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鼓浪屿(英文:Kulangsu)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
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
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植物种群丰富,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1000余种。
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
鼓浪屿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等荣誉。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扩展资料
景点
1、日光岩
日光岩(英文:SunlightRock)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2、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岛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有白水洋水景风光,有火山岛之礁石,又有兔耳岭高山草甸之美。
3、皓月园
位于鼓浪屿东部,座落在鼓浪屿东南,濒临鹭江。
是一座郑成功纪念园,覆鼎岩海滨,占地二万平方米。
为了纪念郑成功驱逐荷夷,***的历史功绩,福建省***和厦门市***,在此建造了郑成功纪念园。
4、毓园
毓园是福建省厦门的鼓浪屿东南部复兴路的一座公园,即林巧稚大夫纪念园。
毓园占地5700平方米,为纪念鼓浪屿的优秀女儿、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厦门市***于1984年5月修建此园。
林巧稚大夫于1901年12月23日诞生在日光岩下一个教师之家。
5、鼓浪石
鼓浪屿沿海的一座礁石,相传“鼓浪屿”岛名由来于此,鼓浪屿唐宋时称“圆沙洲”、“圆洲仔”,乃是因为小岛呈椭圆形,四周遍布沙滩,形象而称之。
那时岛上巨石满坡,绿草丰茂,却渺无人烟,颇为荒凉。
明代鼓浪屿得以开发,1573年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早在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列强蚕食中国领土,鼓浪屿就是那时出现的闻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之一。
鼓浪屿位于厦门市,是厦门岛西南隅一座面积1.8839平方公里的小岛,与厦门岛隔着宽500米左右的鹭江海峡。鼓浪屿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岛,凭借其独特的景色,已然成为厦门名副其实的旅游名片。
景区注意事项:
1、每年8月前后,是台风多发季节,所以要关注出行天气情况以及登岛轮渡是否停航,具体情况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厦门轮渡有限公司】,会有详细的停航复航时间。
2、鼓浪屿夏季蚊子多,旅行时务必带上驱蚊水、爽肤粉、风油精等物品。
3、鼓浪屿上吃海鲜不宜过多,可以随身带好消食片和止泻药。买海鲜干货要多加小心,货比三家,适当还价。
4、在景区内选购商品时请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重量标注和是否明码标价。
鼓浪屿开拓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圆洲仔”。
明朝改称“鼓浪屿”。
郑成功曾以此为军事据点屯兵操练,对抗清兵。
目前日光岩上尚存有当时建造的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曾占领鼓浪屿,直到1845年撤军。
1843年后,厦门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决定请列强“兼护厦门”。
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
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这段时期,有很多传教士来到鼓浪屿,他们建立的学校对中国现代教育有重大影响,例如:1898年,英国牧师韦玉振与夫人韦爱莉到鼓浪屿传教时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现已更名为日光幼儿园)
时间线
宋元时时称圆沙洲,明代始称鼓浪屿。
因为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潮拍击,中间冲刷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响,人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
据考证,鼓浪石系一亿零八百万年前中粒花岗岩经历漫长岁月受到海水冲蚀逐渐形成的。
宋代有一李姓人氏上岛开发,捕鱼晒网,耕作生息,以后繁衍兴旺,逐步形成内厝澳(「内」系「李」字的厦门话谐音),现在是鼓浪屿的一条街。
元代,厦门设立千户所,鼓浪屿当有兵员守御。
明初,厦门设立中左守御千户所,鼓浪屿开始设立汛口,建有墩台,派弁兵防守。
嘉靖间,参将玉麟抗击倭寇于鼓浪屿海面。
万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题「鼓浪洞天」四个大字,这是鼓浪屿正式得名。
明未,郑成功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建有龙头寨,寨门至今尚存。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清初,又设鼓浪屿澳,为厦门五大澳之一,由提标前营管辖,派澳甲管理商船、渔船、渡船。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厦门设立闽海关正口,鼓浪屿设青单小口。
这时的鼓浪屿,已相当繁荣了。
1841年8月,英军强占鼓浪屿,前后达5年之久。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人贩子纷纷踏上鼓浪屿,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炒地皮、贩劳工,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
一些华侨富商也相继来兴建住宅、别墅,办***、自来水事业。
1942年12月,日本独占鼓浪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历史。
1843年11月,英国在鼓浪屿首先设立领事事务所,首任领事就是侵略厦门的英国海军舰长。
接着,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等13个国家竞相在岛上设立领事馆,领事们策划成立了工部局,使鼓浪屿沦为公共地界(租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独占了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
1949年10月17日,鼓浪屿回归祖国。
2003年,撤销行政区,归属于厦门市思明区。
区划调整后,鼓浪屿—万石植物园风景名胜区将管辖10个著名风景区,陆地和海域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
1、在历史上,鼓浪屿曾长期是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岛。直至宋元时期,才有“圆沙洲”的名称,明时始用“鼓浪屿”名称。岛上多为半渔半农经济,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简陋的民房。闽南三角区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响鼓浪屿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国人进入鼓浪屿以前,岛上的房屋与***本土——闽南沿海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没有差别。这种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庄中依然可见。即使在现代化的鼓浪屿岛上,也还有二进、四进的古老民居建筑群存在。
2、1843-1902年西方建筑的涌现:明末清初直至鸦片战争,鼓浪屿的建筑开始发生变化。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殖***义者纷纷来鼓浪屿定居或暂居。鼓浪屿成了他们择地发展的首选地点。鼓浪屿有优越的地理、气候和风景条件,非常适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为止,鼓浪屿建筑的90%都是居住建筑。外国人染指鼓浪屿,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学校、医院等权力,至实力发展、能站稳脚跟以后,才陆续建造教会学校、教会医院、教堂、圣教书局、领事馆。当然,最大量建造的还是公馆、别墅等居住建筑。大量早期出国谋生的华侨在事业有成之后也纷纷回到闽南祖籍,选中了鼓浪屿为最佳的落脚点,纷纷投资鼓浪屿,兴建了很多离宫别馆。有很多建筑的规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国人,耗资也是十分昂贵的,往往选择最为上等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在鼓浪屿岛上,这些规模宏大的离宫别馆目前许多已由政府改作公共性建筑使用。
3、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鼓浪屿岛上,密密麻麻遍布着各类建筑。这中间有70%左右是本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国人及华侨建筑外,本地军民也纷纷造屋盖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户,往往请外国的设计师设计图纸,或者套用现成的图纸,或者模仿周围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规模宏大,装修艳丽,做工亦很讲究。除居住建筑外,一些华侨也投资兴建了很多公用事业类建筑,创办了建筑公司,组建了一些施工队伍,开发建设了很多道路街区和店面。比较著名的华侨实业家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人,在鼓浪屿投以巨款,发展房地产业,建设开发出售住宅,创办***、电报公司及自来水厂、码头等公共事业。抗战前,鼓浪屿楼房错落有致、造型迥异。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4、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筑,经过改造、装修,部分公共性场所。例如,原来巨大无比的“白宫式”建筑——林鹤寿的“八卦楼”改为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很多较大型公馆、别墅的不经意创造出来的造型经过几次经意的装修、改造,已经改作合其造型、功能的建筑物并且成为鼓浪屿上有意义、有标志性的建筑。
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鼓浪屿就已出现。
公元8世纪前后,来自中原的陈、薛等家族先后迁居岛上开发与生产,鼓浪屿岛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嘉禾”,意思是稻谷,古人多以“嘉禾”为祥瑞之物,与甘露醴泉并称。如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云:“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
960年~1368年,岛上人烟渐繁,闽国龙启年间时置同安县。
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963年,宋名义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