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方塔园介绍,上海方塔公园里面有哪些景点

方塔园介绍,上海方塔公园里面有哪些景点

  • 发布:2025-11-06 17:42:29
  • 3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常熟方塔园的公园简介

方塔园位于常熟古城东端,紧邻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方塔街,系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式园林。该园建于江南四大名刹崇教兴福寺废址,所有建筑均遵宋代形制,总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因园内南宋方塔而得名。园外仿宋商肆林立,历经数年发展,已形成“仿宋一条街”,有常熟老城隍庙之称,是旅游、休闲、购物的佳处。

方塔,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方塔古迹名胜区(方塔园)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方塔原名“崇教兴福寺塔”,又名崇教宝塔。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砖木楼阁式形制,高67米,因其四面九级形方,匀称俊俏,所以俗称方塔。“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登塔拾级而上,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方塔与宋代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

方塔翘楚江南,是古建筑中瑰宝,历经8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伟岸隽秀,灵光四射,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古城标志。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僧文用认为常熟城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风水学上称“主位低客位高”,应在城东南建一浮屠以“抬高主位”。当时的县令采纳了高僧的建议,发动建塔。建塔半年,主持此事的文用和尚去世,耗资巨大的工程遂被搁置。事隔140年,才有僧人法渊发动续建。常熟人众志成城,终于成就一方大观。此后,明清两代均对塔进行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方塔所在的崇教兴福寺毁于兵火,而塔幸

存。“千载景观文蔚虞山福地,九重新颜霞蒸吴会名邦。”常熟人视大难不倒的方塔为祥兆。民间还有传说,位于常熟古城西北的十里虞山(人俗称卧牛山)是神牛所变,而方塔就是栓牛之桩。

方塔园东门入口处广场上建有气势雄伟的石牌楼。正面额书“辉映海虞”,背面为“建炎遗构”。立柱两面镌常熟籍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撰书的楹联:正面题:“塔以方名天水肇基千劫过,境能园照袛林新拓万人来”;背面题“汇浮图博物於一园法灯普照,阅南宋至曼殊等四代禅史增辉”。

方塔园东门是五开间歇山式大门,朱栏白墙,端庄明朗。屋脊的“鸱尾”状似鱼形之龙,是宋式建筑特点之一。大门上悬“方塔园”匾,内外各有一联:外联为明代文征明撰书“百年形胜夸天设,一代文章属地灵”;内联由清代邑人孙原湘撰“七溪流香穿郭过,半山飞绿进城来”。

进入东大门,循廊左行,可到“识春轩”。轩旁植梅数枝,专送春消息。沿“千叶一卷廊”迤逦而行,一路修竹疏朗,叶影婆娑,为人滤去胸中俗虑。在此刻望方塔东南两面。紫霞满天之时,方塔旭日镀金,气宇轩昂,壮丽无比。曲廊尽处有方亭,名“文渊亭”,以纪念方塔的始建人和续建人——文用和法渊两位高僧。亭近土岗。岗上嘉木连荫,小径飘逸,鸟鸣相续,亦是一景,称“南岗耸翠”。

进东大门右行,顺着廉廊向廉池前行,廊内建有常熟历代名人的廉政警言格句木刻。至“蠡勺清心”,在此可观赏水中塔影影。千年古塔,百年老树,红栏白墙的仿古建筑,造型多姿的小桥和蓝天白云,在这水中组成的一幅幅画面更是别有情趣。

池北有棵古银杏树,这棵古银杏树高20米,主干胸径粗2米多。据《常熟市志》古树名木栏记载,树龄已有800多年。是这公园里宋代遗下的“三宝”之一。

池西有问泉堂,堂前有古井。古井的井砖形制与部分塔基用砖相同,可以证明井为宋代之物。上部井径0.52米,测深5.7米,井栏以一巨大青石雕成,成八角形,甚为独特。

方塔园东北部和北部分别是“碧水琴川”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和常熟市碑刻博物馆、常熟市名人馆。

“碧水琴川”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是常熟廉政教育示范点之一,主要利用方塔园东北部原有建筑改建,在建筑风格上与公园原有形制基本保持一致,由廉廊、廉吏馆、廉池、廉碑四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我市历代廉政人物的生平、墓志碑图片、廉政事迹和廉政警言格句。

常熟市碑刻博物馆是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及拓片资料的专题博物馆。2000年被命名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重新被命名为常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馆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格局而建,碑廊全长500米,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人物传记四个展区,共展出唐、宋、元、明、清各类石碑800余方,馆内还建有常熟名人馆、崇兰草堂、景贤亭、翰墨亭、塔影潭、清远楼、雅雨居等景点,与方塔前后呼应,回廊曲折,环境典雅,是人们休憩和展示常熟历史的重要游览场所。

常熟名人馆系原虞山镇大东门外清代总官庙大殿,1993年移建于此,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常熟名人馆主要展示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铜像雕塑展示区。分别陈列“常熟文史祖”商代仲雍和吴文化始祖“南方夫子”严偃的铜制塑像。二是图文展示区。采用木刻图版、珍贵历史照片等形式,分别介绍了136位已故常熟籍名人传略,其中包括著名革命烈士、当代二院院士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人士。三是名人名录展示区。共陈列8名状元、483名唐代至清末科举进士和22位常熟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名录,充分展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深厚的人文底蕴。

方塔园西部为方塔园二期开发景区。这一景区依然沿袭了前期景区仿宋写意山水的构建风格,同时纳入生态理念,充分利用植物进行造园造景,于2002年国庆节建成开放。有醉尉亭、灵秀清远、一目千嶂、月秀山房、文华堂等景点。醉尉指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开元年间任常熟尉,擅长草书,每酒后落笔,龙飞凤舞,似有神力相助,人称“草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曾有描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落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在常熟作官时的住址名叫“醉尉街”,就与方塔园一墙之隔。当年他练字洗笔的“洗砚池”已不复存在。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书法家,建造了醉尉亭,并将这顷碧波取名为“醉尉池”,如今“醉尉池”观鱼已是方塔园广为游客喜爱的一景。

常熟方塔园位于哪儿

常熟方塔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常熟方塔园位于常熟古城东端,紧邻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方塔街,系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式园林,总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因园内有方塔而得名。方塔,为古城常熟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距今已有870余年。方塔元明清代屡修,原塔名为“崇教兴福寺塔”,因其平面呈方形,俗称方塔。塔四面九层,砖木结构阁式。“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登塔拾级而上,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方塔与宋代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为常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方塔园将传统园林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科技相融合,全园仿宋风格,绚丽多姿,颇有古代皇家园林的文脉神韵;同时又充分采用江南园林曲折多变诗情画意的手法,曲桥亭台、轩廊水榭、山石花木,布置相得益彰。后院增建长廊、亭、堂、凿荷池、堆假山,设常熟市碑刻博物馆、常熟名人馆。驻身其间,流连品尝,自有一番美的享受与启迪。

地址:苏州市常熟市环城东路

类型:园林/花园历史建筑古塔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

官方网站:http://www.cs-fangta.cn/

开放时间:

8:00-16:00。

门票信息:

门票30元,登塔需另付10元

上海方塔公园里面有哪些景点

上海方塔公园是一个很不错的游玩之地,每到节假日的适合都有很多人前去游玩,里面游玩的景点有很多,下面小编就来简单介绍一下里面有哪些景点,看看你游玩过几个。

1、方塔

系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在形态结构上,因袭唐代砖塔风格。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1974一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2、照壁

南面临塔可见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刻建筑物。上面精雕细

琢有走兽、树木、花卉和珍宝物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从其挺拔的双角看,酷似龙的形象。围绕这只巨兽的其它动物和花卉宝物,会使人想到古代神话中的意境。据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

3、天妃宫

方塔园北面有一座宏伟的殿宇,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北境的天后宫大殿,是天后宫仅存的一座建筑物。因处身在促狭环境,被一校舍包围,为保存古迹,迁建在方塔园中以恢复古建风貌。园内的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位于小东门十六铺一带,1853年遭毁,1883年易地苏州河河南路桥头重建,名天后宫。1980年,移到方塔园内,名天妃宫。2002年,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9月开光。天妃宫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轩昂伟岸,气势恢宏,存庙堂肃穆之气。大殿面积330平方米,高17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晚清建筑特色。

4、望仙桥

位于方塔东南100米的小河上。据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的县志记载:“望仙桥在县东南四百步”,足以证明此桥在南宋前已存在。望仙桥为平桥,桥面用浙江武康石筑成,略呈弧形,其线条十分流畅。在桥墩上部的横梁上有一排圆形榫眼,这是早年安置梁的遗迹,由此可见该桥系属木梁承托的木石结构桥。在桥墩的石梁两头,刻有莲花形图案,极其简练素雅。建园时,在小河近桥处筑了约10平方米的石板平滩,游人可以从桥下欣赏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5、兰瑞堂

位于方塔西首。堂原位于松江镇中山西路包家桥东堍,相传为明代建筑,清初为江西巡抚朱椿的住宅,故亦称朱家厅。“兰瑞堂”额系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工部尚书张祥河题写,但已不复存在。因这座建筑的部分梁柱为楠木所制,当地人俗称楠木厅。该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架,硬山顶,哺龙脊。堂的梁、枋、椽等构件均不施彩绘,整座建筑结构简洁素雅、气势浑厚。

相关信息:

方塔园游玩攻略:http://www.k1u.com/trip/72060.html

方塔园门票价格:http://www.k1u.com/trip/96517.html

方塔园杜鹃花展时间:http://www.k1u.com/trip/97448.html

方塔园位于哪里

方塔园属于上海人文景观的著名风景区。

方塔即“兴圣教寺塔”,因塔边的兴圣教寺而得名。它耸立在公园的中心,园湖的北岸,建于北宋熙宁元_年间(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方塔。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是由覆盆、相轮、宝瓶组成的高达八米的塔刹,有4根铁索,从尖顶拖向第九层的檐角,称为风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动听,是防止鸟儿落塔做窝而置的。登上方塔俯览四周,古城松江全貌尽收眼底。方塔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与其科学而巧妙的构造是分不开的。首先,在方塔塔体中,木材的料极多,除外部的楼梯、平座、塔檐、斗拱外,塔体内每层还设有木箍三道。这种做法在建筑中是被禁止的,因为建筑结构中(砖、石等材料间)不准夹有木质,因为木质易腐会造成建筑松垮。但方塔所有的留存木材(指宋代原物),都没有虫蛀、腐朽,连白蚁也没有,这是一个奇迹。(在方塔修缮中,有一日本教授,看到木材的耐腐情况深为惊讶,说这是你们祖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抗日战争时,日军的炸弹在方塔旁爆炸,却没有把方塔炸毁,这又是一个奇迹。据同济大学陈从周、鲁宾杰两位教授分析,木材肯定经过了防腐柔韧处理,千年不腐,炮轰不倒,肯定与之有关。

其次,在1974年方塔修缮时发现方塔塔基是用木桩打成的,先人利用木材特性“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木工谚语)的道理,成功地筑就了方塔,使方塔千年不倒,而且倾斜也很小(向西北倾斜53公分)。

再次,方塔的塔基与众不同,他向东南倾斜,西北角地最高处为40公分,而东南角却只有20公分,人站在塔中,会明显感到地面的倾斜。这难道是祖先们在建塔时地疏忽吗?其实这体现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因为松江东临大海,夏季东南风、台风比较多,因此塔基有意识地往东南方向倾斜。北宋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中,写过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造塔老工匠,暮年时他造了这样一座斜塔,大家看不懂,问他为什么要造这样一座塔呢?他说:“我们这些人是看不到了,这座塔在两百年以后就会变成一座直的塔,而且永远不再倾斜了。”由此可见方塔与老木匠所建之塔如出一辙,是在研究了当地的气象、地质,以及塔形、材料、制作等等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因此可知这座塔的价值的重大。

方塔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两句话就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方塔的建造还有着一个美丽地传说。(参见传说故事)

方塔的艺术处理还不仅限于塔身、塔檐,它还有许多特殊的处理,譬如:为了塔体的修美,塔体外除去繁冗,把楼梯都设计在塔身中。塔檐的二层到九层每一个檐角的连线都呈抛物线的弧度,名叫“卷刹”。它的塔刹也与众不同,和塔身一样,比别的塔更显修长。

方塔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他所写的《江苏之塔》一书中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说它沿用了唐代的形制于北宋时期建成的塔,而这座塔不管造形、用料、技术和施工,都是一个典型的唐代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鉴于这种主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间,方塔进行过多次大修。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僧人行高募捐修葺。大德六年(1302年),飓风吹落塔刹相轮,毁栏杆,僧清裕募款修理。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仅塔与钟楼独存。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边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巡抚周忱捐款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募款修塔,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和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多次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钟楼及塔院俱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城隍庙殿宇大部分遭日军轰炸焚烧,仅塔与庙前照壁幸免于难。

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木结构全部损坏。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面勘查方塔的结构和损坏情况,1973年,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1975年开工修缮,1977年竣工。此次大修,换去了塔心木,卸装塔刹,补换相轮,修复各层楼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筑物常采用的“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期间,发现第三层西壁檐下两组斗拱之间,称做拱眼的三角形壁面上,有2幅宋代彩色佛像壁画。同时在对保留下来的177朵斗拱整理鉴定中,发现其111朵为宋代原物。有关专家坦言,江南砖木结构的宝塔众多,但能保留这么多宋代斗拱是极为少见的。更可贵的是,在这次修复中,考古人员在塔底层地面正中部分揭开了1.5平方米的砖面,挖掘出一座砖砌地宫,出土了一只刻着龙纹图案,两端镌刻着双虎的汉白玉石函,函盖上放着一尊铜菩萨向北跏趺而坐,四周散置着42枚宋代钱币。打开石函,里面又出现一个漆匣,匣内用帛包裹铜佛像一尊,银盒两只,内藏舍利一对。这些珍贵文物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相邻于其昌廊西侧,明代建筑,风格简朴。原是清初华亭(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抚届满回归故里后载松江城西仓桥附近购得宅第,1984年迁于方塔园。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架,为扁作厅堂之式。厅有一特色:“一梁四柱”系为十分罕见得上等木材“金丝楠木”,故民间又称此堂为“楠木厅”。厅内结构简明、流畅、古雅,摆设实为松江地区典型的明代建筑。

1990年,兰瑞堂辟为“明朱舜水纪念堂”。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所书得“存古映今”高悬于堂对面大门的上方,寓意深远。朱舜水,名之瑜,字楚与,到日本后,字鲁与,号舜水,以号行。明代人,生于浙江余姚,少年时抱着经世之才,由余姚辗转钱塘到松江,考中松江儒学生,受业于几社成员朱永佑和张肯堂之门。朱永佑,松江华亭人,抗清英雄,曾居住于方塔园内,他经常教导他的学子们以“学问做人”。朱舜水后拜吴钟峦为恩贡坐师,提督苏松等处学政推荐他为“文武全才第一名”赴礼部任职,他坚决拒绝。以后朝廷又多几次奉诏特征,均坚辞不受。后因与几社领袖陈子龙组织义军抗清失败而到日本。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国光待以宾师之礼,安排他讲学授徒,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建筑、器物以及衣冠等各门技艺,且绘图制型,以助其详知构造和制作的原理。后来日本编纂《大日本史》,特请朱舜水参与。之后以此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水户学”(即“天宝学”),均反映了朱舜水学说的遗绪,影响所及,直至“明治维新”。朱舜水的著作,均留在日本,并被陆续编印出版,流传很广,有效地促进了日本学术的发展。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朱舜水在日本长崎逝世,时年八十三岁,日本谥为“文恭先生”称号,立祠祀之,至今,日本民间仍有多种纪念朱舜水的活动。1985年7月,兰瑞堂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方塔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原位于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咸丰三年(1853年)遭毁,光绪九年(1883年)易地上海北苏州路河南路桥堍重建,庙额“天妃宫”。20世纪70年代末,因上海市政建设需要,“天妃宫”移至上海松江方塔园内,名“天妃宫”。

方塔天妃宫是现今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它坐落于方塔园中心广场的东北隅,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举驾高耸,面宽五楹,廊道萦回,梁柱粗硕,轩昂伟岸,气势恢宏,森森然,存庙堂肃穆之气。面积为330平方米,高17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了晚清建筑的特色,殿内悬有当今书法家吴健贤、陈佩秋、周慧_等书写的匾额、楹联。

天妃宫亦称“天后宫”,东南沿海一带称“妈祖庙”、“娘妈庙”等。妈祖实有其人,名叫林默,民间称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父亲是湄洲都巡官林愿,她是最小的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林默生前在家纺织,“生面神异”,识水性、懂巫术,富侠义之心,经常亲自驾船或组织抢救海上遇难船只和人员,短短一生共救助数百人。雍熙四年(987年),他28岁时,在一次救助海难同胞时献身。福建一带人民十分崇敬她,在湄洲建庙供奉妈祖,纪念妈祖。于是湄洲妈祖庙成了当今全世界四千余座妈祖庙的祖庙。不久,民间又称妈祖为海神,朝廷又封妈祖为天妃。自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后,历代皇帝均有_封。宋徽宗时赐“顺济”庙额,后又赐封“灵昭惠应崇福美利夫人”;元代皇帝认为林默“威灵显耀,应验昭彰”,封其为“护国名著天妃”;明朝加封四次,永乐五年,郑和出使西洋因一路顺风,奏请奉旨修庙;清朝康熙十九年,清帝要统一***派泉州人施琅出征,施琅祈求妈祖神灵相助,结果战船横渡***海峡时非常顺利,似有神助,康熙_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后又晋封为天后。道光年间再封为“天上圣母”。

1993年10月,方塔天妃宫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方塔天妃宫进行了大修。2002年,方塔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9月28日举行了“浦江妈祖开光典礼”和“上海方塔天妃宫开放仪式”。

方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

方塔园内,塔之北侧,面北而立着一座巨大的砖雕照壁。该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乃至全国地区最古老、最精致、最完好的大型砖雕。

照壁宽6.1米,高4.7米,约30平方米,由近百块细泥青砖雕凿而成。照壁檐下斗拱之间刻有八个小篆体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间枋子上,刻有人物故事。两梢间中部的左面雕刻着东方保护神青龙,右面雕刻着西方保护神白虎。雕刻手法有浮雕、镂雕、透雕和空雕。所刻神兽、动物、器物、花卉和图案线条等,层次分明,刀法流畅圆熟。壁面正中,镌刻有一头鹿角、狮尾、牛蹄、龙麟的怪兽。它与传说中的龙、凤、龟一样,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名“犭贪”。犭贪四周雕有灵芝草、摇钱树、飞禽走兽、元宝等。犭贪独角直竖,眼如铜铃,口大齿锐,四脚踩着元宝、珊瑚、如意、玉杯,正昂首张口,欲四足腾空,吞食前方海平面升起的旭日。照壁上还雕有吉祥画面:左上角一只凤凰的嘴里衔着一卷书,意为:“奉献天书”;左下角莲花旁边有一只宝瓶,内插3支戟,瓶边有一支笙,谐音暗示为“平生三级”;树上坐着一只猴子,枝上挂着一方金印,寓意为“封候挂印”;还有含义为飞黄腾达的“鱼跳龙门”及“八仙过海”等,形态生动,雕工精致,立体感强。整幅浮雕从画面构思、结构布局到制砖技术、雕刻艺术,都体现了古代松江瑰丽的艺术水平,可谓精美绝伦,不可多得,实为“一颗明珠”。此照壁作为我国明代初期砖刻工艺的代表作,收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

照壁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参见传说故事)民间以此传说教育后人为人不可贪,贪得无厌者,就会像“犭贪”一样自取灭亡。因此,古代每个到松江就职的***,到任后都去府城隍庙参拜照壁,表示自己做官期间要为民服务,不做贪官。此说虽无正史记载,但表达了松江人民希望松江的父母官能廉洁奉公、为百姓做好事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劝人为善”的思想。

上海方塔园属于哪里

上海方塔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方塔园位于松江镇中山东路南侧,是一座80年代初新建的却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园林。设计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冯纪忠教授。

据考证,方塔园正好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唐宋时期华亭县城中心。建方塔园时,在地下约二公尺深处发现了分布较广的大量唐宋遗物和一条东西向的唐代市河部分驳岸等遗迹。从史籍中发现,唐兴圣教寺、明府隍庙、关帝庙等大型庙宇都曾坐落在这里。北宋熙宁年间,这里建造了闻名江南的兴圣教寺塔。明清时,紧靠方塔的北侧东西横向还有奉邑三位享有声誉的松江名人的-街,-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董文敏公,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李忠憨公,清代著名书法家沈文洛公。

建筑特点

方塔园以北宋古文物、江南最秀丽的方塔为主体,利用了附近一大片竹园,集中了一批古建筑,于1978年筹建,1981年初步建成,该园占地172.73亩,园景以方塔为中心,四周设置诸景:

南有欣赏塔影波光的水榭,西有以楠木为主的园中园,东北是一座从上海河南路桥处迁来的天妃宫大殿;塔的四周还有宋代望仙桥、明代照壁、美女峰、五老峰和新建的仿古长廊、船舫、厅堂等。

在方塔的北侧有别开生面的花岗石铺成的广场,游客们可在广场上尽情地欣赏游玩。紧挨广场的东侧有一条用花岗石筑成的堑道,这是由东大门进园的主要通道,其高3米,宽约5--6米,石砌两壁,时高时低,时直

时曲,富有变化,使步入其中的游人产生进入了建筑总体的感觉,由此积聚期待,以加重方塔突然呈现的惊喜。堑道石壁下侧,每一转弯处都置有贴脚灯,园林晚上开放,贴脚灯闪耀五彩的光芒,使石壁生辉,更增加了游人的情趣。

方塔园为显示其自然、粗狂、多趣,1980年在园中还凿池叠山。一条S形的湖泊环绕在塔的南面,由西向东伸展开去,湖水涟涟,呈映塔影,景致十分优美。湖面上散植着一组组点丛式的荷花,有方形、圆形、棱形,夏秋之际荷花盛开,湖面显得格外秀丽。湖南岸是开阔而平坦的草坪,缓坡入水,岸边散植丹枫,由北南眺,乌桕衬托着背日丹枫,晶莹剔透。

在方塔的西侧

,建有别具风格的长廊,以仿古形式与方塔等古建筑相协调,可见山木本色、斗拱素栏、方砖石柱等一派古色古香。长廊随土丘高低而自然起伏,游客们在长廊中可一览无遗地观赏方塔全貌和水榭湖景。

方塔园东部一大片竹林,占地25亩,是园中的一大特色。从东大门进园,首先看到竹林和竹林上露出的塔尖,

颇引人入胜。这批竹园是在旧时私人住宅的小竹园基础上扩建而成。林中有石板小道,曲径通幽,还有静中生趣的竹园小池,及古色古香的长方形石板凳和南方少见的茅草亭。竹园中的竹子品种多而形状异,有凤尾竹、燕笋竹、紫竹、圆竹、筐竹、淡竹等几十种。

从古建筑的神奇到自然风光的秀丽,从竹林幽雅到花卉奇采,整个方塔园显得既严整和谐,又自然多趣。园中在方塔和照壁等主体景物之间不植树木、花卉,不设娱乐点,“冗繁削尽留清瘦”,突出了文物古迹的地位,显示了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典雅、朴实、宁静和明洁。在园中的附属设施,如茶室、卖品部、接待室、办公室等建筑,也都体现了文物园林所固有的风格。

寺而得名。它耸立在公园的中心,园湖的北岸,建于北宋熙宁元_年间(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方塔。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是由覆盆、相轮、宝瓶组成的高达八米的塔刹,有4根铁索,从尖顶拖向第九层的檐角,称为风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动听,是防止鸟儿落塔做窝而置的。登上方塔俯览四周,古城松江全貌尽收眼底。方塔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与其科学而巧妙的构造是分不开的。首先,在方塔塔体中,木材的料极多,除外部的楼梯、平座、塔檐、斗拱外,塔体内每层还设有木箍三道。这种做法在建筑中是被禁止的,因为建筑结构中(砖、石等材料间)不准夹有木质,因为木质易腐会造成建筑松垮。但方塔所有的留存木材(指宋代原物),都没有虫蛀、腐朽,连白蚁也没有,这是一个奇迹。(在方塔修缮中,有一日本教授,看到木材的耐腐情况深为惊讶,说这是你们祖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抗日战争时,日军的-在方塔旁0,却没有把方塔炸毁,这又是一个奇迹。据同济大学陈从周、鲁宾杰两位教授分析,木材肯定经过了防腐柔韧处理,千年不腐,炮轰不倒,肯定与之有关。

其次,在1974年方塔修缮时发现方塔塔基是用木桩打成的,先人利用木材特性“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木工谚语)的道理,成功地筑就了方塔,使方塔千年不倒,而且倾斜也很小(向西北倾斜53公分)。

再次,方塔的塔基与众不同,他向东南倾斜,西北角地最高处为40公分,而东南角却只有20公分,人站在塔中,会明显感到地面的倾斜。这难道是祖先们在建塔时地疏忽吗?其实这体现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因为松江东临大海,夏季东南风、台风比较多,因此塔基有意识地往东南方向倾斜。北宋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中,写过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造塔老工匠,暮年时他造了这样一座斜塔,大家看不懂,问他为什么要造这样一座塔呢?他说:“我们这些人是看不到了,这座塔在两百年以后就会变成一座直的塔,而且永远不再倾斜了。”由此可见方塔与老木匠所建之塔如出一辙,是在研究了当地的气象、地质,以及塔形、材料、制作等等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因此可知这座塔的价值的重大。

方塔以“秀美”誉冠

东南,艺术性极强。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两句话就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中山东路235号

类型:园林/花园古迹古塔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5-2小时

***:***

开放时间:

5月1日-9月30日:5:30-17:30,10月1日-次年4月30日:6:00-17:00。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