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秦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
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
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
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
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
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
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
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
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
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
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
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
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
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
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
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
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和箭镞。
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
荆柯刺秦王曾用***,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
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
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
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
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
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
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
每列8乘,共有8列。
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
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
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
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
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
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
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
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
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
”《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
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
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
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
秦始皇***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
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了。
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军功所树立的纪念碑”。
据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
3座坑位于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
秦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据一些专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
有些文字有待破解。
秦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后,再入室烘烤。
原来的兵马俑着有颜色,因年久剥蚀,现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
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随佛教传入形成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有力证实秦代我国雕塑已成熟,并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铜为主,兼含锡、铅等稀有金属,硬度为HR106度,表面镀铬,反映了我国秦代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据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计划投资1.1亿元进行秦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
兵马俑的故事: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俑坑,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有君主***后奴隶活人殉葬的制度,秦始皇在建立自己的陵墓是丞相李斯认为活人殉葬过于残酷,劝其改为陶俑殉葬,这表示了我国古代人们“视***如视生的”观念。
秦始皇生前统帅六军***后也要庞大的军队来保驾护航,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的来历。
兵马俑的挖掘的历史意义: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秦朝的艺术水平;体现了秦始皇的残暴。
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但对研究军事史上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对艺术史、科学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和埃及、希腊等地的艺术精品的不同之处是以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严整独特的艺术结构震惊世界。它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1、始皇修陵墓:
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
2、陶人替代:
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无疑。
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3、烧制艰难:
李斯从民夫中挑选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如若不然,定杀不赦。
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瓦,谁也没有烧制过陶人陶马,他们试烧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头。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个老工匠想出一个办法,在临***之前告诉了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儿子含泪埋了父亲后,便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成以后再组合。采用这个办法后,陶人陶马终于烧制成功了。
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夜又继日,把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丛部烧制出来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4、工匠殉葬: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5、***里逃生:
传说只有一个小伙子逃出来,他就是第一个把陶俑烧制出来的人。因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当他见情况不妙时,便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时才逃出来。后来他流浪中关,依靠烧制瓦盆、瓦罐和瓦瓮(关中放面的器具)为生。直到如今,这些陶制品在关中农村还很受欢迎哩。
扩展资料:1、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2、艺术价值: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3、发现故事: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也称作秦俑,位于陕西西安秦陵东面的兵马俑坑中。兵马俑作为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种类,就是推行人陪葬,奴隶为奴隶主所有,在奴隶主***后要作为殉葬品与之一同下葬,因此兵马俑也就制成战车、战马以及人兵的样子,守护陵墓。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被发现,至1987年,整个秦始皇陵以及兵马俑坑被列入世界遗产之中,同时也得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誉称,前前后后共有两百多位国家领导人前往参访,成为华夏古代文化的一张生动的遗产名片。
人殉作为古代一种残酷的丧葬制度,在殷商时期达到顶峰,周王朝时便吸取教训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种现象,直至秦国时正式废除人殉,以俑入葬取而代之。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俑葬的典型代表,也达到了俑代人殉葬的巅峰。无论在规模、写实等多个方面,秦始皇兵马俑都是匠心极致的结晶,也是历史上首位封建帝王的皇权意识。秦始皇兵马俑是对实物的严格临摹,肖像生动写实,活灵活现,并且在规模与气势上也胜人一筹。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自西向东而坐,三个坑呈现一个品字,最早出土的一号长形坑中有八千多个兵马俑,四面斜坡,左右分别是二、三号坑。兵马俑坑是地下埋入式结构的,深约5米,坑中筑起条条隔墙,排列木柱,往上加横木以搭盖棚木,最后再铺上芦苇席用黄土覆盖,形成高出地表两米的坑顶,底部用青砖铺设,往内放置陶俑,门道填实后,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就形成了。
秦始皇叫什么名字提到秦始皇,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秦始皇本名嬴政,是古今中外第一个封建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以及改革家,是首位达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铁腕角色。
秦始皇画像
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王,为战国末期秦国的君主,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十三岁的时候继父王之位,三十九岁时平定六国称霸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即秦王朝。
嬴政二十一岁成年以后,便亲自执政,于前238年,打败与太后私通的叛军,以极刑处***,重用李斯等人。此时的嬴政已野心勃勃,积极推行大一统战略,开启了他平定六国的举动。自前230年起,秦始皇不断向多个国家出兵进攻,以此平定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至吞并齐国时一共历时十年,推行郡县制,占地设直属于秦王的郡县,正是结束了贵族封侯的王国时代,进入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秦始皇开创帝制,认为王号已经不足以彰显他的功业,于是采用“三皇五帝”之名自称始皇帝,推行法家政策,,不断加强皇权,削弱旧贵族势力,将一切“王有”转变为“国有”,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主张人人平等,平民百姓也可因立下军功而得到提拔。土地方面,通过商鞅变法最终真正实现了私有土地的变化。秦始皇为了巩固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政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且大修长城、陵墓等,百姓徭役繁重,刑罚残酷。
秦始皇晚年十分迷信,四海云游求仙,建阿房宫,最终***于沙丘平台,享年50岁。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为千古一帝,而因为“焚书坑儒”事件给后人落下了个千古骂名,为残忍暴虐的君王。而在这历史长河中,秦始皇进行这番行为无非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朝政,为统一思想所作的一个策略,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下这件事情的始末。
秦始皇“焚书坑儒”图片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能增强国势,发展国家的各方势力,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策略,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人们便希望能够通过学术研究来寻找能使社会安定的道路,百姓不再流离失所,遂产生诸多学派之说。因此边昌盛***,文人以前人之事讽刺当今时政,议论纷纷致使君王威望尽失,结党营私之事使得朝纲不稳。
而且秦始皇当时为了更好的统一天下,统一了文字、法律和货币制度等,因此其“焚书”事件是为了更好的统一思想,,便有控制百姓思想的意图,当朝宰相李斯认为只有禁止私学方能从根本上杜绝过于自由的学术。因此秦始皇才下令焚烧除《秦记》之外的天下书籍。
而“坑儒”一事来源于,当时秦始皇为延长寿命便下令寻找长生不老的药丸,而其臣明知达不成此事便逃逸,还散布言论道秦始皇刚愎自用暴戾等言论,大家奔向转告,秦始皇怒而将这些相关人士皆杀于咸阳,人数达四百余人。
据相关人士考察,当时秦始皇所活埋的人中不全是儒士,也有一部分乃是术士,也就是一群江湖骗子,但秦始皇就这么将这几百人活埋,实为残忍。而历史也证明了。残暴的统治向来不能持久,因为如此,虽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也加速了其政权灭亡的速度。
秦始皇统一文字?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朝政不稳,在位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能更好的巩固朝政,安定天下,便开始改革政策,而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政策是他在文化上控制天下的一大重要举措。
秦始皇雕像
六国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都有很大的不同,区域存在的差异使得各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存在很大的落差,大大妨碍了各方的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也妨碍了中央下达的指令执行的效率,于是秦始皇便下令将文字进行整理统一。
于是当朝宰相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开始整理文字,当时文字差异带来的混乱之大,文字的混乱和为巩固统一的前提下,要使文字统一方能使政令统一。遂只能将六国文字全都废除,制定一个统一的文字标准,当时李斯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为基础再吸收其他地方通行的文笔简单的特点进行优化,创造出形体圆而整齐较简单的新文字,为“秦篆”,史称“小篆”。
秦始皇便以小篆来统一规划全国的文字,以此来达到统一的效果,而当时有一个犯人为程邈发现小篆十分难写,便发明了另一种文字来代替它,因此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命此字体为“隶书”,此写法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统一文字,大大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弥补了各方方言不通的障碍,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载体,在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小篆过于华丽不简便,遂寿命很短。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