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2009年的龙须沟
龙须沟是北京早期时代一个“移民”区。据悉这里主要当时居住了很多从外地不远万里逃荒来的,也有一些本地居民。与当时上海棚户区一样,这里当时也是一片“肮脏之地”。那条臭水沟真实存在过。舒乙先生名著《龙须沟》也就是记录了这段历史变迁。当年的记载,龙须沟一带的地质很差,地面由垃圾垫起来,5米以下才见原始地面。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卫生环境,1950年龙须沟改造工程正式开始。龙须沟工程的概算占到了当时全市卫生工程局全年预算的近1/5,可见当年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
据记载,龙须沟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这条河最晚明代就出现了,当时并没有河名。另据考证,明正统年间,此河水与正阳门东护城河水流,经三里河,在金鱼池附近汇合,使早年的龙须沟水量增大。清光绪年间以前,龙须沟水还是清澈的。到了宣统年间,金鱼池以北三里河的水干枯,河道淤成陆地。随后,红桥下游的水成了***水,在清《宣统北京城图》上,此河道标为“龙须沟”。进入民国时期,龙须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沟。当时,全国各地逃荒逃难的穷人很多都聚居于此,两岸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这以后,为整治龙须沟,改砌暗沟,但只完成了西段。东段从天桥东,经金鱼池、红桥,折而东南仍为明沟,垃圾遍地,散发着恶臭。这段就是老舍先生所著《龙须沟》的背景。“龙须沟”现在早已经改为暗沟(下水道)了,但是在天坛东门一带的“红桥”和“金鱼池”仍可看到,清清的流水。
《龙须沟》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
小恶霸冯狗子抢了程娘子的烟。同院的三轮车工人丁四也受到恶霸欺凌。正直的泥瓦匠赵老头为他们打抱不平,无济于事。
不久,丁四的女儿小妞子掉进了脏臭的龙须沟,被淹***了。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黑旋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龙须沟》出来后,行内人并不看好,认为直白,政治化。而周恩来认为这恰恰是党所需要的。政权要在城市里扎下根来,光让人们学习社论不行,需要文艺作品帮忙。周恩来直言《龙须沟》帮了他的大忙,希望周扬出来表扬。
周扬想给老舍“人民艺术家”称号,但一些从解放区过来的作家、理论家不服气,认为老舍刚刚从美国回来,没有参加革命斗争。彭真表态,那就由北京市发吧,《龙须沟》是写北京的。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须沟
《龙须沟》的作者是老舍。
《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
话剧内容:
《龙须沟》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龙须沟》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中心思想以及人民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治理龙须沟惊动了整个北京城的老百姓。当时北京刚刚解放,好多人不了解***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老百姓了解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治理龙须沟也予以广泛关注。通过龙须沟治理,使百姓认为新政府是为人民除污去害。政府不像先前的反动统治者那么只管给达官贵人修路盖楼房,也不那么只管修整通衡大路,粉饰太平,而是先找最迫切的事情做。尽管龙须沟是在偏僻的地方,政府并不因其偏僻而忽视。这因为是人民政府,所以真给人民服务。
话剧点评:
1、该剧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表现生活的真实。
2、该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3、该剧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却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表现生活的真实。
4、《龙须沟》以人民政府改造龙须沟为背景,以大杂院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达新旧社会对照的主题。新时期,剧作家李龙云创作话剧《小井胡同》,新世纪他又捧出剧本《万家灯火》,均聚焦龙须沟地区居民的市井生活与人事变迁,既是向他所钟爱的老舍先生的致敬,也是对他生于兹长于兹的北京南城的抒怀。70年来,龙须沟地区旧貌换新颜的时代巨变,呈现在两代剧作家的笔下,更闪耀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龙须沟》创作的背后故事:
1949年,刚刚从美国回到北京的老舍,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深入到北京南城体验生活,在了解了底层民情之后,创作了三幕话剧《龙须沟》。1951年2月,《龙须沟》首演,轰动京城,连演55场。演出该剧的是当时还是歌剧、话剧、舞蹈等综合性艺术团体的“老人艺”,这也是人艺成立之初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原创话剧。
1951年春,《龙须沟》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演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北京看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因为《龙须沟》的巨大影响力,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老舍也是从1949年至今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艺术家。
一年多后的1952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和关心下,中国第一个专业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龙须沟》由此成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
同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话剧原班人马主演的电影《龙须沟》上映,当年仅23岁的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成为中国戏剧史和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形象。“先有《龙须沟》,后有北京人艺”。回望新中国的演剧史,话剧《龙须沟》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作品。它是老舍和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并合作的第一个戏,更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剧风格。
《龙须沟》开辟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对北京人艺乃至中国话剧,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依然。
老舍创作的话剧《龙须沟》,取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北京的底层人民生活,反映了北京南城一个贫民区的变化,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和对新社会的歌颂。《龙须沟》首演于1951年2月1日,恰逢北京和平解放两周年。而老舍的创作大约从上一年的夏天就已经开始了。
1950年7月14日,周恩来总理宴请从美国回来的老舍,鼓励他多为人民而进行创作,多写他自己所熟悉的北京,多写北京解放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老舍当时便表示要以北京龙须沟的变迁为题材写一个话剧,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来歌颂***、毛主席和人民政府。并表示已约好在第二天就去龙须沟实地采访,周恩来连声说:“对,对,一定要去,等着看你的新戏。”
龙须沟曾是北京南城的一条臭水沟,就在今天天坛北门附近的金鱼池。当时的龙须沟垃圾满地,恶臭不断,居住了很多从外地逃荒来的底层人民,也有一些本地居民。
1950年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修龙须沟。老舍的创作触动也正源于此。
第二天,老舍就和当时的北京人艺院长李伯钊等人一起来到龙须沟实地采访,到工地去看修建工程,为创作《龙须沟》收集素材。但由于老舍的腿病严重,不能经常出门实地踏访。于是,老人艺派出了年轻人林斤澜,由他去龙须沟实地采访,收集素材,供老舍先生创作使用。在仔细阅读了修建龙须沟的文件并结合实地考察后,老舍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构思,他回忆说:“在这苦闷的半个月中,时时有一座小杂院呈现在我眼前,那是我到龙须沟去的时候,看见的一个小杂院——院子很小,屋子很小很低很破,窗前晒着湿漉漉的破衣与破被,有两三个妇女在院中工作;这些,我都一一看全,因为院墙已经塌倒,毫无障碍。灵机一动,我抓住了这个小杂院,就教它作我的舞台吧!”
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老舍写出三幕话剧《龙须沟》。剧种讲述了在龙须沟沟沿的一个小杂院里,住着四家人,老舍通过塑造了程疯子、程娘子、丁四嫂等众多性格各异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变化,反映了新社会的巨变。
剧本完成后,北京人艺院长李伯钊邀请了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和外语系主任的焦菊隐担任导演。焦菊隐是留学法国的博士,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也是把《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亚戏剧搬上中国舞台的第一人。收到人艺的邀请后,焦菊隐隐隐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有机会可以在中国进行艺术实践,建立一个像莫斯科剧院那样的中国话剧院。他辞掉了在北师大的工作,放弃了大学教授的安稳工作,专心来人艺排戏。《龙须沟》是焦菊隐在人艺排的第一部作品,也让他正式走上了导演的艺术生涯。排演之初,老舍的剧本曾面临缺乏“戏剧性”的争议。但是,焦菊隐却从老舍的剧本中看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契诃夫,他读过剧本之后曾经感叹:“老舍先生以鬼斧神工的手笔,只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和他的思想与情感刻画得生动。”那时候,老人艺剧院刚刚成立不久,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他只提出一个要求:演员必须体验生活。焦菊隐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为基础,围绕着在舞台上“表现真实的生活”这个中心来进行导演构思。在他的要求下,导演带头,剧组全体人员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到龙须沟去体验生活。演员们每天去和当地居民谈心,记笔记。有时还赶上了大暴雨,在还未完全修好的龙须沟周围,淌着漫出的臭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待到后半夜。焦菊隐发动演员根据体验生活的心得,给剧本提意见。老舍的剧本被改动了70多处。改动的主要是台词,人物没有动。老舍后来说:“这本戏写起来很快。我差不多是一口气写完了三幕的。这,可就难免这里那里有些漏洞:经焦先生费心东安一个锯子,西补一点油灰,它才成为完整的器皿。”
这些实地体验的经历,最终都被他们在舞台上一一鲜明地呈现了出来。那一个个极其鲜活的人物,在舞台上流淌着现实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轮连演55场的《龙须沟》一时风靡北京,被拍成电影后更是在全国收获了巨大的反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龙须沟》的艺术影响力从未散去,程疯子、丁四嫂这些形象扎根在几代观众心间,令人难忘。
作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以此剧为开端,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和地道的京味儿,北京人艺独树一帜的演剧风格初步奠定。在其后的六十多年中,人艺始终遵循着《龙须沟》开启的现实主义戏剧道路不断前进。而焦菊隐导演,也由该剧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探索。1953年,北京人艺再度重排此剧,顺应当时的形势做了修改。但在此后长达56年的时间里,《龙须沟》因其过强的历史与时代色彩,未曾再与观众们见过面。直到2009年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人艺再度重排了《龙须沟》。老艺术家顾威执导,杨立新出演程疯子。时隔了56年,《龙须沟》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老舍先生思想。2012年,北京人艺成立六十周年系列展演,《龙须沟》作为开篇之作再度隆重上演。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36年9月创作出《骆驼祥子》,引起文坛轰动,后成其代表作。
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
该片描写了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民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不同生活遭遇,歌颂了***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并使其过上好日子的伟大业绩。
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老舍是1949年12月从美国回来的,次年6月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刚到新中国,热情高涨。老舍曾经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表示:“我本是个无党派的人。可是,我今天有了派。什么派呢?‘歌德派’。”
他开始写了《方珍珠》、《龙须沟》两个剧本。有影响的是《龙须沟》。老舍说:“我就抓住臭沟不放,要达到对人民政府修沟的歌颂。哪怕自己还不成熟,我也要反映它。”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满族,老北京人,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须沟
内容梗概
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
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镟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只有程娘子忍辱负重,希望丈夫能等到再出头的日子。
小恶霸冯狗子抢了程娘子的烟。同院的三轮车工人丁四也受到恶霸欺凌。正直的泥瓦匠赵老头为他们打抱不平,无济于事。
不久,丁四的女儿小妞子掉进了脏臭的龙须沟,被淹***了。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法办了恶霸流氓黑镟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该片描写了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民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不同生活遭遇,歌颂了***和人民***关心民众,为人民谋利益,并使其过上好日子的伟大业绩。
创作过程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
老舍是1949年12月从美国回来的,次年6月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刚到新中国,热情高涨。老舍曾经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表示:"我本是个无党派的人。可是,我今天有了派。什么派呢?'歌德派'。"他开始写了《方珍珠》、《龙须沟》两个剧本。有影响的是《龙须沟》。老舍说:"我就抓住臭沟不放,要达到对人民***修沟的歌颂。哪怕自己还不成熟,我也要反映它。"反映它总得有生活,而老舍先生老寒腿,走路不很方便,右手总是执著手杖。他不能常下去,人艺的领导就派林斤澜的差使,要他下去采访。找来素材,拿给老舍。这种方法叫做"三结合",即领导出思想,民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林斤澜当了民众和作家之间的桥梁。林斤澜到了北京金鱼池附近的贫民区,就闻到一股臭味。低洼,雨水倒灌,脏东西进屋,人要站在炕上。沟还没建好啊!可是素材还是要"找"。
龙须沟林斤澜说,老舍写出《龙须沟》后,人艺找在北师大任教的焦菊隐当导演。焦是林斤澜的老师,极有艺术天赋。他觉得《龙须沟》太单薄,不宜演出。人艺一再努力,焦菊隐最后同意说,那就让导演和演员共同丰富这部戏吧。
《人有病,天知否》(陈徒手)中说,《龙须沟》出来后,行内人并不看好,认为直白,政治化。而周恩来认为这恰恰是党所需要的。政权要在城市里扎下根来,光让人们学习社论不行,需要文艺作品帮忙。周恩来直言《龙须沟》帮了他的大忙,希望周扬出来表扬。周扬想给老舍"人民艺术家"称号,但一些从解放区过来的作家、理论家不服气,认为老舍刚刚从美国回来,没有参加革命斗争。彭真表态,那就由北京市发吧,《龙须沟》是写北京的。
作品影响1951年,老舍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作者简介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满族,老北京人,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曾任国小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文革期间由于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无端污蔑及反复的精神肉体折磨,而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
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