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十驾斋取意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分类:文化/艺术
解析: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饮酒诗是陶渊明仅存的116首五言诗中最能代表其个人思想的一首,饮酒这个题目下一共有20首诗,传唱得脍炙人口的也是这一首最胜。其实,这首诗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并不出名,也不为人所共赏,因为在那个诗歌只能被运用在歌功颂德和表达志向的年代,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诗。
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么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里就包含着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
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梅州人境庐属于梅州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去。
人境庐在梅州市东3公里的杨桃墩小溪边。建于1884年,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别墅。因他有诗集《人境庐诗草》而得名。
建庐前三年,他任驻日参赞时结识的日本书法家成濑温为他写了“人境庐”三字门匾,字体苍劲有力,深蓝色,衬以赭红底色,典雅庄重。庐内原有园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走廊、无壁楼、卧虹榭、藏书阁等建筑。黄遵宪曾自撰对联悬于庭中。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之句,描述园中景色。
“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人境庐诗草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
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译文
我十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以后四处奔走,游历各地,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几乎没有再去想过作诗。但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因此每每遇到一件事就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官职卑微,但这一习惯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作为后辈看前人之作,可以称得上大家的,不下近百人。我希望去除前人作:品中的不好的地方,而不受他们作品的束缚,这的确太难了啊。尽管如此,诗歌有话外之音,始终有作者的心迹。今天的世界已于古代不同,今天的人为什么要和古代人一样?曾经在心中有这样的想法:一是使用古人在诗歌中采取的比兴之法,二是每一行用排比对偶的形式,三是选取离骚,乐府诗集的.神韵而不再用他们的形式,四是将古人作品的诗句融合在一起,作为诗材,无论是诸子百家、春秋左传史记和各位大家的注解都可以。凡名字一样的就直接使用。
在叙述事情的时候,使用今天的官话俗语方言典故,遇到古人没有的东西,没有想出的意境,只要想到的就用笔记下来。至于风格,从曹操,鲍照,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直到最近的各位名家,不拘一格皆可利用,但必须是有我自己特点的诗。如果真是这样,就算超不过古人,也可以别具一格了。但我虽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足。诗写了一些却达不到以上的要求,心里想往能够做到。就写到这里,以后再言。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公使馆公度自序。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岭南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晚清“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传世诗作有《人境庐诗草》11卷、《日本杂事诗》多卷。曾出任晚清驻外使馆***达十四五年之久,足迹遍及亚、美、欧、非四大洲,任驻日使馆参赞时编撰了40卷、50万言的《日本国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志,至今仍被列为许多大学日本史专业必读的参考书。
黄遵宪长于古体,语言通俗,主张“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其诗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民生,开雄奇境界,起风雷波涛,可谓天下健者,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人境庐,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