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孔庙国子监(北京孔庙国子监)

孔庙国子监(北京孔庙国子监)

  • 发布:2025-10-30 09:44:36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孔庙和国子监——之国子监

孔庙与国子监一墙之隔,在大成殿后方西侧,有一个通道。穿过这个通道,就可到达国子监的院子。这个通道,也是一个展室,门上是莫言题字匾额“乾隆石经”。这个门很普通,可是一走进去,不由一声惊叹,因为太震撼了!在大约十米左右宽、六七十米长、二层楼左右高的宽阔展厅中,陈列着四列高大的石碑,这就是十三经石刻碑。

十三经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由清末书法家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一共有190座,63万字。

此时此刻,细细观看石碑上镌刻的经文,都是端正工整的楷书,我简直无法想象匠人们如何将一个个字刻上去的,每一个笔画都非常清晰,不仅如此,字的起承转合、笔画深浅也都表现的活灵活现,仿佛就是亲笔写上去的一样。也不知道是多少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经过了多少时间,才完成了这190座石碑,63万字的镌刻。那位手书的蒋衡,一笔楷书,12年坚持,也着实让人敬佩。

有目标并能坚持努力的人,才是最了不起的!

从孔庙的一道门进入国子监,就是国子监的第一进院子,从国子监临街的大门集贤门进入也可以,这里,才是古代的公立大学——国子监。

国子监也是三进院子,第一道大门称为集贤门,集中贤才的意思吧。从集贤门进入到第一进院子,往里走为第二道大门:太学门,所以,也有把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的。院内左右各有一座亭子钟亭和鼓亭。

再往里走,可以看到一座漂亮的琉璃牌坊,这座牌坊高大巍峨,由黄色琉璃瓦覆盖,还有绿色琉璃装饰,华丽庄严,正面和背面还有乾隆御笔的匾额。整个牌坊有三个拱门。

穿拱门而入,就看到了国子监的主题建筑辟雍大殿。辟雍是刘墉(就是那个宰相刘罗锅)主持修建的,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它四面都有门,是皇帝讲学的地方。

看着宽阔的大殿,我一直在想:古代又没有扩音器,离远一点的人怎么听得到皇帝的声音呢?是有人传话吗?在殿内有一幅乾隆临雍讲学的图画,不仅殿内有人,在整个院子里也密密麻麻跪满了人,据说外院还有,共三千多人聆听。真的有人一句句把皇帝和大儒的话传给大家听。这种***叫传胪,还是很受人羡慕的职业呢!

说实话,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些古代大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像聆听皇帝和大儒们在辟雍大殿中讲学的机会还是很少的(即使以这些太学生的资历只能跪在大殿外或者更远的地方听传胪们的传话),他们真正的日常学习是听老师讲课,日常教学活动在东西六堂进行。东西六堂就是不同级别的教室。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张清代日常教学安排,大概是:第一日讲课,第二日背课,第三日复讲,后面还有复背。对于经典文章,主要是讲、背、再讲、再背,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为科举考试服务。他们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也学习律令、书数等科目。

学生也分年级,不过不叫大一大二,而是以在六堂中的哪个堂学习来划分的,前两个年级在不同的学堂各学一年半,最后在最高级的率性堂学习一年。

在辟雍大院的后边,是彝伦堂,最早皇帝在此讲学,有了辟雍堂之后,就成了当时的学校图书馆。彝伦堂后边是敬一亭和琉球学馆。敬一亭是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校长办公的地方,而琉球学馆则是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场所。元朝时最早的留学生以高丽、交趾、俄罗斯等为主,那时及以后的明朝和清代初期,中国还是很多国家的人向往的地方。

在东三堂北边,我发现一间屋子,写着“绳愆厅”(愆,千音,过失,罪过之意),是惩罚师生过失的地方。我百度了一下“绳愆”,是用准绳衡量过失的意思。不愧为古代大学之所,连一个惩戒室,起的名字都那么含义深刻,富有文化气息。

国子监,古代的公立中央大学。

孔庙和国子监是同一个地方吗

两地同建于元朝,位于北京国子监街,国子监位于国子监街15号,孔庙位于国子监街13号。

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北京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与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大德十年建成,明永乐九年重建。先师门为孔庙正门,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大门院内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环境神秘而典雅。先师门明清两代虽多次修葺,仍保留元代风格。下马碑刻满,汉,蒙,回,藏,托忒文等六种文字。

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

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藉贯。明朝时的知名人士于谦,袁崇焕,清末的林则徐和沈钧儒的进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寻找到。

北京孔庙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旅行| 孔庙国子监——古韵流芳里探寻历史的遗迹

如果去了帝都,逛了地坛公园,自然少不了去附近的景点感受一下皇家建筑的气派和历史古韵,而孔庙国子监博物馆是必不可了的行程。从地坛公园出来步行700米左右就到了雍和宫,整个雍和宫大街随处都是皇家遗迹和大小胡同。因为早年逛过故宫、颐和园对皇家行宫已经不那么感兴趣,更何况如今雍和宫作为兴盛的佛教寺庙,25元的门票虽然不贵,但不想烧香礼佛于是只在门前看了简介就离开了。

在百度地图上定位了附近的景点,对孔庙国子监博物馆有浓厚的兴趣。从雍和宫出来,过马路,沿国子监街步行约三四百米左右,便到了孔庙。孔庙与国子监相邻,西边便是国子监,采用“左庙右学”古制。在先师门前仰望孔庙,一看参观时间还剩两小时,于是买票参观了。门票30元,孔庙和国子监是联票制。从孔庙的先师门进去景区后参观完孔庙又可以直接去参观国子监。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细碎的脚步走在红墙黄瓦的建筑群里,皇家园林的气势直面而来,看古树苍翠,雕栏琢壁,彩绘精致。跟着一个旅行团导游,一起听讲孔庙的历史悠长。红门石阶入庙,三进院落,井然有序。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大成门前鲜花拥簇着白色石雕的孔子雕像,万世师表,神情泰若。

进了大成门,就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据说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誉,为国家珍贵文物。这些曾经风云历史的皇帝,对孔子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绕过大成殿,后院是崇圣祠,***成院,因为在筹备展览会而闭馆无缘一见。跟随导游的讲解完后,一个人流连孔庙又折返着重新浏览了一遍。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站在大成门的亭台上,再回望了一次孔庙,整个建筑才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参观乾隆石经十三经,190块手刻石碑林立在展览馆里,蔚为壮观。

参观完孔庙,跟随着指引进入了国子监,建筑风格与孔庙相似,导游介绍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我习惯于从头至尾,由右至左的参观这些建筑。所以由集贤门开始参观,想到是古代至高学府,不禁对其暗生敬仰之情。由太学门进入,最醒目而独特的是琉璃牌坊,精雕细琢的建筑,立于主建筑之前,似乎给里面的建筑立了一个天然屏障,无形中增添了些神秘感。进入琉璃牌坊,便可以看到国子监的主要建筑——辟雍殿。白玉栏绕、玉水相隔,辟雍殿多了一点灵动之感。

参观完辟雍殿,来到了彝伦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孔子行教像,青铜锻造,永立于堂前。彝伦堂是学校藏书的地方。红门紧闭,无法一探究竟,只好作罢。有很多家长带孩子来膜拜孔子,据说向先师讨个好意头,他日能够金榜题名。

旅行,赏自然风光能够感叹山河秀美和天地辽阔。而看历史建筑,能够在古韵里感受悠悠的历史传承。五千年的文化,一脉相传。红墙高阁里,演绎过多少跌宕起伏。此时看过的风景,掠过多少人的眼睛,进入悠久的梦,曾经相逢,在历史的一瞬或千年的触摸里。这一群建筑,真实的存在,古韵里流芳,亭阁里有多少陌生的足迹重叠,堆砌成我们历史的遗迹。

-END-

元代是怎样创建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

那是在1222年,元太宗窝阔台的重臣王檝向窝阔台建议,待灭金计划取得胜利后,就把金国都城中都城南的枢密院旧址改建成孔庙,以便春、秋两季能有地方进行释奠礼,元太宗同意了王檝的建议。1234年,元军攻灭金国,王檝又向太宗窝阔台提出这一想法,并同时建议在建孔庙时设立国子学,这一次又获元太宗准许。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即位,立刻命令开始兴建元代新都,建都地点就选在金国中都故地,并命大臣刘秉忠负责新都的整体规划。

当时的燕京之地刚刚从战火中平定下来,刘秉忠可以说是元大都的主要设计者。从那时起,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就有了确切的规划位置。

刘秉忠规划好的大都,由于种种原因,在忽必烈一朝没有动工修建,大都的孔庙和国子监也是在30多年后元成宗铁穆尔继位时才开始兴建的。

1299年,元成宗的左丞相哈喇哈斯奏请元成宗筹建大都孔庙,庙内设学馆,选拔名儒做教员,让近臣子弟入学,这就是元代的“庙学”。元成宗同意了这一奏请。经过3年筹备,1302年6月,在哈喇哈斯的直接督促和指挥下,修建孔庙的工程在北京正式动工。

在建设孔庙的工程中,有一位***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他就是贾驯。修建孔庙时贾驯位任工部奉正大夫,他“入理曹务,出营庙事”,不管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寒风,他始终坚守在孔庙工程现场,亲自组织指挥,具体到涂墙墁地、砍削梁材,他都亲自谋划、指点。1306年8月,京师孔庙终于在忽必烈时期刘秉忠规划的位置上建成。

在修建京师孔庙的同时,御史中丞何玮对元成宗提议,希望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在孔庙的西边营建国子监。元成宗欣然同意。

1306年正月,京师孔庙竣工前7个月,营建国子监的浩大工程也正式开工。到元武宗海山继位时的1308年,北京国子监终于建成。

北京孔庙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