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4月份在荷兰比利时看艺术博物馆时,随团老师、艺术史教授塔吉亚娜非得带我们去安特卫普港口,看另一件堪比名画的艺术品~港口大楼,它是特立独行的天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的作品之一。
站到港口大楼面前,不禁赞叹它太“安特卫普”啦,这外形,就是一块儿大钻石嘛;这外立面,也像打磨钻石一样,进行体块切割,更加强了它的逼真;阳光下,一片片带动着整体闪闪发光,非常完美地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别称——钻石之城!
设计师真是独具匠心啊。
扎哈·哈迪德,是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尤其是空间和几何结构运用,标新立异,但作品与环境还能融为一体,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获奖无数,给世界留下了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建筑作品。传说中的“恶脾气”、“强迫症”,“英雄式的奋斗历程”,也为这个奇女子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看介绍,她的作品遍布全球,有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米兰的170米玻璃塔、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蒙彼利埃摩天大厦、迪拜舞蹈大厦等等,无不名扬四方。
扎哈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是广州大剧院,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复杂而又神奇;最后一个作品是武汉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造型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芙蓉花,绽放在梅溪湖畔。还有北京新机场、南京青奥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等也都出自她手。北京的银河SOHO、望京SOHO,当年很是惹人眼球和口水,我印象中都是在说潘先生如何如何,这次通过看安特卫普大钻石,对这位设计师有了全面的了解后,也有了新的认识。找时间,一定再去近距离欣赏欣赏。
2019年9月,北京大兴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旅客们一进机场就纷纷发出惊讶的赞叹。原来,大兴机场的设计十分特别,所有的柱子、回廊,都运用了曲线设计,配上穹顶的玻璃构造,简直是一个现代建筑艺术的神作!
很快,大兴机场就成了新一代的“网红。”
鬼才建筑师
而大家称赞机场设计的同时,也对机场背后的建筑师产生了好奇,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厉害的设计呢?
很可惜的是,这位优秀的建筑师已经永远长眠于地下,听不到人们对她的夸赞了。
2016年,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美国,北京大兴机场,是这位建筑鬼才的遗作。
扎哈·哈迪德,一个在建筑界赫赫有名的女人,她有一个绰号,叫做“建筑女魔头”,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她的建筑设计从来不走寻常路,带有一种抽象画的美感。
以大兴机场为例,这个被英国媒体赞誉为“世界第七大建筑奇迹”的建筑,内部完全是由曲线构造的,有人称大兴机场内部没有一根柱子,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大兴机场的柱子被扎哈巧妙地设计成了“C”形,与天花板和墙壁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了一种没有柱子,“平地起高楼”的奇妙景象。
扎哈的奇思妙想,可见一斑。
扎哈是伊拉克人,生于1950年,与我们印象中传统保守的伊拉克父女不同,扎哈是一个有着蓬勃想象力的女子,这一切和扎哈所得到的家庭教育以及当时伊拉克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自由的土地,艺术的灵魂
扎哈的父母都是名门之后,扎哈的父亲是政府***,同时也是当地富商,母亲是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在扎哈的回忆中,三四岁开始,母亲就教给她很多关于待人接物的礼仪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伊拉克是一个偏保守的国家,但在扎哈出生的年代却不是这样。五六十年代的伊拉克是一个非常西方化的国家,大街上穿短裙,化浓妆的女孩比比皆是,扎哈的童年,就是在这样自由的年代度过的。
当时的伊拉克政府大力推行男女平等,女孩子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学校里,扎哈表现了过人的艺术天赋,聪明的她偶然的机会阅读了建筑相关的书籍,从此在心里埋下了一个建筑之梦。
但是自由很快被打破了,60年代末,政变在伊拉克爆发了,眼见情势不妙,扎哈的父亲举家逃往伦敦避难。
但也许是因祸得福,虽然不得不背井离乡,但在更为开放,艺术发展更加悠久的欧洲,扎哈的创作热情被点燃了。
那时父母觉得,扎哈大学应该会选择美术或者建筑专业,但没想到的是,扎哈的首选是数学系,面对父母疑惑的表情,扎哈表示,数学是一切建筑的基础,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就要先学好数学。
几年后,扎哈从数学系毕业,转入了建筑系。
在建筑系,扎哈遇见了第一位名师,他的名字叫雷姆·库哈斯,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其实我国的央视大楼,就是由库哈斯设计的。
对于扎哈这个聪明的女孩,库哈斯寄予厚望,而扎哈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每一次学院测试,扎哈的设计图总是最亮眼的。
但是,踏入社会的扎哈却发现,世界并不那么友好。
天才也会被歧视吗?
毕业之后,扎哈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欧洲建筑界这个以欧美男性居多的行业里,扎哈无疑是特别的,但这份特别却成为了扎哈的阻力,在几次与他人竞标时,扎哈都出人意料的落选了。
扎哈清楚地记得评委对她说:“您的作品很优秀,它值得一等奖,但是,扎哈小姐,我们不能把这个任务交给你。”
“为什么?”扎哈不明白。
评委很为难的解释:“怎么说呢?如果您是一个美国人或者英国人,我一定会考虑的,但是……”
原来如此,扎哈感到挫败,难道我的国家不够强大,别人就可以否定我的实力吗?
回忆那段日子,扎哈表示,那种歧视,那种来自欧美国家高人一等的歧视,让她觉得非常“肮脏”。
也许是这样的环境,使得脾气火爆的扎哈变得情绪更加坏,据传扎哈骂起人来非常厉害,甚至敢直接跟投资方拍桌子,更有一种传言说扎哈恃才傲物,自己的建筑图纸不允许任何人更改。
面对流言,扎哈很无奈。她表示,自己并非传言中那么霸道,自己虽然要求严苛,但并不是一个爱骂人的泼妇,不许改图纸更是子虚乌有,在参与东京奥运会场馆的竞标时,为了符合要求,她把图纸改了四十多次,但最后,扎哈还是因为“外国人”的身份失败了。
“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扎哈无奈地说,“人们愿意相信我这个伊拉克女人是一个爱和人吵架,不让人改图纸的不可理喻的泼妇,如果告诉他们我是个正常人,那媒体的噱头要从哪里来呢?”
虽然备受争议,但扎哈与中国却保持着难得的友谊,扎哈在中国的成名作是位于香港的香港之巅俱乐部,说起这个,扎哈总觉得有点可惜,当年因为资金有限,俱乐部没有完全把扎哈的设计呈现出来,但是扎哈仍然凭借这次设计一战成名。
其实当年俱乐部因为设计比较超前也受到了不少批评,很多人觉得俱乐部的构造很尖锐,看起来令人不适,但也有一大批人被扎哈精妙的构思征服了,从这以后,扎哈接到了许多来自中国的订单。
扎哈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在中国留下了十余处设计精妙,举世无双的建筑作品,2014年,扎哈成功当选北京大兴机场的总设计师。
没想到,这是她最后的作品。
生命如流星般短暂,但艺术可以永恒,在那些熠熠生辉的建筑之下,曾经有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为它们付出了毕生的热情,也为我们,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主要设计作品:扎哈·哈蒂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am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1999),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2002),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中国北京SOHO城的总体设计和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也是扎哈·哈蒂德的创作。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伦敦的Bitar(1985),札幌的Moonsoon餐馆(1990),由SawayaandMoroni制造的Z-游戏(2002)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Alessi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1995),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Meshworks,2000),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2000),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LopezdeHerediaVinaTondonia亭阁(2001)。
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1977年,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2016年3月31日,因心脏疾病在美国迈阿密一间医院去世。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哈迪德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门窗、家具、雕塑摆件、灯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权威机构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这三个字就是当今建筑界的畅销品标记”。她仿佛一帆风顺,以至于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不!我坚韧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她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1994年,哈迪德花费了极大的力气,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女移民来主持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哈迪德承认,这次挫败曾给予她很大打击。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八层高的建筑像一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肌梗塞而***亡,享年66岁。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硕士学位。
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Tange)教席。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Peak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BayOpera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扎哈·哈迪德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
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
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
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
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
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扎哈·哈迪德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
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建筑图像派"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