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木质建材是一种永恒的建筑材料,既现代又古老,在建筑风格这一特性上,木质结构建筑可以跟城市的特点特色相呼应,比较能彰显社会人文的特点。
因为它是天然材质,所以建筑使用起来比较有其特有的一种亲和力,消除了建筑本身由于外屋产生的冰冷感,而且木结构建筑它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充分的发挥展示其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色。
而中国作为最早开始使用木质结构的国家之一,我们从根本出发,实践出真知采用柱,梁相结合的各式木质构架。扬木质材料的受弯和受压之长处,避木质材料受剪和受拉之短处,并且有很好的抗震功能。
在很早的唐代,中国木结构建筑方式就已经自成一套非常严整的建造方法了,而我们今天要探索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便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唐朝木质结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它带我们一起了解唐朝的文化底蕴,一起了解唐代木结构建筑。
一、佛光寺大殿:享誉隋唐两朝的名刹古寺在五台山三千怀抱,气势巍峨的山村边,屹立着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神秘建筑,它虽然没有绕梁的梵音和袅袅的香火,也没有门庭若市的香客来祭拜,却能够千年不倒,它是长久不老的传奇古刹。
五台山佛光寺是建筑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早在隋唐时代,它就已经是五台山名刹古寺了,这个佛光寺的大名经常在各部史书资料中有所提及。
而且,他也经历了很多次被毁和修葺,在晚唐时代,我们的佛光寺东大殿再次被重建,巨大的佛坛对面开间,正中间塑立三座主佛以及胁侍菩萨,在巨坛之上,还有散置着的菩萨,力神等等二十余尊,这些都是唐代时期的塑像,东大殿的木结构建筑,以及殿内的壁画更是唐代的标志建筑。
在晚唐时期,佛光寺经过了一番重新修葺之后,也因为当时统治者不允许佛教发展,伴随着佛教衰败,佛光寺也逐渐沉沦,除了宋朝时期的文殊殿一些小的修筑之外,渐渐被外界所遗忘,珠玉蒙尘。
直到后来,在我们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跟林徽因坚持不懈的寻找之下,它才重现于世,并且推翻了日本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已经不存在了,要观赏唐代木结构建筑需要去日本东京和奈良的嚣张言论。
在东大殿的南边一侧有一座跟敦煌壁画里边描画的砖塔是一模一样的砖塔深深地证明了佛光寺的建筑历史在唐代或者建筑在更早时期的定论,梁思成发现它时,赞它是“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东大殿里边建设设计的唐代专属题记,有唐代史实文化的专属壁画,有唐代特色风格的雕塑,唐代特色风格的建筑,这些被大家称为“四绝”,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佛光寺的建筑构架:它是抬梁式木构框架的经典之作佛光寺东大殿形象的展现了艺术和结构的高度统一,是作为中国古建筑现存的技术水平最高的,体量规模最大的,唐朝木结构建筑的典范,虽然是简单的平面构造,却又具有丰富的室内空间。
各种形式,大小不一的上千个木结构构件通过我们特有的榫卯结构紧密的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个没用的或者多余的,外观建造造型还非常的优美,沉稳,雄健,大殿里是由屋顶、梁架、斗拱层、“回”字形柱网平面来共同构造的“金厢斗底槽”,具有唐朝时期殿堂建筑的典型建筑风格。
在唐宋时期的古建筑中,这种使用斗拱层的抬梁式殿堂建筑里,檐柱和金柱的建造一定要是等高的,也称内外柱等高,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典型的斗拱层抬梁式建筑,它的内外是通过梁枋和斗拱相组合,再架起它的平闇,最终以此来撑起整个大屋顶。
这种建造方式在唐代主要是使用在皇宫建筑和寺庙建筑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中。其他的现存的唐代以后的殿堂楼阁大部分是简化的建筑风格,它们的特点是檐柱比金柱矮上一两足材,在金柱头上的辅作被简化变小,并且取消了平棋枋和消明栿,仅用草栿,在有天花的情况下,底层的草栿会兼做平棋枋。
佛光寺东大殿的大梁和栱层结构,作为殿堂昂结构最前端支点的是下面一条大梁,而上面的那一条大梁则压住昂尾,两条大梁跟中间斜着的昂一起组成殿堂上方结实而又沉稳的杠杆结构。
三、佛光寺东大殿还有跟日本天平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结构相同的小方格平闇,这也是其作为大唐殿堂式建筑的典型例证。(一)“梁架”之美
东大殿的梁架还采用了托脚叉手,托脚也就是檩和下一层梁头之间斜着放置的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扶持檩,清朝时期的建筑就没有这个构件;而叉手是指脊檩和平梁梁头之间斜着放置的木件,主要功能是扶持脊檩的斜撑,在明清时期这个构件也被拆除了,改用脊瓜柱。
东大殿的平梁上边最上边的一端使用了三角形的人字骨架,这种房梁骨架结构的使用,可以说在现存的全国范围内的木结构古建筑位列第一。
在平梁之上使用大叉手而不是侏儒柱,两个叉手之间相交的顶点跟令拱相互交错,而替木跟脊搏是受令拱承托,这些都是唐代时期的建筑特色。这些传统的屋梁构架上部的建造手法都是从汉代延伸相传的,在南禅寺大殿和山东地界汉代朱鲔祠的石刻上也有见过这样的建造手法,只是这种结构在五代之后就绝迹了。
(二)“升起”之美
佛光寺东大殿的屋面坡度比较平缓,檐口和正脊都有所提升的角度,建造升起曲线,在唐宋古建筑里边,“升起”这种建筑方式比较常见,也就是从房屋中心开始,两侧的檐柱都会比中间的次第稍稍高出些微的建造方法。
屋檐的升起便是:中间的柱子高度不变,次间、梢间、尽间比中间的柱子头依次抬高两寸,让房屋的檐口逐渐形成一条缓和而又升高的曲线。
而翼角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转角的地方,因为它向上翘起,就像是一只舒展羽翼蓄势待发准备翱翔于天际的鸟儿,而被称为翼角,从唐代开始就出现了翼角翘起的屋檐,屋角的地方角梁断面的高度大致是椽高的三倍,角梁跟椽的下端都是搭造在檐檩之上的,通过铺望板的方式,来让角椽的上皮渐渐变高,高度达到了跟角梁上皮一样,殿堂在设计上专门各在屋角的地方正侧面的檩上垫上一根三角形的小木条,这种木条在宋代被叫做“生头木”,而它在清代被称为“枕头木”。
这样垫造屋檐到转角的地方就可以出现平缓的升起上翘。因为“升起”的建造手法,从屋檐到转角的地方有些微的弧度并且转折自然,从殿堂美观的角度上分析,唐朝时期的转折过度并且自然,明清时期过度显得稍有生硬突兀。并且东大殿的殿檐探出足足有三点九六米,这是宋朝开始的木结构建筑里所没有的。
(三)“斗拱”之美
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肥硕,经实际测量,它的斗拱断面尺寸达到210*300厘米,这种建筑风格有晚清时期斗拱断面的十倍之大,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曾评价东大殿:殿檐出探深远,斗拱雄伟宽大,是典型的唐代古建筑。
而且东大殿的内外柱上总共采用了七种斗拱构件:外檐柱头的斗拱铺作,外檐补间的斗拱铺作,转角的斗拱铺作,内槽柱头的斗拱铺作,内槽山面中柱柱头的斗拱铺作,内槽补间的斗拱铺作,内槽转角的斗拱铺作。
其斗拱制作灵活巧妙,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都有双抄双下昂,内槽转角改成偷心造不设置单独的横栱,也就是在内槽柱子内侧插拱作为七铺作偷心造,这也是因为佛光寺实际用途,佛像的圆光罩比较占地方没办法放下横拱的原因稍作调整改动,全部采用偷心造的手法。七铺作斗拱的纵横霸气,震慑四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是现存的一个斗拱挑出层次最为显赫突出的一个实例。
结语:灼灼生辉的佛光寺历经千年屹立不倒,它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特色让我们颤栗,它的唐代四绝带我们回到唐代的建筑文化中,它的多姿多彩,巧妙灵活的构造和建造手法不同于宋元明清,更是为我们增添了了解唐代殿堂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它又超脱了建筑本身的由于历史时代而产生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它被梁思成先生发现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它的发现把这一重大发现投掷在了一个更为庞大、宏阔的历史背景下面。
这座雄伟而又恢宏的唐代殿堂建筑从此便成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暗喻嘲讽的符号,中国和日本历史建筑学术之间较量,曾经因为它而发生戏剧性的大转变,它本身参杂了更多的民族色彩的情感和政治征服角力在其中,在梁思成的建筑日记当中虽然记录了无数的非常具有特色的中国建筑跟佛光寺是一样的,但是,它又是不同于其他建筑的,佛光,不仅仅是佛光;建筑,不仅仅是建筑。
参考文献:
《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详解》
百度百科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建筑名称:佛光寺大殿(又称“佛光寺东大殿”)
建筑时期:晚唐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建筑级别: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位置:山西五台县东北三十二公里,佛光寺中轴线东高台上。
佛光寺大殿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为单檐庑殿顶,通面宽34米,总进深约18米。由22根檐柱和14根内柱围合而成,金厢斗底槽。内槽阔5间,深3间,三面依柱砌扇面墙,内供佛坛。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
具体构造:
①外檐柱头斗拱用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托令栱承托撩檐槫,异形耍头,内转一杪托乳栿;
②外檐补间斗拱从层底柱头枋上直做五铺作,双杪托令栱承罗汉枋和平棊枋;
③转角斗拱制同柱头,在45度角线上出角华栱两杪,角昂三层承角梁。华栱第一跳与泥道栱相列,第二跳以上引伸罗汉枋,后尾为角乳栿;
④内槽柱头斗拱用七铺作四杪承明栿,内转单杪承乳栿,四椽明栿上置半驼峰令栱承平棊枋;
⑤平闇之上另施草栿承托屋顶,平梁之上,以叉手作人字形,承托屋脊。
以上就是佛光寺大殿建筑结构的相关信息,佛光寺大殿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前往山西寻访唐代木构建筑,找到了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大殿的铺作形式,根据《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一书记载如下:
梁栿与柱,有内槽与外槽两组。内槽大梁(“四椽明栿”)为前后内柱间之联络。内柱与外柱同高,其上均施“七铺作”斗拱。檐柱上斗拱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以承檐槫及檐部全部结构。内柱上斗拱四杪(无下昂),承檐内四椽明栿。此内外斗拱后尾相向,自第二跳后出为“明乳栿”,即内柱与檐柱间之主要联络材也。
平闇以上均另设草栿,以承屋盖之重。草栿梁尾(内端)由内槽柱头铺作上之柱头枋承托。乳栿背上另施“缴背”,其外端仅略伸过下槫位置,上施方木以承槫下替木,其内端施方木敦以承托草四椽栿。草四椽栿之上,施敦掭大料以承“平梁”。平梁隐出月梁形,平梁之上施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替木及脊槫。
外檐柱头铺作,施于外檐柱头上之斗拱,七铺作双杪双下昂。
外檐补间铺作仅出华拱两跳,其下不施栌斗,故不置于阑额之上。
外檐转角铺作,施于四角柱之上。
内槽柱头铺作,内槽的斗拱都以正面向槽内,后尾向外。柱头铺作的正面从栌斗伸出华拱四跳以承托四椽明栿,全部偷心。
内槽补间铺作,在第三层柱头枋以上出华拱,共三跳,跳头安令拱以承托平棊枋。
内槽两山面柱头铺作,用材七层,仅伸出三跳。
内槽转角铺作,正面仅在四十五度角线上出华拱四跳。
满意请采纳。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我们的历史久远,而且富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很多古来的建筑流传至今,但也有很多的文物没有保存下来,以下是关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1佛光寺大殿的建筑时期是晚唐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建筑简介: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是后代增添。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
建筑评价:佛光寺大殿现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五台山及中国没有早期的木构建筑,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的主殿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与梁启超的长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
佛光寺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
佛光寺大殿虽然比南禅寺大殿晚七十五年建造,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2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
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佛光寺内殿宇高宏,布局舒朗,主从分明,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一院最低,三院最高,二院花香喷溢,环境最美。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
此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外观简朴,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皆用朱色土涂染,设有装饰彩绘;大殿结构精巧,斗拱粗壮、梁枋嵌削规整;殿顶铺盖板瓦,脊料用兽开黄绿色琉璃瓦,屋脊两端矗立一对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整个大殿显得劲健绮丽、气度不凡。
唐代,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
知识点衍生:
山西属,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寺内正殿即东大殿,修建于公元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
佛光寺的、、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成的。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东大殿内的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怫、、阿弥陀佛、、及、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
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3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台豆村东北约5千米的佛兴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代时重建。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木结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存留的。在佛光寺被重新发现以前,唐代木结构的建筑形制,大多只能在史料文献中查证。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恢弘磅礴,却止于文字中的唐代建筑风华,始终令建筑学者神往。早在1932年,梁思成就在他的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中表达了他对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憧憬与推论:“假使我们以后的学者或考古家,在穷乡僻壤中能发现隋唐木质建筑遗物,恐怕也只是孤单的遗例,不能显出它全局的布置和做法了。”
不过,从1932年调研蓟县独乐寺开始,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已经走访国内百余县市和1800余座古代建筑,却连唐代木结构建筑“孤单的遗例”也未能发现。
实例不可考,文字记述也只是有限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唐代木结构建筑的考证便开始向绘画作品延伸,在唐代蓬勃发展、艺术题材丰富的敦煌壁画成为了研究的突破点。
在这一领域,法国人伯希和所整理和论证的资料为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发现和研究佛光寺提供了参考。伯希和是精通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也是敦煌文化的劫掠者——他曾在1908年到敦煌进行实地考察,并用了三周时间精心拣选了2000余卷藏经洞经卷带回法国。
在敦煌期间,伯希和拍摄了莫高窟的诸多洞窟的照片,并将它们整理后出版,名为《敦煌石窟图录》。梁思成在这些照片中发现,在第61号洞窟中的“五台山图”上,清晰标明了唐末至五代时期五台山及周边地区的地貌及寺院分布,其中就有一座名为“大佛光之寺”的寺院。
根据壁画上的记述,梁思成查阅与五台山地区相关的古籍,并在著于明代的五台山九部志书之一的《清凉山志》上找到了相关记载,即佛光寺始建于北魏,毁于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845年),但在仅仅12年之后又得以重建。
发现之旅
倘若佛光寺在重建后并未再次毁于天灾人祸,且没有经历后世大规模重建,那么它的存在将为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研究提供珍贵的.例证。于是,在1937年6月下旬,梁思成和林徽因由北平乘坐火车到达山西太原,再由太原乘骡车北行向五台山进发。
经过一天的跋涉,他们在第二天黄昏时分到达目的地——五台山南台外豆村东北约5公里的地方。目及之处,巨大的古建筑坡顶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在斜阳余晖下的苍山林海深处隐约可见。走近些,寺院东大殿便完全展现在他们眼前。
“斗拱硕大,出檐深远”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大殿外观的第一印象,这也与史料记载的唐代建筑外观相吻合。中国木结构建筑经过长久的发展,到了唐代,其营造方式已可以模件化生产。斗拱、梁架等木构件在确定好开间与进深之后,可以精准确定规格尺寸,再由工匠进行程序化作业,并在局部构件加工完成之后进行组装,于是便出现了巨大的斗拱。
这一时期建筑屋顶采用了“两段椽”式。这样的设计让第一段檐和缓,第二段向外挑出,就形成了“一折一举”的严整样式。在熟知中国古建筑的梁思成看来,佛光寺自然“唐风”浓郁,但仅仅凭借风格相似并不足以下定论,只有在殿内找到确切文字记载,才能对建筑的整体时代背景及具体建造年代进行判定。
进一步考证的过程是更加艰辛的。年久失修的大殿只维持了主体结构的完整,殿内陈设已是一片狼藉。梁思成在后来所著的《记五台佛光寺的建筑》中,不乏对考据细节的描述:“那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据,千百成群地聚集在上面,无法驱除。脊檩上有无题字,还是无法知道,令人失望。
我们又继续探视,忽然看见梁架上都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样的意外使我们惊喜,如获至宝。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工作辛苦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