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白鹿洞,白鹿洞二首全诗

白鹿洞,白鹿洞二首全诗

  • 发布:2025-10-23 09:25:48
  • 3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白鹿洞诗的意思

译文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原诗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中唐李渤曾在此读书,养有一头白鹿为伴,因名“白鹿洞”。

赏析

“读书不觉已春深”是说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春末。”可以看出,诗人读书达到忘我的状态,不知今夕何夕了。这令诗人甚感意外,触发颇多感慨。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然而还有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次句写诗人的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勉励大家,要珍惜学习的时间。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白鹿洞的道人逗笑的时候,才能放下手中学习的书籍,心里宽慰、轻松一下。而道人到来之时,诗人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足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鹿洞二首

白鹿洞二首全诗

白鹿洞二首

作者:王贞白

创作年代:唐末五代十国

作品出处:《灵溪集》

文学体裁:诗

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

白鹿洞二首

(其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其二)

一上西园避暑亭,芰荷香细午风轻。

眼前物物皆佳兴,并作吟窝一味清。

作品注释:

1、【白鹿洞】:即指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五老峰下,是中国古代最早建立的书院之一。诗人曾在此读书求学。

2、【春深】:春末,暮春。

3、【引笑】:逗笑,开玩笑。

4、【周情孔思】:指周公礼法、孔子儒学,诗中乃泛指经史之学。[2]

5、【追寻】:深入研究。

作品译文: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

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

若不是被来往行人赞赏的逗笑打断了思绪,

我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二首

(我)登上西园避暑的凉亭,菱叶荷花散发着的细微香气,随着午时的轻风徐徐飘来。眼前的各种事物都让人兴致盎然,(将此时此景)一并汇入(我)诗文的素材库里,吟诵出这清凉幽静的美景。

白鹿洞的解释

白鹿洞的解释

洞名。在江西省星子县北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涉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唐王建《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君》诗:“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白鹿洞在庐山之阳,常聚生徒数百人。”

词语分解

白的解释白á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明亮:白昼。白日做梦。清楚:明白。不白之冤。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没鹿洞的解释指白鹿洞。宋朱熹讲学处。宋韩补《紫阳山赋》:“既表章乎鹿洞,宜敷锡乎枌榆。”清方苞《余处士墓表》:“再至匡庐,淹留濂溪、鹿洞。”清陈维崧《水龙吟·送

白鹿洞的简介

白鹿洞,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东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后。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厦门志》记载:“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树掩映,旧建有大观楼、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间又开拓六合洞、朝天洞、御山亭。”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等洞景。原有三宝殿和僧舍,相传为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曾来过此地,后人纪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宛在洞内有白鹿泥塑一尊,因常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素有“白鹿含烟”之称。

白鹿洞的来历与故事

白鹿洞位于虎溪岩背后,山多崩岩隧谷。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涉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增建三宝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万历年间开挖“棱层石室”时,在这里开出了一个“宛在洞”。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及佛殿僧舍等。

手机互动百科网

白鹿洞

白鹿洞位于虎溪岩背后,山多崩岩隧谷。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涉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增建三宝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万历年间开挖“棱层石室”时,在这里开出了一个“宛在洞”。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及佛殿僧舍等。

票价:30元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白鹿镇

类别:风景名胜

所在地:九江

(图)白鹿洞

白鹿洞

白鹿洞位于虎溪岩背后,山多崩岩隧谷。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增建三宝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万历年间开挖“棱层石室”时,在这里开出了一个“宛在洞”。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及佛殿僧舍等。

基本简介

(图)白鹿洞座落在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

白鹿洞座落在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

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

白鹿洞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国家4A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老峰东南麓。距九江市区30公里。属古文化遗址。白鹿洞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处。渤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长庆间(821—824),渤任江洲刺史,在白鹿洞修建台榭,遍植花木,自此,白鹿洞名重一时,成为四乡文人往还之地。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渤隐居之处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是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江州乡贤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起,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制订学规,收集图书,聚众讲学,使白鹿洞书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后800余年办学的楷模,元、明、清三***不断,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白鹿洞书院现辖地三千亩,明、清建筑三十六幢,面积七千平方米,明、清碑刻157通,摩崖石刻60处。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

白鹿洞前原有一半月形小池,引自后山岩罅中的流泉,水清甘冽,人称“龙泉”,又名“琮琤泉”。龙泉池上有石室,供奉朱熹,借朱熹在江西庐山白鹿洞讲学的故事,取名“白鹿洞”。洞内泥塑白鹿一只,口向洞外。每当春末夏初,空气湿度增大,水气上升,便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故称“白鹿含烟”。

文化资源

(图)白鹿洞

白鹿洞

白鹿洞座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因唐洛阳人李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而得名白鹿洞,门前有贯道溪终年潺潺不断。这里山林环合,草木秀润,温度适宜,风光绮丽,野趣天成,是旅游、消夏、休闲的极佳场所。这里保存了庐山最为古老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几百年以上的古松百余棵,千年古松十余棵,有柳衫、水杉、鹅掌秋、紫荆、丹桂、红枫、银杏、梅花、山茶、紫玉兰、广玉兰、方竹、铁树、红叶木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奇花异草。还有獐麂、锦鸡、蟒蛇、画面鹊、果子狸以及蝶类、鸟类、蛇类等珍惜动物,这里的地质地貌也很有特色,保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丹霞地貌及瓷土、砚材、釉石及矿产资源,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来此进行科学考察和实习的大学师生及科学工作者。

白鹿洞现存有历代碑刻157通,摩崖石刻57处。其中朱熹亲题的“敕白鹿洞书院”“枕流”“钓台”保存完好。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摩崖石刻是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陈宓所题“流芳桥记”,最早的石构建筑是明代的棂星门,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有礼圣殿,最具工艺性的木构建筑是清代的御书阁,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是明代的石鹿,最有代表性的碑刻是明代的“游白鹿洞歌”。所有的碑刻都是国家级文物,同时书院还藏有清代的学生试卷和粉彩的白鹿古洞瓷盘。

白鹿洞收集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名人、社会贤达的题词,题诗及书画作品400余件,有各类藏书3000余册。整理出版系列丛书十余种,主要有《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白鹿洞书院碑刻、摩崖石刻选集》、《宋元明清理学研究索引》、《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传说》、《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并编辑出版《白鹿洞书院学报》十五期共100万字,出版《中国书院论坛》四辑共160余万字,组织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二十余次。

民间传说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白鹿含烟”被叫做“白露含冤”。这一传说的内容是一个叫做苏勇的男子在上山采药时搭救了一只白鹿,此白鹿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化为白露姑娘到苏勇的草寮找他。恰好遇上苏勇的母亲送药上山,误会白露姑娘是前来偷药的,姑娘遂含冤逃走。后来苏勇寻遍山林却找不到白鹿(白露)的踪迹,只看到有一山洞中出现了一只石制的白鹿,在阳光下口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