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灵岩山佛学院?中国五大佛学院

灵岩山佛学院?中国五大佛学院

  • 发布:2025-09-17 12:52:45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明学法师的灵岩山寺

灵岩山位于木渎镇西市梢,沿山塘街古御道可直达山巅。山距太湖约1.5公里,山高182米,

广124公顷。山多奇石,尤以灵芝石为最,由此得名。又因远望灵岩如巨象伏地,故别称象山。因为西麓产砚石,故又称砚山。灵岩山向来有“灵岩秀绝冠江南”、“灵岩奇绝胜天台”和“吴中第一峰”等美誉。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皆驻跸灵岩山行宫。登山小径由娄姑岭蜿蜒至山顶,均由石砌砖铺而成,相传即康熙御道。沿路景色迷人,有一径穿亭、苍翠迎人、落红夕照、塔院松风、醉僧待渡、越女遗踪、太湖在望、箭泾采香、秀峰古刹、灵岩塔影、萧寺钟声、万家灯火、山馆拥翠、吴宫遗址、山顶花园、修廊响屧、琴台浴晖、蕲岳同辉等十八景。历代名人李白、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苏东坡、范仲淹、范成大等均曾登临,留下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灵岩为“山不甚高而幽奇甲于吴中”。

灵岩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岩石球状风化显著,故山上多象形奇石。旧有十二奇石、十八奇石之称。这些奇石或似人,或似物,惟妙惟肖,颇有幽趣。如醉僧石(俗称痴汉等老婆)、石龟(俗称乌龟望太湖)等,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灵岩山是吴越争霸的见证人。相传春秋时期,西施被越王勾践献于吴王后,深得宠幸。吴王夫差为了讨取西施欢心,便在灵岩山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馆娃宫。至今灵岩山顶馆娃宫遗迹尚多,也留下了诸多佳话传说。现灵岩山寺西侧有花园一座,明代王鏊题额“吴中胜迹”。园中有“玩花池”,传说是夫差专为西施赏荷而凿。池北有两口井,圆的叫“吴王井”,传说西施常在此对井梳洗,以水为镜;八角形的叫“智积井”,水质甘甜清洌,不竭不溢。花园北侧是假山环绕的“玩月池”,传说因西施懒于仰首望月,吴王便命人开了“玩月池”,让月亮倒映水中。西施常在月明之夜,与吴王并肩赏月。除此还有“西施洞”、“琴台”、“披月台”、“望月台”、“佛日岩”、“献花岩”诸胜,皆有题咏。

灵岩山是“东南著名丛林”,东晋末,司空陆玩曾居此山,舍宅为寺。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时改称“灵岩寺”。宋绍兴年间朝廷将其赐予抗金名将韩世忠,更名显亲崇报寺。明洪武年间改名相国永祚寺,后遭火毁,清顺治六年重建,咸丰十年又毁于战火。1926年重建,历时20余年,由印光法师易名为“灵岩山寺”。灵岩山寺在唐道鉴主持时信奉律宗,宋元丰中改奉禅宗,1937年,我国现代僧界泰斗、佛学巨擘印光大师移锡灵岩山寺,创行净土宗。自此,灵岩山寺遂辟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闻名海内外。1940年,妙真法师升任方丈,主持灵岩山寺的全面修葺。现任方丈明学法师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德行高深,道风远播。

灵岩山寺内建筑气宇轩昂,佛像金碧辉煌,彩塑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并创设中国佛学院灵岩分院。寺院东侧有灵岩塔一座,又名多宝佛塔、永祚塔。初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重建,解放后几经维修。塔高33.4米,七级八面,黑瓦黄墙,古朴凝重,与整个寺院浑然一体,成为灵岩山的标志。“文革”期间,明学法师被下放劳动期间,一直坚持佛教修持,离庙不离山,心系寺庙,是苏州市颇孚众望的法师之一,被苏州市政府请出住持灵岩山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苏州市政府将灵岩山寺等三所寺庙归还佛教,并于一九八零年元旦恢复开放,这在全国寺庙中落实政策是最早的。

中国五大佛学院

大致有以下佛学院:北京广济寺的弘慈佛学院、法源寺的中华佛学院、瑞应寺的中国佛教学院、柏林寺的柏林佛学院;开封的河南佛学院;安徽九华山的九华佛学院,安庆迎江寺的安徽佛学院;浙江普陀山的南海佛学院、杭州的武林佛学院;湖南宁乡的沩山佛学院;江苏常熟的法界学院、泰县的觉海佛学院(后改名光孝佛学院)、常州清凉寺的清凉学院、天宁寺佛学院,镇江的竹林佛学院、焦山佛学院,苏州灵岩山佛学院;福建福州的鼓山佛学院;广东潮州开元寺的岭东佛学院,以及上海玉佛寺的上海佛学院、静安寺佛学院等

明学法师的创办僧伽教育

1980年3月18日赵朴初居士第二次上灵岩山寺视察。鉴于寺院受“文革”影响,后继无人,明学法师发心创办僧伽教育,培养僧才,向朴老请示。朴老表示大力支持,并亲自拟定、题写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校名。经过筹备,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于1980年12月10日正式开学。明学法师作为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始终将培养僧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从佛学院招生到学僧毕业,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他说:“一个出家人,若没有坚定的信仰,那么他学的知识越多,对于佛教越不利。”这句话是指一些人没有坚定信仰,上佛学院只偏重学习知识,不守戒律,或者借上佛学院读书作为跳板,学到知识,就离开寺院,到社会谋生去了。故而,他特别强调:被录取的学僧,首要条件,即要有坚定的信仰,坚定的道心,严守戒律。在此基础上,经过佛学院的学习深造,将来才可能成为宏扬佛法、续佛慧命的栋梁之才!

为此,明学法师将“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作为办学宗旨,坚持学宗天台,行归净土,并将《印光大师文钞》编为授课的教材之一。要求每个学僧解行并重,勤修三业,务必做到素食、僧装、独身。凡有犯者,一律劝退。学僧每天参加早晚课诵,早午二餐集体过堂用斋,周六下午参加公益劳动。学院每年秋季开学都比其他学院早20多天,以便让学僧收摄身心。腊月初一至廿一日,学僧还须参加廿一天的精进佛七。

佛学院开办至今已二十一年,培养出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共有360名毕业生分配到各地从事法务,利乐有情。他们之中有的担任中国佛协理事、常务理事,地方佛协的会长、秘书长,有的担任寺院的住持、监院或佛学院的院长,有的分别赴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澳大利亚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宏法利生。

灵岩山寺的历史沿革

灵岩山寺在春秋时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故址。

东晋时,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

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智积来此讲经弘法,将之扩充为秀峰寺,佛寺建置更趋完善。据传为大哀经(竺法护译)中所述之智积菩萨应化之道场。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天台宗中兴之祖道遵曾在此地修法华三昧。

宋初,一度为律宗寺院,元丰年间(1078——1085)改为秀峰禅院。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抗金名将韩世忠葬在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追封他为蕲王并赐秀峰寺为显亲崇报禅寺,高僧圆照、慈爱、佛海、宗本等驻锡。

明朝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永乐十年(1412)重修。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毁于火。

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兴,康熙十四年(1675年)兴建大殿。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太平天国之兵火,寺内建筑,除九层塔外,大半焚毁。1873年念诚法师略加修复。宣统三年(1911),真达住持本寺,与妙真协力大举复兴堂舍,殿宇渐全,至1926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跃为江南名刹。

1932年,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将其改为“灵岩山寺”。他为山门撰书的对联为: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都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印光(1861-1940年)法师是近代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原名赵绍伊,陕西郃(今合阳)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20岁出家,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他一生专修净土宗,并在普陀山、上海、江苏各寺庙讲经说法,写下大量宣扬净土宗的文章,一生所收海内外在家弟子10余万人,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师避居灵岩山寺,专心念佛,创建净土宗道场。他制定了五条规约,要求僧人坚持“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经过印光法师的弘扬倡导,净土宗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盛行。灵岩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净土道场。

1966年寺遭破坏,僧众被逐,象法荡然。

1980年3月18日,画家谢孝思暨诸同志,陪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灵岩山寺时,赵会长为山门题字:灵岩山寺,并赋诗以寄雅兴。诗曰:欣随***,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1980年末创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中国重点寺院。现任主持明学大和尚。

至1981年寺内修订灵岩山寺共住规约时,仍将印光大师所订立五条规约列入首位,严格执行。现在,寺内僧人有一百余人,他们“专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他们每日修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正常进行。1983年9月1日,灵岩山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和印光法师舍利入塔仪式,分别由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和苏州市佛协会长明开法师主持。

1980年,灵岩山寺开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分专科班和本科班两种学制。自办以来,培养了上百名爱国爱教的佛教僧伽人才。大雄宝殿右边的花园,是春秋时期娃宫的御花园,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相传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朝智积修浚,题为智积井。井边有玩花池和玩月池,当年西施曾在此观花赏月,采莲为乐。在吴王井后,有梳妆台,是西施梳妆之所,现台上建长寿亭。在池西,有琴台,是西施操琴鼓瑟处,这里是灵岩山绝顶,景致佳绝,“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丛碧,如在白银世界中”,风景秀丽,游人驻足。石上刻有“琴台”二字,并有明代大学士王鏊手书“吴中胜迹”。

另外,由山路上山,沿途有继庐亭、迎笑亭、落红亭、观音洞、石幢、采香径等景点。历代诗人如李白、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李商隐、苏舜钦、高启、文徵明、沈德潜、尤侗等都曾登临灵岩山,留下了动人诗篇。

中国佛教学院在哪

中国佛教学院:位于北京市。

中国佛学院(TheBuddhistAcademyOfChina),培养中国佛教专门人才的院校。

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在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由院务委员会负责教学、行政一切事宜。学僧来自全国各地寺院,分设本科、专修科2班,共100多人。1961年设研究部。次年开办藏语班,学员来自***、四川、青海、云南等省。

10年间共培养300多人,现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任住持和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设2年制专修科1班,1982年设本科2班。

又在南京栖霞山和苏州灵岩山各设分院1所。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和寺庙也先后成立佛学院和培训班。现已招生开学的有上海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以及各地的佛学培训班等。

发展历程

中国佛学院于1956年9月28日在北京法源寺正式成立,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大师担任院长。中国佛学院的设立,既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有益探索,也是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展现出新的发展面貌的起点。中国佛学院的成立,揭开了中国佛教教育乃至中国佛教史上崭新的篇章。

中国佛学院成立之初,设有短期学习班、专修班、研究班、藏传班。1966年,中国佛学院停办。截止停办前,共培养***佛教人才410名,其中汉语系学僧384名。

1980年9月,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法源寺恢复办学,法尊法师担任院长。法尊法师圆寂后,同年12月赵朴初先生继任院长至2000年。2003年一诚法师担任院长。

2010年传印法师担任院长。中国佛学院在恢复办学之初,设立预科班,1982年开设本科班,1986年增设硕士研究生班,2013年试办博士研究生班。截止2019年,中国佛学院为全国佛教界输送僧才1000余名。

怎么才能上灵岩山佛学院

去灵岩山佛学院读书,道场里面注重的是个人道心。来读书可能会有一个入学考试,不过,这不是入学门槛,这是摸一下学生的文化底子和佛学知识底子,以此来设定课程的深浅度。有了求法的心,能够安心办道就成,谁也不能够给发心求法的佛子设置障碍,否则,这样是会有无量的因果的。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