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正确。
“姊妹节”是台江县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被誉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和“藏在花蕊里的节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姊妹节里,姑娘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姊妹饭”送给心爱的人吃。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苗歌大赛、踩鼓、跳芦笙、银饰服装走秀和“游方”等活动。
姊妹节吃的姊妹饭
姑娘们做姐妹饭,是将采来的野花野果浸出颜色,用来把糯米饭染成红的、黄的,蒸熟后,糯米饭五颜六色、晶莹透亮,既好看又香软可口。过节那天,家家都吃姐妹饭。姑娘们的心意也都藏在了这姐妹饭里。
姑娘们用手帕或篮子装好姐妹饭,送给两天来陪伴她的小伙子。小伙子打开饭包,如果姐妹饭上放着一对红筷,表示姑娘喜欢他,愿意与他交朋友;如果只有一支筷子,是姑娘婉转地暗示小伙子,不要再单相思了。
如果姐妹饭上放着辣椒、葱、蒜,则表明姑娘不喜欢他,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树叶和松针,那是告诉小伙子至少还有希望,小伙子应该买些绸缎或丝线送给姑娘,加强联系和了解。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姊妹节是我国少数民族苗族同胞一次非常盛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的苗族同胞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庆祝。
节日当天,苗族的妇女同胞们会使用糯米蒸制出五颜六色的“姊妹饭”,然后互相赠食,同时也赠送彼此礼物,表达美好的祝愿。
苗族姊妹节一般是从农历三月十五到十七连续三天,在这三天里,姑娘与小伙子们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和民族服饰,同时节日里也会举办一系列活动进行庆祝,活动内容有:苗族歌曲大赛、吹芦笙、沙滩踩鼓、鸣锣击鼓、跳芦笙舞、划船、斗牛等。
节目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独特。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这些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吸引了大江南北,无数人来参观游览,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传承至今。所以对于很多游客来说,也成为一种宣传当地文化特色的一种宣传噱头。
姊妹节作为苗族同胞的一种节日,也成为苗族同胞走亲访友、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的活动舞台,是民族内凝聚人心、加强团结的纽带。
苗家姐妹节姐妹节亦称“吃姐妹饭”,是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一些苗家村寨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沿江两岸附近的苗族人民都聚集一起,欢度这个佳节。节日里,按苗家的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上山采摘野生植物的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姐妹饭晶莹透亮,香软可口。除全家食用外,还要招待馈赠亲友和客人。节日期间,苗族人民走亲访友,都要提一个竹篮。篮中除鸡鸭等菜肴外,还要有清香色美的姐妹饭。节日期间,男子穿青蓝紫等色的对襟衣,包头帕,姑娘身着绣有各种美丽花纹、图案的民族服装,头发挽髻、戴上鸾凤银冠,佩戴耳环、项链和银圈,身上缀满银牌,赶到清水江畔。这里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有的斗牛,有的划船,有的鸣锣击鼓,有的吹芦竹,有的唱山歌,不少男女则在江边草地或沙滩踩鼓,跳芦笙舞。节日里,斗牛是最热闹的场面。在斗牛场上随着芦竹的欢快乐曲,一头滚瓜溜圆,四腿粗壮,头顶两只弯而锋利大角的大牯牛被牵进场来。这种大牯牛好似沙场“老将”,一听见芦笙响,就知道将有一场鏖战,于是迫不及待的不停地转圈,吹鼻,刨蹄子。随着鞭炮声,另一头壮实的大牯牛也进场来。双方主人解去牛缰绳,在牛屁股上拍几下,两头大牯牛一步步地接近,时而挥角相击,时而互相狠抵,你进我退,我进你退,撞得牛角铿铿作响,斗得不可开交。观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有时由于两头不分胜负,人们把牛给隔开。四周群众纷纷涌到双方牛主人的跟前,往牛的背上,头上抹泥巴,表示祝贺。牛的主人也乐得双手牵住自己的牛,两脚不停地跳跃,大家不断发出“吁------吁------吁------”的欢呼声。暮色降临,老人们渐渐地离开江边,宽阔的草滩就成为青年人的天地,情歌在江面荡漾,苗家青年沉浸在爱情和幸福之中。关于姐妹节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有无数聪明、美丽的姑娘。她们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着,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有许多姑娘已经长大成人,尚未出嫁。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每人拿些米来,姐妹们一块聚餐,唱歌跳舞,让其他地方的小伙子也来这里玩玩。到了这天外地来了不少青年男子。人们聚集一起,有的斗牛,有的赛马,有的唱歌,有的踩鼓,有的跳芦竹舞,十分热闹。姑娘们不但殷勤地招待他们,临别时还送给他们糯米饭。青年人受到热情款待,心里非常高兴。以后他们常来这里玩耍,也送姑娘们一些喜爱的花边丝线等物。由于经常往来便与姑娘们建立了感情,彼此都结成了伴侣。天长日久,世代相传,就成为清水江畔苗族人民,特别是男女青年的共同节日。
姊妹节是苗族最独特、最风趣的节日,它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以邀约情人一起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女性是姊妹节的主人,一个个要穿戴最美的盛装银饰,打扮得花团锦簇去踩鼓,寻觅伴侣。男男女女一起吃姊妹饭、畅饮、唱歌,把苗族社会最美好的情感、习俗,一一享受和展示。
关于姊妹节的传说,各地不一。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苗族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流传最广的是金丹与阿姣的传说。在施洞芳寨,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现在,姊妹节前几天,姊妹们就到山野里,采来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别用冷水浸渍和用水煮的方法,制成黑红黄绿各种花草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糯米。一两天后,这些汁液完全渗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别过滤,再用清水冲洗去表百多余的色彩汁液,然后将这些分别浸泡好各色糯米调匀,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饭,再加上白水煮的坨坨肉成堆地码在桌上,还有鱼虾、腊肉、酸菜、米酒和嘹亮的敬酒歌,共同组成了苗家的姊妹饭。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传承至今。吃姊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礼仪事项。按本地人的说法,吃了姊妹饭,防止蛀虫叮咬。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下田撮鱼捞虾是姊妹饭活动之一,一个寨子的姑娘与另一个寨子的小伙子相约,以撮鱼捞虾谈情说爱等风俗活动,寻找意中人。踩鼓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从鼓场上可以看出谁的服饰艳丽,谁的银饰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饰文化。姊妹节不仅是年轻姑娘的节日,那些从施洞出嫁多年或是与施洞的姐妹相识多年的老姐妹,也像淙淙溪流般,要从山山岭岭村村寨寨汇聚到这清水江边来过节。8年前的姊妹节,芳寨的潘家迎来了从革一大塘那边来的30多个老姐妹,楼上楼下宾客满座,晚饭后是老姊妹们尽情唱歌的时候,歌声把她们带回当年一道做绣衣的青春年华。夜深沉了,歌声把月光撩拨得愈发明亮,姐妹们直到实在睁不开眼睛,就随便倒在那儿进入梦乡。
每年农历的3月15日,是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节日姊妹节,又有“姊妹饭节”之称,盛行于黔东南自治州台江县,一般持续三天。
贵州苗族姊妹节,是贵州苗族地区的一个传统盛大节日,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间的青年男女间热情奔放的情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