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老北京人说“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指的是北京的礼王府和豫王府,说的是礼王府房子和豫王府的墙,如下我们详细分析下礼王府的房,究竟有何用意。
礼王府北京西城区西城区南街7号和9号紫禁城西边。第一代拥有者崇祯皇,后来清朝入关后,这里成礼王府。礼王府的大宅子虽然建在明王朝,但规模不小,在进行了大量的建筑之后,显示出了宏大的规模、宽阔的范围。王府全体有480家以上的房子,画廊等。之所以被称为“李王府之家”,意思是形容礼王府的房子多。
豫王府位于北京东城区,起初拥有这套房子的人是明代王爷,后来清朝入关后,那是努尔哈赤第十五个儿子的王宫。因为清朝时期的时候,就成为了当时多铎的王府,多铎是豫王,从而这个房子被称为了豫王府。很多人觉得只是住宅而已,有什么可以好奇的,但是豫王府的墙非常高,在当时的古代,院墙的高度代表了社会地位,但是当时的皇帝允许了,就可以增加了。
总结来讲,老北京人说“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意思分别是说这两栋房子的独特之处,说礼王府比较多,而豫王府很高,同时也是指两栋房子背后发生的故事,作为常年在北京打拼的外地者,我也曾在北京看到过,这两栋房子,只不过如今可能没有了当时的盛况,再加上历史的变迁“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或多多少会有改变。
礼王府现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礼王府位于黄城根九号,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礼烈亲王代善第三代袭王康良亲王杰书于康熙年间所建。
礼王府的由来:
北京在古代是作为一个皇城而存在的,这里是古代皇室居住的地方。所以中国有很多古代皇家建筑,这些建筑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要。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且对研究当时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它们是活的博物馆般的。现在北京还有很多完整的古建筑,能够保存至今,在建筑史上已经是辉煌的了。从他们的建筑风格来看。
太子府位于北京皇城脚下。在明朝,它是皇帝的外戚宅邸。到了清朝,归李亲王所有。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府邸,并不是当时的李亲王的府邸,而是在一个新的地点修建的府邸,原为康府,后改名为李府。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宅邸,是由李国王本人出资修建的建筑,所以被称为“顶级宅邸”。它与自然界中的宏伟建筑密切相关。王宓面积很大,规模很大,庭院很深,其中有很多房子。北京有句老话,“礼遇王宓府”,意思是里面有很多房子。
有礼王府、顺承郡王府、淳亲王府、恭王府、庆亲王府等。
1、礼王府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明代是崇祯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关进驻北京之后,此地后为礼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
此处府邸并非最初的礼亲王代善之府,而是代善之孙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王府。杰书时称康亲王,故府亦称康王府。
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礼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府毁于火,由当时的礼亲王昭连集资于原址重建,即现存之邸。
王府规模宏大,占地广阔,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北京有句老话说的是,“礼王府房,豫王府墙”,就是说礼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墙高。由此不难看出礼王府的规格,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之高。
礼王府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最大的就要数礼亲王府和豫亲王府。
抗战期间,王府曾为华北学院的宿舍,解放后改为民政部办公场所,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中路主体建筑大多保存,东路北部有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总体保存尚好。
2、顺承郡王府
顺承郡王府(PrinceShunChengMansion)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为清代现存规模较为完好的一座郡王府,系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林第二子顺承郡王名勒克德浑的府邸。
顺治五年(1648)勒克德浑晋封顺承郡王,顺承郡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顺承郡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顺承郡王府在民国年间,曾一度为张作霖的大帅府,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办公地。顺承郡王府一直保存完好。
上个世纪末,全国政协礼堂修建新楼,将顺承郡王府异地搬迁,复建到了朝阳区朝阳公园东侧,这也是北京的铁帽子王府第一次整体异地复建。
3、淳亲王府
淳亲王府位于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淳亲王名允祐,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为淳郡王,于雍正元年(1723)再晋封淳亲王。
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丰十年(1860),王府成为英国使馆。原府邸街门面临御河,其建筑布局分为3路,中路是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前为宫门5间,大殿5间,后为院落和配房,最后是英使馆占用时期所建的英式楼房。
东路原有建筑已不存,有后建仿中国式古建筑楼房一座。西路原属花园,只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楼房。1949年后曾归英国代办处使用。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4、恭王府
恭王府(Princekung’sMansion),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
1851年恭亲王奕欣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座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
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辅仁大学,八十年代初的恭王府已成为被8家单位割据、数百住户聚居的大杂院,有200余住户。
要修复恭王府,首要任务是搬迁。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缮工程后,全面对外开放。
恭王府位于北京的风水宝地什刹海地区,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99间半”之称的后罩楼拦腰将之隔为府邸和花园,府邸堂皇庄重,花园优美繁华。
在王府、贝勒府扎堆的前后海,恭王府以其富丽而被称作“城中第一佳山水”,更因其堪比故宫的府邸建制而声名显赫。
5、庆亲王府
庆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定阜街3号。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
王府建筑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亦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原厅堂均有名称,悬有匾额。
最后是一座二层楼,俗称梳妆楼或绣楼,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1949年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庆亲王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恭王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淳亲王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顺承郡王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王府
分类:娱乐休闲>>电视
问题描述:
石景山李王府的传说
解析:
礼王坟
位于石景山区中部,距区***5.3公里。属苹果园街道办事处辖村。礼王坟东与刘娘府毗邻,南濒永定河引水渠,北倚翠微山。村落东西向呈条状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礼王坟是清礼安亲王麟趾和其父永惠的墓地。由守坟户繁衍成村落。麟趾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嘉庆二十年(1875年)十二月承袭礼亲王,其父追封礼亲王。麟趾于道光元年(1821年)
礼亲府
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即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代善崇德元年(1636)受封为和硕礼亲王。顺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孙杰书袭礼亲王爵,改封号为康亲王。此处府址是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亦称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礼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毁于火,后在原址重建。王府的主要建筑,分前后两组。前部有正门(宫门)、正殿及其两侧翼楼,后殿及其两厢配殿。后部自成庭院,前为内门(二宫门)、前堂、后堂及其两厢配房,最后为后罩楼。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这句话是:礼王府的房子很多,后来也形容一个人的房子很多,豫王府的墙是得到过圣旨加高了三尺的,当时王公贵族的墙也很有讲究,加高院墙代表一种荣誉,当时豫亲王不明白加高院墙的含义,后来才知道,皇帝是要让他更加约束自己,安守本分。
礼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城根南街,也就是故宫的西面。它的第一个主人是明朝崇祯皇帝岳丈周奎的宅邸,后来满清入关,这里变成了礼亲王杰书的官邸,就被称作礼王府。由于杰书有个康亲王封号,所以礼王府又被称为康王府。
礼王府修建于明朝时期,初建时候的规模就很大,后来又经过了多次的兴建,规模更加宏大、占地面积更加宽广,门户院落更多,门户重重叠得。经计算,礼王府共有房屋、廊庑等480余间,后来老北京人就用“礼王府的房”来形容其房子的数量之多。
“豫王府的墙”这个说法来自于乾隆与御豫亲王的一次下棋,豫亲王以门钉做赌,他输一局,就拔掉一颗门钉;乾隆皇帝输一局,就给他加一份俸禄。下了十盘棋,乾隆与豫亲王五比五打成平手,豫亲王在拔掉5颗门钉的同时,也多加了5份俸禄。
乾隆皇帝见状不忍心,就准豫亲王府墙加高3尺,而在当时,亲贵王府的院墙高低也是有标准的,皇帝下旨加高院墙对豫亲王来说是一种荣誉。豫亲王当时年轻,后来才明白乾隆的意思——乾隆想以此来告诫豫亲王,要安分守己,约束自己。
后来人们“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也成了口口相传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