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陕西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原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榆林小曲所以抓人,就是由于它溶进了南北民歌的特点。原来榆林曾经是兵家要地,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埠,从南方来的***和商人不断带来南方的丝竹管弦和乐妓,并同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就既有北方的阳刚之气,又有南方的阴柔之美,从而开创了“南腔北调”合二而一的独特艺术。
你想知道天水市周边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吗,下面我为你分享一下天水市周边的旅游景点吧!
1、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大子景区之一,位于秦岭西端北侧,距城区28公里。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国第二大艺术宝窟,现存194个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崖阁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与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麦积山石窟则以独特的泥塑艺术独树一帜。
中国大型石窟群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甘肃天水县麦积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北支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相对高度142米。峰顶呈圆锥状,红色砂砾岩层略近水平,因岩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为陇原上麦垛式丹霞地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姚秦时期(约384),大兴于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后,西魏再修崖阁寺宇,北周造七佛阁,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阁下雕出高达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为麦积山最大雕像。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带发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毁,分窟群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即五代时所谓东阁和西阁。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东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中七佛阁和牛儿堂等最为重要,规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万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号窟最小,皆开凿于6世纪。石窟高峻惊险,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星罗棋布,层层相叠。有崖阁、摩崖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石窟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还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特点。现存窟龛194个,塑像7800身;壁画1100平方米,仅占原有壁画3/10。
麦积山早为陇右名山,历代著名学者诗人多有赋诗题铭者。石窟实为雕塑艺术博物馆,为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53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55年修成天水市-麦积山直达公路。1973年以后加固整修,成为全国旅游胜地。此外,还有可供游览的综合性大型树木园。
2、伏羲庙
伏羲庙,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华夏祭祖圣地国家4A级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水市区西关伏羲路,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庙宇,被誉为“华夏第一庙”,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祭祖、旅游观光。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民间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公历七月,政府举办规模盛大的公祭活动,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公祭仪式已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3、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象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其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山岗起伏、苍翠叠嶂的文旗山悬崖峭壁上,冈峦起伏,迤俪东来,飞翠叠嶂,峭壁雄峻。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四季景色分明。登临“白云封处”依窟北望,渭水如带,烟波东泻,陇海铁路横贯东西,渭北山丘蜿蜒起伏;俯视山下,通广渠依山而过,阡陌井然,如茵如毯。自山脚拾级而上,紫丁香漫山遍野,花香袭人,楼阁殿宇依山就势,密布山岭,逐台登高,各具特色。自下而上有土地庙、墨葛殿、太昊宫、罗真殿、接引佛殿、文昌宫、灵岩寺、鲁班殿、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尤以气势宏伟的太昊宫、文昌阁、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为其名胜之冠。就其组合布局来看,以无量殿为界,其下主要为木结构建筑物15处;其上以石窟群为主,并以大像窟为中心,有洞窟23处,塑像中以大佛像最为有名。除石窟、古建筑外,还有后汉隗嚣歇凉台、阅兵台(均在无量殿)等遗址、“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故里”碑、“重修汉平襄侯祠记”碑等文物。
4、南郭寺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占地5.7公顷。这里树木葱茏,古柏参天,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为天水的八景之一,誉名"南山古柏”。
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写下一百余首赞美诗,其中"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的一首传神入化,故此,古往今来,更加引起人们对它的游兴和向往。其东侧山势险要处,建有观景亭,游人登高远眺,天水市全景尽收眼底。此外,南郭寺背负的山坡之上,有一片在古城天水范围内唯一的天然白杨林,郁郁葱葱,为寺院增添了绿色和生机。寺庙历史
南郭寺,为陇右第一名刹。甘肃省天水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寺历史悠久,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救赐“护国禅林院”。始建年代因无确切文字史料而有不同说法,或认为始建于“春秋晚期”;或认为始建于“东汉初年”;或认为建于“隋唐早期”等。这些观点依据多为推测,证据不足,难为信说。近人以董晴野先生为代表的“始建于北朝”的说法,钩沉史籍,义理畅达,说服力较强,从之者众。据此说,南郭寺开山迄今约一千六百多年。人世沧桑而文物犹存,乃华夏文明之宝。天水人民引以自豪。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两公里处的慧音山坳,这里有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咏南郭寺的诗篇,有杜工部祠堂及堪称“稀世之宝”的“春秋古柏”等文物,南郭寺被誉为第一名刹。
5、武山水帘洞
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屡有修建。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等著名景观,龙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等最为珍贵。
水帘洞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之峭壁上,是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当雨
武山水帘洞季,洞顶、洞壁泉水、雨水一齐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帘掩门,故得名水帘洞。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殿等多座建筑,各殿、台、亭、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相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拉稍寺创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与水帘洞隔山相对,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
听了,前奏没有梵音。
中间部分的梵音,那是心经的一部分。
随便在网上搜索心经都有那一部分。
重庆十大景点:
1.重庆欢乐谷
重庆欢乐谷主题公园占地约50万平方米。分为欢乐时光、超闪训练营、滨海湾、恐龙森林、老重庆、谷矿小镇六大主题区。娱乐体验项目超过100个,五大演艺、六大节庆,精彩演绎多元欢乐。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隅大道29号
开放时间:9:30-18:30日场;17:00-22:00夜场(仅周五至周日开放)
2.洪亚东民俗风情区
洪亚东民俗区是游览山城老街、欣赏两江风光和品尝当地美食的好地方。洪亚东商业街位于渝中区苍柏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滨江地带,以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依山傍水而建。夜晚灯火通明,一派山城景象。
开放时间:全年11:00-23:00。
必看提示:洪亚东夜景更美,灯光开放时间约为18:00-22:00。
3.巫山小三峡
巫山三峡不仅有青山奇峰,还有千古流传的悬棺、船棺、巴人古村落等历史遗迹。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一级支流大宁河下游巫山县境内龙门峡、巴武峡、崔迪峡的总称,全长约60公里。
开放时间:5月1日-10月20日08:00-18:00(最晚14:00);10月21日-次年4月30日08:00-18:00(最晚13:00)。
地址: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宁江路
4:武隆天坑地裂缝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长江支流乌江下游的重庆市武隆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天然桥梁群宏大,天坑巨大,地裂缝陡而深。可以下到100米深的天坑里往上看。四周都是云雾般的悬崖。也可以到裂谷底部,沿着岩壁顺着地下河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天坑景区有天生桥群和天坑群。这里成为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外景地后才真正为人所知。这里也是《变形金刚4》的拍摄地。
全年开放时间:08:00-16:30;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天开放,景区收费景点开放时间为8:00-17:00(节假日开放时间以景区公告为准)。
地址:重庆市武隆县仙女镇
5:白帝城瞿塘峡景区
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蒂山上,地处长江三峡西入口,东望夔门,南与白岩山隔江相望,西接奉节县,北接鸡公山,距奉节县城东10余公里。景区占地6平方公里,主要由白帝城和瞿塘峡两个景点组成。这里名胜古迹众多,融自然与人文、诗与战于一体,是欣赏长江三峡壮丽美景的起点。1978年,白帝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首批风景名胜区之一。
开放时间:全年08:30-19:00(17:00截止售票,最晚17:30入场)。
地址:奉节县夔门街道办事处曲塘下社区白帝城景区
6:磁器口古镇
这个过去热闹的水陆码头,踩着青石路,品尝当地美食小吃,找个茶馆坐坐,感受老重庆的风土人情。因为靠近市区,如今的古镇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古镇里有十几条街巷,四周都是明清建筑。古镇不大,按照指示牌走一圈没问题。虽然近年来游客眼前的一切都经过了翻新,但这并不影响你在这里感受到“老重庆”的气息。
开放时间:全年10:00-20:00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
必看提示:节假日客流量很大,人会很挤。建议错峰。
7:解放北步行街
重庆相对繁华的商业圈,那里有许多百货商店和酒店,是购物、美食和四处走走的好地方,也是游览重庆美景的好地方。步行街位于渝中区,以解放碑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全敏路、邹容路、八一路。作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的繁华商业街,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还是来重庆旅游的游客,都能在步行街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开放时间:全年全天开放。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解放北一带。
必看提示:在解放碑步行街听新年钟声是重庆市民最先庆祝新年的方式之一。到时候解放碑的步行街会很拥挤,非常拥挤。
8: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重庆市武隆县,拥有南方罕见的高山草原风光,其秀美的森林、奇峰、草原、雪原被游客称为仙女山“四绝”。景区内有骑马、滑草、赛车、彩弹射击、溜溜球、滑翔伞、篝火、烧烤等20多个游乐项目。此外,还有酒店、别墅、树中木屋、风情木屋、欧式三角木屋等住宿设施,是休闲避暑的胜地。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拥有滑雪场,可以在这里享受、滑雪、玩雪,感受冬天的独特魅力。
开放时间:全年全天开放;景区自费项目营业时间为:8:30-16:30。
地址: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9:金佛山
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每当夏秋两季阳光明媚时,夕阳的斜照使悬崖金碧辉煌,犹如一尊金佛闪耀着千万缕阳光,壮观而美丽。目前景区分为西坡和北坡两部分,两部分都有索道,可以在西坡和北坡下游玩。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15:30停止售票),周六至周日08:30-17:30(16:00停止售票);中国法定节假日08:00-17:30(16:00停止售票);索道关闭时间为17:00
地址:重庆市南川区
10:大足石雕
它是重庆市大足区以佛教为题材的磨山石刻(石窟)的总称,包括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砖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保存完好的唐宋石雕艺术。截至目前,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盛于唐末五代之后的宋代,延续千余年,直至明清。它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中壮丽的一页。
开放时间:全年08:30-18:00(16:00停止售票,最晚17:00入场);北山石雕夜游:19:30-23:00停止售票,每晚21:00停止检票;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宝鼎镇大足石刻景区
南京栖霞古寺是一座千年古寺,一直以来都是香火旺盛之地,充斥着浓郁的佛学文化,而且庙宇建筑风格雅致清新,周边自然环境唯美唯幻,各种花草树木环绕期间,下面给大家分享寺庙门票价格信息。
栖霞寺门票价格:淡季20元/人,旺季40元/人,晨练免费;
开放时间:7:00-17:30;
景区***:***;***;
景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88号;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一、简介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格局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枣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僧人星云大师捐赠的。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彩图。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_。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柱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三、主要景点1、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为南唐遗物,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建于隋代,隋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纪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15米。基座围以勾线造石栏杆,为近代发掘五代原物复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
塔身下须弥座各面浮雕释迦八相。第一层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已毁)及普贤菩萨像,其馀四面为天王像。其上为密檐五级,其间刻有小佛龛。各檐仿木构瓦面,角梁端有环寺铃铎,尚存少数。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十分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为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成为金陵佛气极盛的见证。
2、大佛阁
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弋开凿,位于舍利塔东。佛像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窟之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栖霞寺为唐代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寺内藏经楼院内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1963年日本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还陈列着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多种。
3、千佛岩
千佛岩位于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500余尊,称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周围的岩壁上迫布着佛宪和佛像,在最后一个石窟中,出现了一尊手执铁锤与铁锥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开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凿入佛龛。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壮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无量殿后山崖间,是千佛岩,有“江南云岗”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据《栖霞寺碑》载,南朝齐代明僧绍***后,其子仲璋与沙门法度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依山岩的高
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号称千佛岩。共计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刘宋明帝间,处壬明僧绍隐居栖霞山,夜梦山岩间有如来放光,于是发愿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继承遗志,请僧法师设计,在西峰石壁开凿龛窟,和僧人法度共同在四八四年刻凿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等两菩萨,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后,齐、梁的贵族士子均各拾财货,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绘,号称千佛岩。梁武帝年间(五一一年),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修,金碧焕然。明仲璋、法度所凿的“大佛(龛)阁”,为千佛岩第一窟。因供奉西方三圣,故又称为“无量殿”、“三圣殿”,现今砖砌的殿门,是为后代修葺结果。大佛殿往东有四龛相列,西边约有二十多窟,其馀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侧。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窟门两侧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双狮。漫步其间,常能见到古人题刻,其中以宋人陆九言的“古千佛岩栖霞山”楷书最醒目。
4、无量殿
无量殿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中,两侧分侍观音、大势至,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三佛衣褶作风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尤其罕见。
千佛岩有一尊“佛”,绝无仅有,即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老是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5、彩虹明镜
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山门前50米,是彩虹桥与明镜湖的合称。明镜湖原为桃花涧水的汇集地(今已改道),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以状若彩虹的曲桥相连,雅号“彩虹明镜”。彩虹桥毁于清咸丰兵燹,20年代重建,恢复原貌。此后桥、亭又历经修葺。1981年,一度发生明镜湖湖床塌陷、彩虹桥折断、彩虹亭坍塌的罕见现象,“彩虹明镜”一时消失殆尽。1991年,“彩虹明镜”复建工程正式启动,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镜湖呈方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翘角飞檐,其上“彩虹亭”3字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题写。彩虹桥曲折临波,与亭连为一体。湖边竖有一碑,高2米余,正面刻“彩虹明镜”,背面刻《复建明镜湖碑记》,详述重建原因和经过。
6、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于唐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诏立。南朝舍宅创栖霞寺的隐士明僧绍五世孙明崇俨(唐高宗宠臣),为纪念先祖,向李治求取“御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前。明僧绍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称“征君”。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首为6龙拱额,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书法家王知敬书写;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书法家高正臣行书题写,通篇2376字,为四六韵文,以10首名词作结尾。该碑记述明僧绍生平,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碑阴刻有“栖霞”两字,相传系李治御书。碑质有豆粒状白色斑纹,为2.8亿年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碑下龟趺头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亿年前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炭岩雕刻而成。
7、石窟造像
依据文献记载及造像风格演变,现将栖霞石窟造像大致分为三期。
(1)第一期
约建于晋宋之际至宋永光元年。以无量殿左边编号为下026、下024两窟造像为代表。
总结这一期造像风格:均为穹窿形窟顶。佛像身躯粗短呈方形,多为高髻螺发,U形领口佛衣,有阴刻背光及头后着莲花,衣襞呈八字形覆坛,亚形坛基。菩萨着方形宝冠,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出现三壁三龛窟。
(2)第二期
约开凿于5世纪末的十余年。以无量殿(标号下020)及其周边下的022、下021、下019(释迦多宝窟,即南京市博物馆标号的13窟)、下004、中102、上193、上089、上148、上090诸窟为代表。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总结这一时期石窟造像风格:均为穹窟顶,出现三壁环坛,佛坛多为方形与横长方形,并有千佛出现。佛像躯干较一期明显拉长,倚坐、立佛及结跏趺坐均有表现,佛衣穿法也较丰富,U形领口佛衣、“敷搭双肩下垂式”、“褒衣博带式”、“半披式”袈裟并存,施有禅定印与无畏印,裳悬外展下垂。菩萨出现Ⅹ形璎珞,并有穿壁现象。雕塑方面,圆雕、平***法混用,造型更重人体表现,衣饰厚度较一期有所减弱,佛像躯干较一期修长,秀骨清像风格明显,造像组合也较前期有所增加。其他造像因素如护法狮子上举一爪及小跪人造型也为这一期新有。
(3)第三期
约于6世纪初至梁天正元年(551)年间。以现无量殿前两接引佛为代表。损坏较重的一尊,作低髻螺发,佛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佛衣右领襟沿左臂敷搭至双肩,衣纹转折多为凸棱形起伏,对称刻于胸前,袈裟表现较厚重。另一尊形体保存较为完好,薄衣贴体,下胸腹起伏刻画细腻,衣纹塑造以阶梯式及仿泥条式手法表现,低髻螺发,着装方式与前一尊相同。两尊佛像造型相似,雕刻手法及形体表现略有不同,由于两尊造像均为单体圆雕,其最初所在位置已无从考证(一说从舍利塔旁移至此)。
栖霞寺三期石窟造像总体风格演变呈现为:造像由身躯粗短向舒展修长变化,佛着装由早期的U形领口佛衣到后来出现“褒衣博带式”、“半披式”及“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由较粗犷厚重的佛衣表现向注重人体刻画过渡,衣饰厚度逐渐减弱,进而到薄衣贴体。佛座由亚形坛基向方形及长方形坛基过渡,最终出现三壁环坛。造像组合由一佛二菩萨而逐渐增多至一铺多尊。雕刻手法也由平***法向圆雕手法过渡。菩萨身着Ⅹ形璎珞于腹前穿壁也出现在二期。
9、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抢救维修工程于1993年底竣工,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润主持的这次维修是历次维修中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数百年前由于自然风化、雷击火焚坠落的8块石构件粘结至原断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