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南临半坡村,因此而得名。这里保存着一座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的聚落遗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12月,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第二发电厂做古文物清理工作时,偶然发现发现一些彩陶残片;1953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在这里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初步断定这个遗址是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存。
1954年秋至1957年夏,这里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的总面积到达1万平方米,清理围沟、房址、灰坑、墓葬、窑址等多处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涵盖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面积揭露的史前聚落遗址,开创了“聚落考古”研究的先河。
半坡聚落遗址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外侧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围沟环绕,中间被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分为南、北两片区域。围沟外的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至少可以分成两个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
围沟
小沟
1958年4月,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半坡聚落遗址居住区的局部。可惜,居住区的南部、墓葬区和制陶区被回填,加上遗址西部破坏比较严重,如果缺乏“想象力”的话,参观这座博物馆很费力!
1、地面圆形房屋
自西向东,走进半坡博物馆的遗址大厅,迎面是一座圆形房屋的遗存。墙壁底部保存较好,屋内有门坎和门道,大门朝南侧开设,门道两边有隔墙。屋内的居住面,经过精心处理,至今非常平滑。中部有长方形灶坑,灶坑以北的两个柱洞,发现时内部还有明显的柱木纹理。
2、半地穴式方形房屋
沿着旁边的围栏,绕到遗址的南侧,这里有一座保存最为完好的方形房屋基址。房基是一座深0.7米的土坑,坑壁就作为墙壁,在坑的边缘架起屋顶。正中有一个浅浅的灶炕,东北角上可见一个柱洞。斜坡状的门道,两边有两个对称的柱洞,据此推断门道上建有门棚。
3、经过多次重修的房屋
经过遗址中部的小沟,有一座圆形房屋遗存,屋内的地面、门道和灶炕已经破坏严重,但是房屋周围的柱洞遗存却清晰可辨,记录了至少三次建造房屋的过程。其中,完整的一圈墙基柱洞是第一次建造的遗存,随后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的修缮。
4、被大火焚毁的房屋
走进遗址的东北区域,有一座长方形半地穴房屋遗存。这座房屋被发现时,仍然保持着被焚毁后的状况。最上层的堆积中,约有20根碳化的屋椽,由四周向中央倒置,显示屋顶可能是一种“四角攒尖”的形状。屋内居住面的西部,有一个高出东部约0.1米的平台,可能是最早的“炕”。
5、半地穴圆形房屋
这座房屋的房基是凹入地下的圆形浅穴,坑穴的周围紧密地排列着高约0.6米的木板,木板内外敷有草拌泥,形成了地面上的墙体。门开在南边,略微偏西处,屋内有一个瓢形灶坑。
6、地面方形房屋
在遗址东北区域的中间,可以望见一座方形房屋。这座房屋的房基上有12根大柱,整齐地排成三列。由此推断,屋顶的形式可能与今天常见的两面坡屋顶相似。支撑墙体的大柱间,密密地插列着板柱,柱体经绳索缠结之后,两面再涂以草泥土,形成墙壁。
7、瓮棺群
大围沟的旁边,摆放着很多瓮棺,这是当时埋葬婴儿的方法。通常是用陶瓮或陶罐作为棺具,上面覆盖陶钵或陶盆。在半坡遗址中,共发现82座瓮棺葬,每件瓮棺内葬一名婴儿,多数瓮棺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旁边。
8、小女孩墓
在居住区内,有一座神秘的小女孩墓。她虽然只有3—4岁,却按照成人的葬俗处理,葬在一座东西向的长方形土穴之中,不仅有清楚的葬具痕迹,而且随葬品也比较丰富。小女孩入葬时,佩戴玉石耳坠,腰部围石珠串。骨架的股骨上部,呈现出淡红色,可能撒有颜料。随葬的六件陶器中,一个陶钵盛满谷子。如今,这座小女孩墓内的遗骨和葬具和文物已经被提取,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墓室,位于一座瓮棺群的东北角。
9、窖穴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很多窖穴,也被称为“灰坑”,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和用具。它们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密集地分布在居住区内,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较小,多种形状;晚期较大,一般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
10、连通灶
围绕遗址,参观一周,在展厅的出口旁,有一个连通灶的遗存,由两个形状不同的灶炕组成。连通灶呈东西向排列,底部有一条火道相连,上半部分已经不存在。发掘的时候,灶炕内堆满红烧土和木炭残块,这种灶通常设在大型房屋之中,为庆典和祭祀等活动准备食物。
1971年以后,西安半坡博物馆对遗址进行多次局部发掘。目前,在遗址大厅内,还有三处遗址,虽然发掘结束,但是还没有最后收尾——
1、祭祀遗迹
2002年—2005年,在新的保护遗址大厅做墙基考古清理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些祭祀活动的遗迹。新发现告诉我们:半坡时期的人们曾用立石、烧火和掩埋象征性的陶器等方式进行祭祀,而且在祭祀遗迹的分布区还发现了几座墓葬。
2、未成年人二次葬和成人仰身直肢葬
这是相邻的两座墓葬,南面是未成年人的墓葬,里面发现三个头骨,均面向东。根据零散的骨骼判断,这是未成年人的二次葬;北面是一座成人仰身直肢葬,因受后期破坏,头骨已不存在。
3、带“二层台”的墓葬
这座墓葬的坑内,特意修建了一个“二层台”,这种现象在半坡遗址是首次发现。此外,在墓葬的填土中,埋着一些硬土块,似乎是有意而为。人骨保存完好,仰身直肢,头朝向西,脚下随葬着陶钵和尖底壶等器物。
从1958年到2018年,作为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已经走过整整六十年。转眼之间,这里已经从农村变成城市,周围高楼林立,高架桥巍然矗立,地铁也通到此地。但是,这座博物馆和半坡遗址一样,六十年来,从未改变……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
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因半坡遗址的发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名,与同时期确立的庙底沟类型并驾齐驱,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大面积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这是一处由半穴居和地面房屋组成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属仰韶文化,最早的距今已达六千年。仰韶文化时期在我国远古时代属母系氏族公社由繁荣走向晚期,这时从生产来说已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了,但狩猎和采集仍然存在。从黄河流域诸遗址的考古研究来看,这一带的诸聚落,定居生活已相当稳定,因此建筑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据我国著名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认为,当时的建筑工具,从半穴居穴壁的遗迹看来,挖土还是用原来的木耒和手握的石、骨、角器。另外有石铲,挖土取土更方便。用于木材采伐、加工的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铲、石凿、石楔等。建筑工具的发展对建筑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
半坡遗址的总建筑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位于河东岸的坡地上,这里既便于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灾。这个聚落分三个区域:居住区、陶器制作区和墓地。以居住区为主,占地3万平方米,已发现的建筑达四十余座,建筑有方形和圆形(平面)两种,边长或直径均为4米。在居住区的中心,是一座大房子,平面的长边为14米,短边为12.5米,里面有四根立柱,并划分出几个小室。据分析小房子为母系社会中的成年妇女过对偶生活的住屋,大房子为氏族首领及氏族内老、幼、病、残者住的,这里也是族内议事、节庆活动的场所。这些遗址形态,充分反映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
半坡遗址,有6000至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至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
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2002年至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文化
半坡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是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发掘的房屋有平面呈圆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等几种形制。方形房屋一般面积较小,圆形或长方形房屋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小的仅10平方米。
在居住处的中心地点有1座面积相当大的长方形房屋,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是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场所。发掘约有200余座,说明半坡氏族公社已是一个相当大的集体和聚落。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有10余处,其年代约为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半坡遗址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五六千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半坡居民大多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并且当时的半坡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以及保留火种。
建房时他们先在地上挖出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坑,在坑中埋设立柱,然后用树枝等材料沿炕壁建起围墙,有的还在内外抹上草泥,以增强牢固性,最后在立柱和围墙上架设屋顶。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栗。白菜和芥菜。是最早种植芥菜的国家。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会制作彩陶,纺线,织布,制衣,并且会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及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半坡博物馆曾在修复当中,已在2006年7月重新开馆。
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聚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蔬菜,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较早种植蔬菜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