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明十三陵风水龙脉图?古代建筑风水之明十三陵风水图解

明十三陵风水龙脉图?古代建筑风水之明十三陵风水图解

  • 发布:2025-10-28 09:21:41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明朝风水宝地: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玄机

通常皇帝***后都会葬入皇家陵园,明朝也一样。大明王朝一共统治276年,共有16位帝王,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除了有特殊原因没有埋葬于此的三位皇帝,明十三陵埋葬了以朱棣为首的13位皇帝。现在明十三陵已经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作为明朝风水宝地: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玄机?

明十三陵位于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1409年,为了得到吉祥的墓地,明朝皇帝朱棣特命风水师在现代北京昌平找到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朱棣亲自到此勘察后封这块地为天寿山,朱棣***后便葬在此地,之后也有12位皇帝相继把陵墓建造于此,具体的墓址则根据自己的风水师选择。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宽敞开放,山上的溪流皆汇聚于陵前河道,由东南奔泻而去。山上草木茂盛、地脉生机勃勃,不得不说朱棣选择的天寿山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一块做帝陵的风水宝地。

除了山水环绕的格局之外,选择此地作为帝陵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朱棣是在南京即位,而为什么后来不把陵墓选在南京附近,要选在遥远的北京呢?这个时候朱棣已经在为大明王朝的将来做打算了。因为蒙古族的残留势力还在北方蠢蠢欲动,如果处在南京就很难控制长城沿线的局势。

大清的龙脉在长白山,那么明朝的龙脉在哪儿呢

明朝的龙脉,具体的位置不是很确定,应该大概在安徽凤阳那一带。龙脉根据风水师的定义,就是第一任皇帝发迹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龙脉诞生的地方。

也就是说第1代皇帝在什么地方经历了哪些战争,这场战争为他最后称帝奠定了基础那么这个地方就很有可能就是龙脉诞生的地方了。但是具体的这个东西还是要根据风水师的鉴定,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的发展。中国的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发展的,就需要这些山峦湖泊的帮助才能够更加的兴盛。

在朱元璋的时期,刘伯温就算出在平度的那个地方拥有龙脉,而且朱元璋还曾经下令让人斩断过这个龙脉,斩断的过程还是比较艰辛的,最后朱元璋在龙脉的上面立了一个千佛阁最后才***住它。但依照我们现在不懂行情的人来看的话,龙脉只不过是当时的风水师根据他们自己对风水的理解而且和占卜进行联系,最后得出来的结论。

而且之所以说安徽凤阳这个地方是明朝的龙脉诞生之处,主要是因为安徽凤阳便是朱元璋诞生的地方。因为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第1位真龙天子,所以他诞生的地方便是龙脉的诞生之处,这也是十分的有道理的。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根据风水师的鉴定,还是有着其他的可能性的。但具体的明朝的龙脉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当时记载的也不是十分的清晰。但是现在很多的专家都承认,当时的龙脉诞生之处就是朱元璋所生之地,安徽凤阳。

古代建筑风水之明十三陵风水图解

要说古代建筑风水,那就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历代朝代的“驻点”自然会有很多的风水上的讲究,明代十三陵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寝,如今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明十三陵的风水图解。

1、明十三陵大区风水总览图

2、明长陵落脉图

3、明长陵落脉、结穴及水法图

尽管风水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乏荒诞无稽的说教和蛊惑人心的骗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和皖南徽州地区的村镇就是其中的典范。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明十三陵作为国家级的旅游景点,风景确实好作为皇家陵墓缺者甚多

一、龙的形与势俱佳,但山体裸露,何以聚气。葬书云:“势如重屋,茅草乔木,开府建国”。显然,山必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茂盛的杂草,由表而及里,得知其龙脉必有旺盛之“生气”,才可点穴,此一条必是寻龙乘生气之根本。山有五不可葬者:“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明十三陵的天寿山,山体无土裸露,水由土聚,气随水生,山形陡立,何以聚土,五百年前也不见得树木茂盛。

二、“葬书”云:“玄武不垂直聚尸”明十三陵的康陵就为玄武不垂。

三、“葬书”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明十三陵的水来至坐山天寿山,水源太短,查看下游的老河床有十多米宽,五百多年前春季的桃花水和汛期雨季,水流还是非常大的,且水流缓慢,因地势平坦。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

明末清出着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明朝十三陵究竟有何诡异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代帝陵十三陵陵址名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

但是十三陵留下了太多的未解谜团,朱元璋的陵寝为何状如北斗?朱棣长陵的风水风貌有什么特别?帝陵里居然挖出了泉水又是什么原因?

朱棣长陵的风水地貌

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建筑群中。

明十三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面南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

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

关于长陵的选址,与朱棣对风水学的笃信有关。

1408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他便派人到北京寻找陵地。

据说,最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家要进入屠家,一定会被宰杀,这叫“犯地讳”,不能用。

接着,又选在昌平县西南的羊山脚下,但后面有个“狼儿峪”,猪旁有“狼”,更是危险,也不能用。

后来,又选上京西的“燕家台”,但“燕家”和“晏驾”是谐音(皇帝***了叫“晏驾”),不吉利,也不行。

也有人选在京西的潭柘寺,那地方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

经过一二品高级***带着风水先生足足跑了两年,终于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地方──昌平县北10公里的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明孝陵布局状如北斗之谜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

明孝陵规模宏大,格局严谨。

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若从空中俯视,可以看到明孝陵呈北斗状布局!

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图是相同的。

若从空中俯视,可以看到明孝陵呈北斗状布局

明孝陵的后山还埋葬着一批明朝的开国功臣,有着名的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墓等。

据传,朱元璋营建明孝陵时,曾说过他一人独居钟山之阳,功臣陪葬山阴。

因此,在钟山之阴就有了11座功臣墓,这又恰似群星朝“北斗”。

这样一来,明孝陵背倚钟山,从整体上就又形成背有靠,前有案(孙权陵),东有青龙,西有白虎,北有玄武(龟蛇合体),南有朱雀的吉祥格局。

也许,朱元璋这才称心如意。

定陵是最不吉利的吉地

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中,有3座陵墓规制比较大:一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埋葬着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

三百多年以后,神宗的坟墓定陵被发掘。

定陵三百余年后遭掘,据说是因为风水不好,当年择地建陵之初,就发现了不吉之兆,预示以后要出大祸。

明神宗也是一位极其相信风水的天子,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只有21岁的朱翊钧借去天寿山春祭之机,动起了择选万年吉壤的念头。

当时钦天监通过四处遍阅实地比较之后,认为形龙山、小峪山、石门沟山三处“最吉”,但后来有大臣指出:石门沟山坐离朝坎,方向不宜、堂局稍隘。

但“形龙山吉地一处,主山高耸,层峦叠嶂,金星肥员,木星落脉,取坐乙山辛向,兼卯酉二分,形如出水莲花,案似龙楼凤阁,内外明堂开亮,左右辅弼森严,且龙虎重重包裹,水口曲曲关阑,诸山皆拱,众水来朝,诚为至尊至贵之地。

又见小峪山吉地一处,主势尊严,重重起伏,水星行龙,金星结穴,左右四铺,拱顾周旋,云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取坐辛山乙向,兼戊辰一分。

以上二处尽善尽美,毫无可议。

”朱翊钧在当年九月九日借秋祭之名,亲自去看了形龙山和小峪山两地,现场初定小峪山,请示两宫皇太后之后才能正式敲定。

当年择地建陵之初,就发现了不吉之兆,但最后还是建在了这儿

第二年九月(1584年),奉两宫皇太后之命,朱翊钧再借秋祭之机,正式定下了小峪山,即现在的定陵陵址,并易小峪山为现名大峪山。

虽然大峪山被明神宗认为是“万年吉壤”,但在动工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祥的预兆。

在风水师定下的将来置放棺椁的地方出现了意外,挖出一块大石头,宝床下无土,这严重犯了风水大忌。

有大臣提出重新择定陵寝的地址,但让人意外的是,当时一心向佛、十分迷信的朱翊钧一反常态,称祖宗山陵既然位于天寿山,后代子孙皆当归葬于此山。

并下诏,寿宫吉地就是大峪山。

定陵在后来的岁月中的确是屡经磨难,由于朱翊钧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定陵多次遭到盗墓贼的“光顾”,不仅如此,定陵还在历史上屡遭火焚。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

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

清乾隆年间曾修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

明孝宗泰陵金井挖出了泉水

明朝的泰陵位于长陵西北3.5公里的笔架山,是明孝宗朱樘与皇后张氏的合葬墓。

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开始筹划明孝宗的泰陵陵事,当时的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在考察了各处后,向明武宗推荐了施家台。

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武宗提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

他向明武宗上奏说:“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

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者,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

”在大臣们的提议下,明武宗派人前往施家台考察,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当时动用了各种工匠及官军上万人,4个月后,玄宫落成,孝宗正式葬入陵内。

又过了6个月,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虽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也经过了仔细的筹划,但泰陵在修建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意料不到的情况,据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

明孝宗泰陵金井里面挖出了泉水

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

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

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

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非常受武宗宠信,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

于是,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武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

但有大臣上疏说:“子器此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

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

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

”武宗觉得有理,于是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

此时李兴早已堵住泉眼,回宫后,萧敬禀报了泰陵金井无水的情况。

太皇太后王氏(宪宗皇后)在宫内听说这件事,传旨说:“无水则已,何必罪人!”杨子器才官复原职,避免了一场杀身大祸。

从风水学的角度看,曾有文章这样评论泰陵的风水:“山巅巨石,土山戴之。

而灵域之脉实生其下,盖天寿山外之山。

淆然杂乱,地气不正,穴结无情,非可为弓剑之所也。

况乎黑岭南障,一无所见于前。

贤庄、灰岭之水出其左,锥石之水出发其右,二水虽合,环绕南流,流而散也。

……则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说的是山巅巨石,确实有灵脉在下面,是比天寿山还好的山头。

但是这里杂乱,地气不正,而且黑岭挡住了南边,虽有二水汇合,但是水流往南边,会散尽灵气、到底是不是皇陵之地,还不好说。

十三陵龙脉的龙头在哪里

十三陵的龙脉龙头分别在:故宫紫禁城,另一个在中南海。

分别是火龙,水龙。火龙龙头在故宫紫禁城,龙尾在十三陵。

另外一条是水龙,龙头在中南海,龙尾在十三陵水库。

坐车从110国道到十三陵去玩,路边的一个悬崖上有个龙头,

有缘的人才能看的见,若是无缘人便擦肩而过。

扩展资料:

明十三陵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zhi.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