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位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距焦作市区35千米,地理坐标:北纬35°02′15.89″,东经113°30′12.48″,占地面积9.3平方千米。
嘉应观主要景点包括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舜王阁等多余处景观组成,分南、北两院和东西跨院,为仿故宫敕建的官、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
嘉应观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嘉应观地理位置:中国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气候类型:暖温带***性季风气候占地面积:9.3平方千米开放时间:08:30-19:30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55元著名景点: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舜王阁、适宜游玩季节:四季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历史沿革,建筑格局,主要景点,山门,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道台衙署,河道衙署,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开发建设,基础建设,品牌建设,文化活动,历史传说,举办活动,旅游信息,门票,开放时间,交通信息,历史沿革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雍正元年(1723年),武陟黄河先后5次决口,康熙派雍正亲临堵口。***视察黄河休息室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继位后,命兵部侍郎、河道副总督嵇曾筠加固堤坝,并为堤坝题碑名为“御坝”;雍正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特下诏书开始建造嘉应观。雍正五年(1727年),嘉应观竣工。1950年,嘉应观西院建立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开发黄河水资源,修建人民胜利渠。1951年3月,人民胜利渠开始施工。1952年4月,人民胜利渠举行开闸放水典礼;同年6月,灌溉农田;10月31日,***亲临视察。建筑格局嘉应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占地面积9.3平方千米,分南、北两院和东西跨院;北院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舜王阁;两侧对称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殿、龙王殿、风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南院原有戏楼、牌坊;观西原有陈公祠;嘉应观各中大殿天花板上有65幅圆形彩绘龙凤图彩绘,是前清满族艺术风格(故宫的龙凤图为满汉合璧,嘉应观的龙凤图是清一色的满族文化风格),天花板材料是檀香木,不见蛛网,不粘灰尘,鸟虫不进,所以又称做“无尘殿”,中大殿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嘉应观主要景点山门山门,位于嘉应观南端,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为雍正手书。御碑亭御碑亭,位于嘉应观南部,外形似清代皇冠,内立雍正撰文的大铜碑,高4.3米,铁胎铜面,碑周24条龙缠绕,底座为蛟。严殿严殿,位于嘉应观南部,是王公大臣祭祀河神的仪殿,“嘉应观”匾额是雍正题写。大王殿大王殿,又称中大殿,位于嘉应观中部,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内正立“钦赐润毓”金牌,“润毓”是雍正御赐在武陟治理黄河的都御史他他拉·牛钮的封号(牛钮是皇帝的皇叔,也是嘉应观的首任主持),殿前有一碑为水清碑,也叫灵石碑。恭仪亭恭仪亭,位于嘉应观北部,为王公大臣祭拜禹王前整理衣冠的地方。恭仪亭道台衙署道台衙署,位于嘉应观西院,是清朝河北道道台处理治河及灭蝗事物的办公场所,设黄沁厅、2间河兵房、2间厢房,衙署北端的院子是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的旧址。道台衙署河道衙署河道衙署,位于嘉应观东院,是雍正治理黄河的办公衙署,设议事厅、2间执事房、马厩等。河道衙署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位于嘉应观西北端,为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在这里办公,同住于此的还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住中国首席水利专家布可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地质学家冯景兰。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开发建设基础建设2017年,嘉应观启动智慧景区建设,搭建光缆光纤、室外发射器等设备,实现了景区Wi-Fi覆盖;安装了智慧型验票闸机,同时升级景区官方网站,完善3D虚拟景区、线上订票、信息咨询、中英文对照等功能,构建景区智慧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品牌建设1963年4月,嘉应观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6月25日,嘉应观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99年6月20日,***视察嘉应观指示:“珍贵呀,可要好好保护。”并为嘉应观题词。2001年6月,嘉应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化活动历史传说在武陟治河的钦差名叫牛钮,官职是左都副御史,可在清史中并没有关于牛钮的记载。《豫河志》中有个《牛钮小传》,但很简略,没写出身,也没写下落,只说他受命治河。但在其他治河大臣的传记中,牛钮多次被提到,牛钮在武陟治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清朝是讲避讳的,牛钮应该是雍正的皇叔。举办活动2017年,嘉应观推出“雍正皇帝开门迎宾大典”、“拜谒禹王大典”、“宫廷庆隆舞”等演艺活动。旅游信息门票嘉应观门票55元/人;身高1.3米以下儿童、66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现役***、士兵凭有效证件、残疾人凭残疾证免票;学生凭学生证、60至65岁之间老人凭身份证到景区购买半价票。开放时间嘉应观开放时间:08:30-19:30。交通信息从郑州坐往焦作的客运汽车,在嘉应观乡下车,步行到嘉应观。到武陟下车再坐城乡公共汽车到嘉应观乡,步行到嘉应观。首任道长原来是雍正皇叔
御坝建成后,嘉应观一带由黄河最危险的地方,变成了最安全的地方。几个筑坝的兵退伍留了下来,在御坝碑附近开垦土地。后来,一些逃荒的、要饭的也在这儿定居下来。时间一长,这里就成了个村庄,别人都把这村叫御坝村。御坝建成210多年后,一个男孩降生在御坝村,家人给他起名叫王小片。从在奶奶怀里撒娇时起,王小片就开始听嘉应观的种种故事,诸如嘉应观是雍正为他的皇叔建造的、当年堵口累***的陈鹏年成了龙王等等。村里读书人少,这些故事是真是假,也没人说得清。
长大后,王小片读书写书,成了武陟有名的作家。上世纪90年代初,嘉应观作为旅游资源被人们重视起来,但关于嘉应观的历史只有传说,没有史料,连讲解词都没法写。于是王小片等人就接到了一个任务——从众多的史料中搜集关于嘉应观的各种资料。“我很喜欢干这个工作。关于嘉应观的民间传说太多了,翻资料证实儿时听到的故事,是件有意思的事。”说起嘉应观,王小片充满热情,“结果传说大部分被证实了,民间口头传了许多年,基本没走样!
民间传说的皇叔的故事也查到了端倪。虽然官方编撰的史书刻意回避,可还是让王小片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当初在武陟治河的钦差名叫牛钮,这个人的官职是左都副御史,官很大,可清史中竟没有他的传记。比他官大的官小的都有,就这人没有。《豫河志》中有个《牛钮小传》,但很简略,没写他的出身,也没写他的下落,只说他受命治河。但在其他治河大臣的传记中,牛钮多次被提到,说他在武陟治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个牛钮身世不清,十分古怪,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在《清史稿·诸王传》中,王小片查到了另一个牛钮:顺治帝的第四个儿子,康熙的弟弟。史书上说他是庶妃巴氏所生,但说他“夭折,两岁半卒”。武陟民间传说,嘉应观第一任道长也叫牛钮。这样,在差不多同一个年代,就有了三个牛钮。清朝是最讲避讳的,大臣怎么会和皇子重名?另外“牛钮”听起来也实在不像是一个道长的道号。根据掌握的一系列史料,王小片认为,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三个牛钮是同一个人,是雍正的皇叔。这与武陟当地的民间传说是一致的。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上文学家的想象,王小片写出了剧本《嘉应观秘史》。
道教建筑·武陟嘉应观
武陟嘉应观位于武陟县东大刘庄和相庄之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东靠京广铁路,西南1km是清雍正皇帝亲自督导治理黄河时修筑的“御堤”。该观创建于清代雍正元年至雍正四年(1723—1726)。自清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至雍正元年,黄河曾四次在河南武陟县境内决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登基前直接指挥堵口、筑坝工程,并于雍正元年口堵、堤成时敕建嘉应观。朝廷特命河道齐苏勒派知名匠师,并调豫、秦、晋、鲁、皖五省民工,遵照当时北京皇宫的标准并结合满族的传统风格营建。雍正皇帝在中轴线建筑落成时钦赐龙匾,定名“嘉应观”,亲自撰写并书丹碑文,观内建有御碑亭。御碑铁胎铜面。铜和铁的熔点、凝固点均不同,两种物质很难结合在一起,即便用现代技术铸造起来也有很大困难,因而该碑对于研究中国的冶铁技术乃至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均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雍正四年,兴建东西跨院,即河台、道台衙署。雍正皇帝两次颁“祭告河神文”,形容黄河为“四渎称宗”,命钦差在嘉应观数次御祭河神。乾隆皇帝巡游至此,御书“瑞应荣光”金字匾,悬于大殿门首。
嘉应观占地9.3h㎡,分东、中、西三个院落。中部五进院落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掖门、东西二方亭、钟鼓二楼、御碑亭、东西更衣殿、严殿、东西配殿、大王殿、过厅、禹王阁、风神庙、雨神庙。嘉应观中院建筑造型、结构具有官式建筑特征,是河南现存较少的清代官式建筑之一。建筑构件上运用木雕、砖雕、琉璃、铁铸、铜铸等多种工艺,并融合了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各种技术,作品件件精妙完美、形象传神,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美均属罕见,充分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嘉应观中大殿天花板上彩绘的65幅龙凤图案,为满族风格彩绘,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联系成组,是研究我国满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东西跨院为清朝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也是现存最早的、级别最高的治黄机构。西跨院为原道台衙署,现存建筑有仪门、河兵房、议事厅、厢房及耳房等;东跨院为原河台衙署,现存建筑有仪门、西厢房、河台居室、道士房等。东西两跨院虽为衙署建筑,但与中轴线上的官式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两跨院多为硬山式建筑,卷棚或尖山脊结构,灰筒瓦屋面,多数前出廊,与豫北地区的民居极其相似。
武陟嘉应观为庙、衙署合一的清代建筑群,是黄河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河神庙。嘉应观是治黄历史的缩影,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山门(文宣提供)
山门砖雕(文宣提供)
总平面图(文宣提供)
御碑亭(文宣提供)
铜壳铁芯御碑(文宣提供)
大王殿(文宣提供)
恭仪亭(文宣提供)
大王殿天花(文宣提供)
鼓楼(文宣提供)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距武陟火车站不远。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御祭龙王,特下诏书建造的行宫、庙观。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历时四载。嘉应观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处,距焦作市区35公里,总面积9.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有“河南小故宫”之美誉。
据《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赦建,规模壮丽,有铜牌刻。”康熙末年,黄河四次在武陟境内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洪水逼京,淹天津,成清王朝心腹之患。为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亲临河防搬石。
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口堵坝成时,雍正皇帝特下诏,赦建嘉应观。命河臣齐苏勒,仿故宫,派御匠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5省民工,大兴土木,历时四载,建成了这庄规模宏大,纯满族风格的官式建筑群嘉应观为仿故宫敕建的官、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占地140亩,分南北两大院。北院为祭祀河神,巡河行宫建筑群。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恭仪亭、舜王阁。两侧对称有掖门、御马亭、钟、鼓楼,更衣殿、龙王殿、风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南院原有戏楼、牌坊。观西原有陈公祠。
傅作义及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也曾设在嘉应观内。
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嘉应观属于焦作考古遗迹的著名风景区。
嘉应观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杨庄村南,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嘉应观现占地140亩,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前楼、更衣殿、龙王殿、风神殿、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嘉应观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兰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丽堂皇,亭内御碑铁胎铜面,二十四龙缠绕,底座为独角兽,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幅龙凤图,为纯满风格,堪称一绝.殿内正中立"钦赐润毓"金牌,经考证"润毓"是雍正皇帝赐于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的封号,牛钮是雍正的皇叔,曾是嘉应观首任住持。
治河功臣殿分东西两个大殿,供奉着10位治河功臣。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训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贾让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实践治河三策,黄河800年没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明朝兵部尚书刘天和,清朝三位治河总督齐苏勒、稽曾筠和林则徐。人们都知道林则徐曾担任两广总督,虎门销烟大张民簇气节,他又怎么会当上了河龙王呢?原来在道光年间,他曾任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黄河运河的修防事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撤了他两广总督的职务,发配***。途中,黄河决口,林则徐又受命堵口。
肝胆披沥通幽明,亿兆命重身家轻。林则徐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缩小型建筑。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险65幅龙凤图为天下一绝。故宫里也有龙凤图,但故宫的龙凤图为满汉合壁,而这里的龙凤图却是清一色的满族文化风格,天下独此无二。禹王阁雕栏楼阁,典雅华贵,颇具南方风格。阁前有一碑为水清碑,也叫灵石碑。轻轻一击,灵石碑声若铜磬,蔚蔚动听。
嘉应观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黄河第一庙.现内供奉的河神均为彪炳史志的历代治河功臣,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
2001年6月,嘉应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内的三绝实在令人神往。
钟绝
嘉庆观钟楼上的钟为铜铸,钟头上铸着二龙戏珠,钟沿着周围按照八个方位铸着八卦图。用棒击,每个方位的音阶都不相同,好像一架钢琴,能奏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违章格外清越、悠扬。在邙山公园游览就可听到它的声音。文管所老冯说,据说此钟是雍正治理黄河,使黄河变清,感动了天宫里的乐仙翁,他请求玉皇大帝,把天宫后花园里供仙女们玩耍击乐的铜钟赏赐给了雍正皇帝,雍正亲自把它挂在了钟楼上。因为它是天赐,人们来嘉应观游览,都想摸一摸,击一击,沾沾仙气。
碑绝
嘉应观有个御碑亭,亭里立着一座高达4.3米的铜碑,碑身下面额上,铸着御制二字,中间是雍正皇帝亲笔收发室的11行431个字的碑文。碑文记载了黄河的地理面貌、流域历史、水患与治理情况,强调黄河与人民、黄河与朝廷的利害关系,对黄河的治理和建造嘉应观的缘由加以说明。碑文周围尽为千姿百态的龙雕,有飞龙、盘龙、卧龙、游龙、降龙、升龙等,栩栩如生。碑下压着一个铜铸的独角怪兽,龙头、牛身、兔尾、鹰爪、全身肌肉丰满,健壮有力,呈跃跃欲立之势。毋庸置疑,这铜碑在全国是罕见的。
文管所老冯告诉我:据说这碑刚建造时,碑文周围的龙上蹿下跳,摇头摆尾,互相嬉戏。我好奇地问:那么,现在为什么成***的了?他说:传说雍正五年,皇帝带着皇后、妃子、文武大臣来观里祭神,一个胆小的妃子看到碑上的活龙啊地惨叫一声就被吓***了。雍正皇帝就下诏把它们钉***了。独角兽头上有个小洞,我问是怎么回事?老冯说:有个地主,拦住它非叫给自己耕地不可。它挣脱不了,一气之下,一头朝地主抵支,那只角扎进地主肠肚里给折断了。我想:别看此兽样子同凶恶异猛,心地倒珲正直善良。老冯说:此兽很有灵性,谁若从小洞里投进一枚硬币,它就会发出一阵铃声,那意思是收到了。它就会保你大吉大利,大富大贵,万事如意。不少善男信女都在此一试,我也不甘落后,投进了一枚。
图绝
大王殿的天棚上是65副满清彩绘龙凤图。构图古朴典雅,色彩鲜艳明快,意蕴深沉幽远,充分体现了满清民放的独特文化氛围。我游览过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东陵等表代建筑群,没有发现一家有此图案的。据说圆明园有,可惜被当年入侵的作国联军烧了。因而它成了我国又一绝唱。我叹服它保存的完善无缺。老冯又说:其实也是经过急流险滩的。据说,民国初年,有人来盗它,金龙四大天王被激怒了,他们一人一口白雾,在上形成了一道屏障是,使盗者到不了跟前。盗贼只好所长而去;日本入侵时,他们想获此宝,来到门口,问守门老道:这是什么观?老道见日本兵打着太阳旗,灵机一动,答:落阳观!他们也不敢进,便转身走了;前几年,托天花板的大梁变形,国家拨60万元专款朝廷了加固。看来,这65幅满绘龙凤图真是无价之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