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中国钱库(古代政府的钱库叫什么)

中国钱库(古代政府的钱库叫什么)

  • 发布:2025-09-06 07:30:56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跑在百里江南水乡

跑在百里江南水乡

宜山一中薛思雪

备战海西半马,三更起来跑步。钱库望鲤溪头埠,一路上风景无数,护法寺荪湖。

哈江南SHA跑团,爱生活爱跑步。无惧奔跑风雨路,跑者跑着最为酷,笑从脸上顾。

  ———思雪《破阵子·跑向溪头埠》

今晨,从纺织名镇真柑故里宜山驱车出发,跑在百里江南水乡钱库,跑向昔日军事要塞溪头埠,取道千年古道将军岭,跑到秀媚环合荪湖山,小憩于千年古刹护法寺,最后折返印象江南,一路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江南垟水乡神韵,十六公里,轻轻松松,快乎乐哉!

奔跑的真谛,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带动我们的灵魂,去观赏沿途的风景,感受各地的风俗人文,享受奔跑的快乐,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生命的春光。

“宜岑之麓,佳气葱茏。自昔多士,弦诵相从。”作为千年古镇,真柑故里。宜山,是江南人文之山,自古文脉兴盛,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是温州最早的七大古镇之一——“泥山镇”北宋苏东坡《黄甘陆吉传》一文:“黄甘、陆吉者,楚之二高士也,黄隐于泥山,陆隐于萧山,楚王闻其名,遣使召之,黄甘始来,一见拜为温尹平阳侯。”宜山,宋时称“泥山”,韩彦直时代隶两浙东路温州郡平阳县,明时称为“仪山”,清时因避讳改为“宜山”。

宜山,又是纺织重镇,夹缬之乡。宜山具有悠久的纺织历史,素有“纺织之乡”的美称,早在明、清时代就有记载,民间传说高机和吴三春就是描写当地纺织能手高机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使宜山的纺织发展带来生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曾高度评价,称之为“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前景”。从此,宜山有了“中华第一‘织’”的称号。夹缬,最为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夹缬”做为最古老的一种印染艺术,始于秦汉时期,盛行于隋唐,到了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缬为宫室专用,二度禁令民间流通,夹缬被迫趋向单色。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缬终于湮灭于典籍,一般认为已经绝迹。但它并没有完全根绝,而是又回到民间顽强地生存下来,尤其在宜山的八岱村薛勋郎的夹缬作坊,就在一座不足100平米的民间小作坊里,至今仍断断续续地保持着这种最古老的织染工艺。这就是中国最后的夹缬作坊。2015年浙南夹缬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苍茫平野湖边尽,暗淡遥山烟外微。归到河桥将泊处,翳桑日暮认荆扉。”作为百里江南水乡的钱库,其历史悠远,河塘纵横,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其历史可以追溯3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早在后汉乾佑年间,吴越王钱弘俶曾在这里设立库司,征收当地茶、盐、棉、绢等税,且规模较大,分门别类存放,始有“前库”、“后库”等称呼,民国初年建立钱库区,始称“钱库”。钱库人民历来有经商习惯,改革开放初始,就率先发展个体经济和股份经济,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并发展成为浙闽两省边境县的集散和贸易中心,被誉为温州市十大商品集散专业市场之一。

“水乡望族源闽东,钱库原称是前库。人文荟萃钟英地,江南后贤胜前贤。”钱库镇得名于五代十国,自南宋高宗年间就有建制。钱库,人文荟萃,地灵人杰。千年来,钱库曾俊秀朋兴,科名迭出。在旧志选举志、官职志、人物志中,有名或立传的就有119人;如宋宁宗进士、两广节度使、礼部尚书上官鼎,宋理宗淳祐甲辰科武举状元,任御营统兵护驾防御使项桂发等。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如历史学家陈功甫、新兴版画家林夫烈士,华东师范大学苏渊雷教授、李锐夫教授、桃李满天下的吴襄教授、高级工程师吴一亨等一大批文人雅士,写不尽其人物风流。

“古寺风清频入梦,小窗叶落忽惊秋。”望里镇的龙头山麓有一座千年古城——护法寺,又名荪湖寺,曾是江南垟最著名的唐代古刹。佛法已盛行。”坐落在荪湖龙头山下的护法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是钱库地区建筑时间最早,寺院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传说当时有一位和尚,法名僧老,原在望州山顶古刹当家。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免受攀登之劳,又在龙头山脚下,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修建一寺,坐南朝北,取名护法寺。到北宋乾德四年,他的继承者以为该寺太小,不能满足香火日盛的需要。于是就在原址上扩大规模,重建一座坐东朝西的护法大寺,占地面积达四十亩,同时外加墙围。建设基金都由各方捐赠奉献。据荪湖林氏宗谱记载:当时单南道林克一家就施田240亩。后来,护法寺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期间多次重修。到民国三十三年,平阳县县长张韶舞,为***钱库大刀会起义,对钱库人民实行血腥的***,不仅钱库三条街被烧为灰烬,在追剿大刀会中还将护法寺及其所在的村庄也全部烧光。可惜千年古刹,一朝化为焦土。如今只有静静寞落于遗迹前的两座佛塔,仿佛还在诉说着千年的繁华与沧桑。“禅宗法脉溯临济,荪湖自古诗文乡。”秀媚环合的荪湖和护法寺,向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和驻足之地,其间也留下许多诗文墨迹。清管余《游荪湖寺》诗云:“荪湖三面山,一寺枕其麓。旁有葡萄泉,潺潺泄岩谷。清门喧钟磬,碧栏夹松竹。愿假项仲翮,得极楚客目。”

奔跑,不仅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让我们的心灵在奔跑中有更多的接触美好,让爱、希望、信念、力量在奔跑中得到更多的发现,更大的释放,更远的传递。愿今后跑过的我们江南垟每一个地方,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跑过的每一条绿道,路更平,道更好,景更美;每一个人都能笑脸相迎,笑声相随,笑意相拥。

是为记,公元二零一八年三月一日日正月十四。

_西村位于哪里

钱库镇_西村位于钱库镇中心地段,城南社区西端,近接龙金大道,东连车头村、南连后谢村、西边_东村、_北村、北连管店村、三石桥村、_西村党支部成立于解放初期,原有耕地面积708亩,山地面积602亩,现有耕地面积378.59亩,截止目前农业户395户,人口3009人,其中外来人口1432人,现有党员45人,201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年收入人均380多元,村民人均收入9458元,近年来,_西村投入基础设施5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总资产200多万元,_西村村民以从事手工业、生产业务为主,同时_西村也是钱库镇工业园区中心村,村内有中国宇宙集团、浙江文泰印业、浙江天马活塞有限公司、浙江恒力、新华印业、爱德电力等知名企业集聚地。

_西村附近有碗窑古村旅游景区、玉苍山森林公园、苍南渔寮景区、南浦溪景区、苍南革命烈士陵园等旅游景点,有苍南翠龙茶、苍南槟榔芋、苍南四季柚、炎亭江蟹、食用菌“蘑菇”等特产。

钱库镇的介绍

钱库镇位于温州苍南县江南平原中心,全镇面积93.4平方公里,人口16.2万,下辖九个社区、114个行政村与4个居民区。境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河网密集、交通便利。先后获得中国箱包产业生产基地、中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试点基地、省级文明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体育强镇、省级生态镇、省级科普示范镇、浙江省“新农村冲击播”电视助推十大特色乡镇、浙江省幸福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钱库镇的环境整治

多年来,“重发展、轻治理”的发展模式和产业“低乱差”的状况,使得钱库遭遇全国众多乡镇发展的通病——环境污染。据当地居民反映,以前钱库、望里街头垃圾遍布,车辆驶过,路上扬起的灰尘堪比如今令人胆颤的“雾霾”;境内密布的河网也因为疯长的水葫芦和漂浮的垃圾而黯然失色。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现状,镇委、镇政府在广场上召开环境综合整治誓师大会,号召全镇人民齐推共抓,不达目的决不收兵。针对路面垃圾,钱库出台了四项整治措施:清理垃圾、加强绿化、拆除违章、落实三包。在实施整治措施的过程中,钱库不仅发挥政府机关的力量,而且动员当地群众投身环境整治工作。“为了缓解镇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为了号召群众保护家乡环境,我们成立了‘我爱我家’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属于慈善性质,会长由公选产生,政府引导资金投向而不干预日常运作。”杨雷书记说。经过以上措施,钱库的路面垃圾得到了极大地治理,城乡面貌得到有效改观。今年上半年,钱库共出动人员3.88万余人次,整治违章广告1493处、赤膊房460间,清理“四乱”4824处,清扫卫生***角8056处,清运垃圾6.48万吨。

除了治理路面垃圾,钱库还花了大力气对水污染进行治理。杨雷书记说:“我们钱库有210公里的河道,在没有治理之前可以说条条都是‘垃圾河’,其中有50公里是‘黑臭河’,长期积累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程度。为了科学合理高效的治理水污染,镇委镇政府经过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标本兼顾治理污染。”据了解,在治标层面,钱库组织人员进行了水面漂浮垃圾和水葫芦的清理,并落实市场化长效保洁机制;开展河道清淤,沿河道建设河滨公园。而重点还在于治本,城镇地下污水管网建设就是钱库治理水污染的治本之策。据介绍,钱库镇的地下污水管网建设由苍南县和钱库镇共同出资,要投入资金5000万元。到今年春节前后,投入2000万元的污水管网治理一期工程将完工。

对于钱库的环境整治,杨书记信心满满:“相信经过科学合理高效的环境整治,钱库的环境污染问题将得到彻底改观,曾经那个迷人的江南水乡将会焕发新颜。”1.龙井景区

“龙井”位于林家塔村岙底的李家车山峡谷间,由二股溪流汇合后飞泻而下,长年累月的冲击形成一潭,俗称龙井,龙井上方有巨石内凹,传为龙角所靠,俗名称龙靠。溯溪而上有一坪,称龙坪,宽数米,长20余米。溪水潺潺流过,似龙在游动,甚为可爱。且周围重峦叠嶂,植被资源丰富,丹枫、黄桷、翠竹、青松错杂相间,时有鸟语相伴,身临其境,幽深窈窕之感油然而生。

97年初夏,一辆深黑色的小轿车驶进了桐桥村的山岙底,停在了溪边的几块石头旁,县文物馆人员的到来,使寂寞的小山村激起了层层的涟漪,接着温州市博物馆馆长金柏东研究员带人来实地考察,2000年5月间,为了配合“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省考古专家陈元甫组织了大批精干专业人员前来实地挖掘论证。这几块其貌不扬、村民们习以为迷路的巨石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使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2.灵鹫寺单檐塔

灵鹫寺位于桐桥村,相传为上官、项、李家先祖于北宋重和年间(1118--1119)捐建。塔在寺前,原建五座,现存二座(现已按上官氏族谱原貌重修),每塔由青砖粘灰浆砌造。单檐,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残高3.5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基须弥座,雕饰华丽,有水云纹、卷叶纹、仰覆莲等,束腰每面壶门内浮雕狮兽,姿态各异。塔身呈圆盘瓜楞形,高1.07米,空心顶置圆盘周饰幔,下刻故我莲。正南面设一壶门,上以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顶残存覆体。该塔砖刻艺术精妙,造型精巧,为北宋砖塔的重要实物资料。1983年列为苍南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3.打铁山上有奇洞

林家塔村的打铁山,峰奇石怪,山势极其险峻,南侧悬崖上有洞,呈圆形,象农家的大木桶嵌于壁中,当地人称稻桶洞。

双休日的一天,我们一行沿着崎岖山道来到洞上,村里的林老伯向我们介绍说,他23岁那个打柴曾爬上那个洞。洞和我们平常住的房子一般大小,亦有三、四丈深,林老伯67岁,进洞是40多年前的事,他说洞四周无路,当时他是从山顶悬崖沿藤枝攀缘而下的,尤其是洞的边缘处更为陡峭,人要腑着身体全身贴在悬崖上,稍不留神失足就成千古恨。我们顺老者所指,悬崖上藤蔓小树所剩无几,想从洞上方入洞就更难了,因此我们试着从洞下方往上爬,当距洞三米间,因无立足攀缘之处而告失败。

有关此洞,当地曾有传说,清朝末年,被清军追散的金钱起义军,逃至此山下,沿藤蔓进入此洞,为切断清兵追路,义军忍痛割藤,结果也使自己断了退路,几十号人马活活饿***洞中每逢暑尽寒来北风呼啸之时,该洞就发出呜呜的嘶鸣声,村民们谓之义军们在呼号求救,此情此景,实为凄凉悲壮。

我们伟大祖国,山川秀丽,大自然鬼斧神工。愿稻桶洞以其险峻挺秀之姿,为我们双休日旅游增添乐趣。

4.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夫纪念馆

为纪念我国文化艺术界著名烈士、鲁迅先生学生、新兴版画先驱林夫,经上级批准,1999年在林夫烈士家乡林家塔兴建林夫纪念馆,现已***温州市委、温州市府命名为高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林夫纪念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包括三间仿古建筑的主楼,五间二层综合楼,十间双向走廊,飞檐琉瓦的牌门和围墙。馆内绿化也体现出园林式的布置。

我们从牌门进入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帧高3米,宽2.7米的大理石雕像,用现代电脑雕刻的技术,现现了当年鲁迅先生与林夫盘坐欢谈的情景,整个纪念馆现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林夫生平事迹介绍。用翔实的史料文字和图片,讲叙了这位生长在旧中国的莘莘学子把自己命运紧紧地和国家与民族命运连在一起的,热爱艺术、忧国忧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介绍他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浙南游击根据地进行的革命文化艺术实践的经历,和被捕后身陷囹圄,正气凛然的革命气概。

第二部分是林夫生前的版画木刻作品。这部分共展出幸存的林夫版画46幅。其中木刻《母亲》是林夫的代表作,入选被鲁迅先生称之为“聚全国出品的精粹的第一本”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该作品表现的是一位普通女性,看似平淡,而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令人感到母亲的善良与伟大。

第三部分征集了全国文化艺术界的老前辈、林夫的老同学、老战友的题辞、楹联、书法共四十余幅。中国美术家协会代主席王琦、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李少言、中国美院副院长赵宗藻浙江版画协会名誉主席赵延年等老一代著名版画家均为纪念馆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第四部分是浙江版画陈列宝。室内陈列了浙江省五十多位版画家的八十多幅作品。金逢孙、夏子颐、张怀江、杨可扬、赵延年、赵宗藻、吴平等著名版画家都亲手将自己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作品捐献给纪念馆,这十分宝贵的艺术珍品的陈列,无疑给参观者和美术、版画研究者带来浓厚的兴趣,浙江版画家协会主席赵宗藻教授还亲自为这个陈列室起草了前言。

第五部分是电视专题片《林夫》的播放室。1998年4月,苍南电视台与钱库广电站联合组成摄制组,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心情,踏遍了上海、福建、江西、杭州、棘、温州、平阳等林夫生前活动、战斗过的旧址,采访了十多位林夫生前的同事与战友,拍下了刻满岁月斑驳动人的历史画面。该片长达二十五分钟,以纪实的拍摄方法和追忆性的画面,深切缅怀和热情赞颂了林夫烈士为革命流血、为艺术献身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5.江南名刹——护法寺

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邑中寺院始自隋唐,其时佛法已盛行。”坐落在荪湖龙头山下的护法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7-858),是钱库地区建寺时间最早,寺院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传说当时有一位和尚,法名僧老,原在望州山顶古刹当家。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免受攀登之劳,所以又在龙头山脚下,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先建一寺,坐南朝北,取名护法寺。到北宋乾德四年(963),他的继承者以为原寺太小,不能满足香火日盛的需要。于是就在原址上扩大规模,重建一座坐东朝西的护法大寺。它东倚龙头山、南至水礁沟、西靠塔基河、北接龙河水波殿,占地面积达四十库存,同时外加墙围。建设基金都由各方捐赠奉献,据荪湖林氏宗谱记载:当时单南道林克一家就施田240亩。

建成后的护法寺:一进七间,当中是弥勒佛的神龛,左右分列四大金刚;二进七间,中间是大雄宝殿,有释加牟尼金身;三进也是七间,中间为观音阁,左右有文殊菩萨和善财童子等。中间庭院铺以花岗石,两厢明廊,都是紫木结构,额以花板,画梁雕栋,雄伟肃穆,十分壮观。它不仅是当时钱库境内的一大名寺,在邑内也颇有名气。如芦浦四月初八庙会,有善男信女过八寺的风俗。这八寺之中,护法寺排在首位,然后是灵峰寺、广福寺、灵鹫寺、瑞岩寺、香林寺等。

护法寺始建时,没有寺、塔。到宋元祐三年(1088),才在寺前先后建成一座无祐桥和七座单檐塔,又称护法寺桥和护法寺塔。元祐桥三孔梁式结构,东西走向,长九米多,宽三米多,桥沿上刻有桥名和建桥时间。塔原有七座,现仅存三座(其中二座损坏后重新仿制),塔型与灵鹫寺单檐塔基本相同。桥和塔都已列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护法寺始建时没有台门。到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有凤岙林氏自愿出资兴建,建筑也十分讲究,遗亦至今犹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护法寺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时有僧通证主持大修一次。到道光四年(1824),僧雪舟再次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平阳县县长张韶舞,为***钱库大刀会起义,对钱库人民实行血腥的***,不仅钱库三条街被烧为灰烬,在追剿大刀会中还将护法寺及其所在的村庄也全部烧光。

地处荪湖景区的护法寺,向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和驻足之地,其间也留下许多诗文墨迹。后因寺毁人亡,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手头只有金乡顾清标兄弟和刘绍宽等几首诗。现抄刘绍宽一首如下:

夏历六月十五夜携小儿缙同姜肖玉,谢仲远诸君共十五人会集护法寺,兼游燕窠洞。吾乡山水窟,西南钟灵秀,群山纷熸烍①,宛似列屏绣,少闻护法寺,宏杰山中枸,父老避嚣喧,读书此岩岫。(舅氏杨仲渔先生混仲、杨省三师、常读书于此)旁有燕窠洞,谲诡②尤奇观。嗟予尘俗士,饥躯事奔走,未领烟霞处,一洗胸襟陋。姜子集吟倡,深夜驾相就,长筵坐讨论,烛影动杗廇③。歌呼杂笑谈,明月耀清昼。兴来恣游览,山僧导先后,忽忆山洞奇,欲遂岩扉叩……。余昔郡城游,飞霞一拳瘦,宾从日淹留,车马纷填辏④。岂若兹山奇,嵌空若雕镂。只惜荒草埋,惟见长材茂。今日选胜游,孰擅文词富,搜剔崖壑姿,名胜垂宇宙。……

时光飞逝,护法寺被毁至今又过去了七十多年。2002年,在原护法寺的旧址,又新建一幢大雄宝殿。当家的是一位年青的出家人,问及“能否恢复旧观?”他说:“现在没有资金,我们的计划是逐步发展”。

6.石棚墓

石棚墓亦称支石墓,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最早建筑物之一,它利用天然的巨大石块,稍经人工修整,然后支撑,覆盖而成。普遍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是古时东夷人墓葬形式之一,东欧、亚、非及南洋洲各国沿海地带都有发现,我国过去发现的石棚墓均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浙南石棚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对探讨商周时期浙南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也有特殊意义。

桐桥村石棚墓群于1997年6月初调查共有七处。其中1号石棚墓,盖石略长方形,长3.68米,宽2.06米,厚0.55米——0.60米,周长9.45米,盖石下存支撑柱1根,高1.84米。墓葬盖石伸出柱壁外,支柱与盖石之间结合不甚紧密,据考证属商周时期。

从瑞安、平阳、苍南石棚墓陆续发现,专家们与日本的石棚墓相比较,浙南的石棚墓似曾直接影响日本。《山海经》最早记载了温州的地理位谓:“瓯居海中”,说明对外交通必取道于海上,给人以居住海中的印象,据有关专家考证浙南出土的彩陶石奔与福建、***属同一类型,更与日本一致,这些现象反映浙南一带在商周时期乃至更早,已通过海上交通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日本等地有过频繁交往。由此可知浙南石棚墓对日本直接影响是有可能的。

我们相信,随着申报“国保”的步伐的加快,大批考古专家的深入研究,石棚墓这一千古巨石之谜将被解开,这块曾是我们先民们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不久将来将成为学者如云、游人如织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7.陈功甫故里

陈功甫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国时期著名文史教授、近代史教研先驱。国立北京大学文学士,他的故里在钱库镇浃底园,由陈功甫故居、陈功甫墓园等构成,还有陈功甫先祖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庙、陈氏大宗、盘古大帝庙等人文景点,值得一游。摘自陈先满(笔名陈圣吾)“史家陈功甫传略”。钱库是一个有悠久而深厚历史底蕴的江南名镇,被誉为“千年钱王福地,百里江南水乡”。1997年,沉睡在桐桥山岙4000多年的石棚墓群被文物考古专家发现,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旧铁器时代早期的古东夷人墓葬遗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据现居民的族谱记载,早在五代后晋时期的公元941年和942年,钱库的后官、项家桥、李家堡等村始祖就迁居来此居住,此后不断有新的姓氏移民迁入,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现居民有7万多人口。

钱库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历史名人有夏口吴荣烈故居,项家桥武状元纪念馆,近现代名人有浃底园陈功甫故里,苏渊雷纪念馆,林夫纪念馆,李锐夫故居。生态观光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项桥办事处的各村落,其中林家塔村的“龙井景区”,打铁山的怪岩奇洞“稻桶洞”可谓山水之一绝。在这周边,还可以略览文保名寺灵鹫寺及古建筑单檐塔,桐桥石棚墓群。

假以一日的旅程,我们将指点你游历钱库的名胜景观,愉悦身心。

1.从钱库镇政府所在地出发,略览钱库公园“梦园”,公园内苏渊雷纪念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瑞云道观,青少年旱冰场,儿童游乐场,以及群众性体育休闲场所,出口还有民间活动胜地“会龙宫”。

2.从公园出来以后往繁荣的古街,东西街过“大魁桥”(文保)至横街埠头坐“长船”去景区。长船延瀛水逆流而上。途经小河川底略览现代农庄“河川别墅”,到“项家桥”(文保)上岸。去参观南宋期间“文取科第,武试夺魁”的武状元之项桂发纪念馆(文保)。

3.之后,仍坐“长船”溯水至桐桥,沿着清洌的河水,漫步浏览两岸田园风光,经“宋桥”(文保),瞻观古刹灵鹫寺遗迹和古建筑单檐塔(文保)。如有体力,可翻爬桐桥岭进入濛洲山景区。

4.沿着灵鹫寺的山边,绕进林家塔的龙井景区。看瀑布、龙潭、老靠。选择安全避风场所,挖红薯,摘野菜,捞螺虾野炊。之后过田龙坪,绕望尖顶,参观稻桶洞。之后,深入幽谷,进入林木繁茂的林家塔岙底幽谷。

5.从稻桶洞下山以后到林家塔,看一看林夫纪念馆,听一听林夫事迹的介绍,再坐车去夏口参观历史名人吴荣烈的故居,欣赏“司马第”(文保)的荣耀和“百福百寿图”的文化艺术。

历代名人

宋朝

上官鼎(1179—1234)(今钱库后官人)任两广节度使、太子太傅、礼部尚书

项桂发(1202—1272)(今钱库项桥人)任御营统兵护驾防御使、中亮大夫武状元

明清

黄炳道(今钱库黄车堡人)号星如。清宣统三年辛亥法政科举人,江西高等检

察厅检察官

近现代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又号遁圆,(今钱库玉龙口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吕青云(1986—)又名吕存值,(今钱库桐桥人)中国易经协会理事专家,全球风水协会专家。

吴襄(1910—1995),字成之。钱库人。生理学家,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生理学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院外委员。

林夫(1911—1942),原名林裕,字宽如,男,汉族,(钱库林家塔村人)烈士,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林夫是先驱者之一,名字载入中国现代版画史。

陈功甫(1890—1942)初名陈楙(懋)、更名鸿藻、字功甫、(今钱库浃底园人)清末贡元、郡学毕业生,国立北京大学文学士、中国历史学家,曾先后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史学系教授,国立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文史教授、史学系主任兼广州市立二中校长、语言历史学事务委员会委员、历史语言学研究所近代史料征集委员会主任。

古代政府的钱库叫什么

钱库最早的叫法应该叫钱王库司。钱椒继位钱越王后,为感谢当时提点他的云台高僧,在平阳建了18所寺庙,并在寺庙周边设库,司收取捐税供养这些寺庙,其中以钱库为中心的库司最为出名,并且渐渐发展为江南垟地区的经济中心。其有前库,后库之称。只不过官府取百姓称呼的钱王库司里取钱库二字,且认为比较好听以及吉利。所以才改称钱库。但在蛮话里头,钱库应被称为前库,因为蛮话中,前读sai,而钱读xi。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