峰、乳峰;右靠钵盂峰,圆秀突起,状如覆钵,聿旗峰,陡惊峻险,似旌展扬。唯独南面天阔山远,一条郁郁葱葱万松大道恭迎宾客朝山进香。
关于天童寺的诗词
《天童寺》《天童寺》《天童寺》
关于天童寺的成语
呆童钝夫却老还童狎雉驯童黄童白颠头童齿豁童男童女黄童皓首
关于天童寺的词语
反老成童呆童钝夫瘦童羸马童颜鹤发狎雉驯童童心未泯古寺青灯齿豁头童白叟黄童却老还童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天童寺的详细信息
天童寺简介及主要景点
天童寺为我国“五大丛林”之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30公里的鄞州区东乡太白山麓,寺内壮丽的景观引人入胜,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天童寺好玩吗?这里供游客游玩的.景点很多,下面我为您详细介绍。
简介
首先游览天王殿、钟楼、东禅堂等,这些景点重建于1936年。天王殿高19.6米,宽31.77米,深23.64米,四天王总高7.77米,特高特大,为江南诸刹所不及。现存佛殿为1635年(明崇祯八年)建,系寺内最古建筑,殿高21.5米,宽39米,深29.25米,殿内三世佛坐像3尊,总高13.5米,其中佛身高6.38米。迦叶、阿难侍立释迦佛左右,两翼为高约2米的十八罗汉坐像。三世佛后为海岛观音。法堂改建于1931年,上层为藏经楼,堂西为罗汉堂,内层高1.5米的十八罗汉石刻像碑,刀工精细,形象生动,传说在水灾时,这18罗汉拯救了此寺。
从天王殿到法堂,两侧有庑廊与配殿相连。中轴线西有佛祖殿、选佛场、禅场,后有东桂堂,又西为大鉴堂。中轴线东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等。登上台阶,从上面望去枣黑色的屋瓦像波浪一般伸展开来,煞是出色。寺内佛殿前有清顺治帝书“敬佛”碑、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寺内有宋、元、明、清碑刻30余方。天童寺四面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古松参天,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等十大胜景。宋王安石在鄞县任县令时;曾留下描绘天童的名句:“山山桑枯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十分贴切。
主要景点
山门
天童寺共有三个***的山门,这是天童寺的特色。第一个山门叫“伏虎亭”,第二个山门是“古山门”,第三个山门是“景倩亭”。沿这条路上去,从“伏虎亭”至“景倩亭”约有三里路。
少白岭
这是去天童寺参观游览的必经之地。小白岭上建有五佛镇蟒塔,俗称少白塔。相传唐会昌年间(841——846)有巨蟒作祟,吞噬行人,心境禅师以石馒头诱杀除害,镇于塔下,故又俗称铁蛇关。至今岭上偶尔可以捡到石馒头,外面是白色的,内里是赭色,像肉馅一样。塔屡毁屡建,现在的塔是1920年重建,少白岭为进入天童寺景区的标志。
深径回松
深径回松——“天童十景”之一,从小白岭西坡万松关标石起,经伏虎亭、古山门至景倩亭,这里古松夹道,翠盖碧空。从伏虎亭至景倩亭约1.5公里,深径两侧,千年苍松,直刺青天。南宋袁燮诗云:太白峰前三十里,古松夹道奏竽笙,清辉秀色交相映,未羡山阴道上行。
凤岗修竹
在寺东山脚幽径旁,有一片翠绿竹林,遮蔽云天。山风起时,秀竹婆娑弄影。传说曾有凤来仪,故称凤岗修竹,也是天童十景之一。盛夏来此,清凉沁人心脾。
双池印景
天童寺前是内外两个万工池,旧为放生池,池水清澈,碧瓦朱墙倒影入池,更添佳趣。池上方有琵琶石,以足顿之,铿锵发音如琵琶声,也是天童十景之一“双池印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