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泗县属于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泗县旧境东至老子山,交江苏省淮阴县界,西至虞姬墓,交本省灵璧县界,横长155千米,南至天井湖,交本省五河县界,北至湖山庄,交江苏省睢宁县界,直长140千米。
泗县东南至淮河,交盱眙县界,西北至渭桥,交睢宁、灵璧县界,斜长125千米,西南至马家集,交五河县界,东北至归仁集,交江苏省宿迁市边界,斜长85千米。总面积1857平方千米。
泗县的气候特征。
泗县大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泗县属于安徽省宿州市。
泗县古称虹县、泗州,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邻江苏省泗洪县,西接灵璧县,南连五河县、固镇县,北至东北与江苏省睢宁县、宿迁市毗邻,总面积1857平方千米。泗县下辖15个镇,行政区划代码是341324,***区号是0557,邮政编码是234300。
泗县境内大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泗县的主要景点
1、石龙湖湿地公园
石龙湖湿地公园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泗城南15公里处,在大路口乡、墩集镇境内。湿地公园兼有河流、湖泊和芦苇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公园总面积169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100公顷,湿地率65%。
2、蟠龙山
蟠龙山,俗称老山,在泗县城北三十里的群山之中,山石层层盘旋而上,形如蟠龙,且鳞甲宛然。
3、瑞麟庵
瑞麟庵本不是庵,原址为“镇水庙”,但一度时间庙里无人居住。明崇祯年间有几位尼姑化缘到此,见庙宇空闲,地处乡间,难得清静,便据庙为庵。
4、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坐落在泗城正中偏北,原有大成坊、木灵星门、泮池、戟门、东西厢房、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设,现仅存大成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泗县
安徽泗县历史大事记(自汉至解放初)
汉
西汉
置夏丘县,属沛郡。
东汉
初平四年(193),曹操军攻徐州,兵洗睢陵、夏丘。
唐
武德四年(621),析夏丘县一部置虹县。
武德六年,废夏丘县并入虹县(夏丘县名废)。
贞观八年(634),虹县隶泗州。
元和四年(809),虹县改隶宿州。
宋
元?七年(1092),割虹县的灵璧镇升为县。
建炎元年(1127),宋金战争,虹地为金所有(《金史·地理志》虹州虹县条)。
后因长期战争,城郭沦为废墟近60年。
元
至元十三年(1276),虹复立县治,属江淮行省河南江北道,隶宿州。
明
洪武四年(1371),泗州改属中立府(凤阳府)。
景泰元年(1450),虹知县王磐重修土城。
弘治元年(1488),虹知县樊江为土城建造砖石结构城门,上置重楼。
正德四年(1509),农民起义军王大川、杨虎部7次入虹境,战争纷起。
嘉靖二年(1523),夜半降陨石雨,红光通天。
万历二十三年(1595),虹县改建砖城。
崇祯十二年(1639),虹城大火,全城延烧过半。
清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六日戌时,虹地震,城墙倾数十丈。
十一年,虹令龚起?编纂《虹县志》,2卷4册。
乾隆二十三年(1758),虹城西关三孔砖桥改建为五孔石桥。
四十二年,裁虹归泗,泗州迁治虹城,是为新(泗)州(虹地改称虹乡,旧泗州地称泗地)。
五十三年,泗州州守叶兰编纂《泗州志》,11卷6册(未付印)。
道光十三年(1833),岁无收,人相食。
咸丰六年(1856)二月初一(己丑),捻军首领陈秃手率部千余,进袭虹地西北及北部重镇大庄集一带。
团练郭得藻率队截击,被捻军击毙。
九年正月,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部由五河入虹境,先后破北乔圩、草沟圩,并两次攻州城未克。
后在草沟遭清军袭击,向南败退,伤亡惨重。
五月二十七日(丙申),捻军攻占泗州西乡关王庙、王家圩。
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辛酉),捻军苗沛霖部丁潮臣攻破长直沟。
州西10里外均为捻军所有。
关庙圩、长直沟周围有很多穷人参加捻军。
三月初三日(辛卯),泗州州守郑沅率军进剿朱山周圩捻军,于老山南遭捻军伏击溃败,郑沅被杀。
九月、十一月,藩司张学醇遣副将宋庆两次督兵攻长直沟捻军,未克。
光绪十四年(1888),泗州州守方瑞兰和泗贡生江殿?编修《泗虹合志》,计19卷8册。
十九年元月,德国神甫卞良弼在泗城铁市巷南端建天主教堂。
三十年,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泗城人张启厚(字燕昌)榜列传胪。
三十二年,泗州第一所中等学堂泗州日新中学堂和泗州师范传习所,在夏邱书院开办。
五月淫雨,半收;秋大水,圮城冲桥,遍地行舟。
三十四年,创办官立泗虹初等小学堂和邮政代办所。
宣统元年(1909),创办官立泗州高等小学堂。
二年秋,皖北大水,泗州受灾惨重。
是年,孟仁寿八宝眼药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三年,基督教传入泗州,在南关设立教堂(俗称福音堂),发展教徒,开办教会学校(男校含宏,女校含贞)。
***
民国元年(1912)4月,泗州更名泗县,直属安徽省。
8月13日,划属安徽省第三行政区。
3年5月12日,泗城群众4000人在第一高等小学堂大操场******“美孚洋行”倾销洋货,并将查出的日货当众烧毁。
是年,县知事赵镜源亲自参加三湾、草沟等小学毕业典礼。
5年,设立县邮政专局,为三等甲级。
6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所属定武军(人称“大辫兵”)驻在泗城的一个营于夏历六月二十八日(公历8月15日)夜哗变,大肆掠夺,地方深受其害,称为“大辫兵之乱”。
秋,土匪与溃兵勾结,抢劫、烧杀,泗县、五河等县纷纷向省府告急。
8年5月6日,全县各学校师生、城市居民以及商界人士*********,声援北京学生的五四爱国行动。
是月,泗县学生联合会成立。
9年,设立电报房。
10年,自夏历五月六日至八月十六日(公历6月11日至9月17日),陆续降雨101天,县境一片汪洋。
13年9月,在徐州中学读书的泗城人王子玉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成为泗县第一个***党员。
14年6月12日,在孔庙举行群众反帝***大会。
是月,成立五卅运动后援会,张一寒任主任委员。
15年夏,王子玉受***徐州***支部派遣,返回泗县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并为泗县妇女界起草了《泗县妇女协会宣言》(手稿保存在徐州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16年4月,泗县商民协会成立,王子玉任会长。
17年春,土匪猖獗。
城西约20华里的周庄圩被陈茂昭匪众围攻3昼夜,官府坐视不救。
圩破,全庄被杀害200余人,***绝18家,房屋被烧,财物被洗劫一空。
3月,***地下工作者郭子化,由庐山来到泗县,在马厂一带以行医为名,开展农民运动。
6月,泗县农民协会成立,陈馥东任会长。
10月下旬,正式成立***泗县委员会,丁超武任书记。
是年,中国***泗县县党部指导委员会成立。
18年3月,马厂***组织发动当地商民协会,两次赶跑盐警,并公开***声讨县官盐局的罪行。
10月,泗县工会组织建立,在***泗县县委领导下开展合法斗争。
19年4月6日,***地下组织以第一高等小学为中心,发动全城师生开展反对学阀张一寒的斗争。
7月30日(农历六月初五日),在泗县***组织的领导下,南以石梁河东小魏庄为中心,北在屏山一带同时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并宣布建立“红军***师”。
8月3日,农民暴动武装在黑塔西北唐沟遭敌人围击,最后失败。
王子玉、魏正斌、魏尚书、何凤池、赵海涛等主要起义领导人均被俘。
8月6日,魏正斌在泗城西关外就义。
中旬,魏尚书、赵海涛、陶士勋等相继被害。
8月下旬,王子玉被解送安庆,次年3月8日(农历正月二十日)就义。
20年春,国民***推行保甲制度,强化社会治安。
秋,大水,全县麦收三成,秋收一成。
21年七八月间,连刮18天西南风,全县霍乱流行,***亡逾万人。
是年,泗县划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辖泗县、五河、盱眙、灵璧、宿县、蒙城6县。
首席县长柯开云。
后改属安徽省第六区,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首任专员兼泗县县长王树功。
22年3月,建立民众教育馆。
11月间,鲁佩璋来泗县就任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泗县县长和保安司令。
24年春,整顿保甲,全县由10个区合并为5个区,编83联保,892保,8911甲。
秋,泗县、宿县、蒙城、五河、灵璧、盱眙6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在泗县举行。
24年9月,设立农林实验学校,并附设农林讲习班1个(校址设西关农林场)。
10月,建成西医医院1所,院名“民众”,院址设郑公祠及释迦寺内。
是月,设图书馆1所,定名为安徽省第六图书馆。
藏书约7000余册,日平均阅读人数为17人。
是年,王汾、鲁佩璋编修《泗县志略》一册;先后疏浚新河、港河、石梁河、北潼河、南潼河,计完成110余万方土(市),水患有所减轻。
26年秋,县长黎纯一报经专员公署批准,发行“泗县流通券”,券面值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4种(后泗县沦陷,此券作废)。
27年5月16日(农历四月十七日),日军飞机轰炸草沟、长直沟两地。
长直沟被炸***炸伤23人,***牲畜30余头,毁民房120多间;草沟***伤200余人,炸沉大小木船数十只,毁民房百余间。
11月6日和7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至十六日),日军飞机先后空袭泗城的中城街、释迦寺和西关、南关,投弹多枚,炸***炸伤群众数人。
11月9日,日军从西、北两路进攻泗县,专员孙伯文无御敌部署,泗城于当天下午5时左右沦陷。
同日夜,孙伯文部特务大队长徐耀庭率部夜袭泗城,未克,徐在战斗中牺牲。
11月10日,泗城日军向东进侵,在马公店一带遭受泗县人民自卫军祖树屏部的伏击,***伤约二三十人。
是月,***鄂豫皖省委派党员江上青、赵敏等10余人,随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司令盛子瑾来泗县从事皖东北杭日救亡工作。
冬,泗县人罗少泉充任日伪治安维持会长。
28年春,罗少泉任泗县日伪政权首任县长。
7月,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成立,张爱萍、刘玉柱分任主任、副主任。
开创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8月29日,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从灵璧开会归来,行至泗县东北刘圩区小湾村西头,突遭反动地主土匪武装袭击。
***党员江上青(专员公署秘书)不幸遇难。
同时遇难的还有朱伯庸、蒋茂林、张愚非等10余人。
是为有名的“小***”。
29年2月28日,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率队出走,政权由***接管。
3月,在青阳镇大庙成立新的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泗县县***。
陈粹吾(非党人士,原专署秘书)任专员,刘玉柱任专署秘书,陈国栋任泗县县长,石立志任***泗县县委书记。
5月,***(化名胡服)到皖东北视察工作。
在朱湖(今属江苏泗洪县)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就扩大抗日武装,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10月,泗县建制撤销,分别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办事处。
30年4月,泗东、泗南办事处合并为泗南县;泗宿、泗北办事处合并为泗宿县;泗五灵凤办事处改为泗五灵凤县。
5月,彭雪枫率新四军四师由津浦路西来皖东北(当时属泗县境)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年底,日伪县长罗少泉去职,王幼垣接任。
是年,泗宿、泗南、泗五灵凤等县普遍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并在斗争中培养积极分子,组织“农救会”,建立健全区乡政权。
31年春,泗灵睢县成立。
李任之任县委书记,吕振球任县长。
秋,根据地实行普选,建立“三三制政权”(***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11月13日~12月15日,泗县各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33天反“扫荡”斗争,彻底粉碎了日军兵分五路进行大规模“扫荡”的计划。
32年4月15日,日伪军向泗县西南30华里的时渡、夏庙一带进行“扫荡”,烧毁民房628间、粮食900多石,抢去牲畜20余头,杀***群众3人。
秋,四师九旅二十五团攻克董圩、河涯徐伪军据点,歼敌300余人,开辟了马厂区。
9月,日伪泗县***开办初级中学1所,招收学生80名(该校于民国34年上半年停办)。
33年春,张宝鉴(山西人)就任日伪泗县县长。
7月5~12日,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和七旅一个团,攻克张家楼伪军据点,毙伤俘敌1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及物资。
34年4月29日,四师九旅分兵三路,拔除城西关帝庙、长直沟、虞姬墓三大日伪据点,敌伪官兵130余名被俘,其余大部被歼。
8月,日本投降后,驻泗日伪军撤离泗城。
10月,恢复泗县建制,撤销泗灵睢县、泗五灵凤县,保留泗宿县、泗南县。
同月,成立泗城市***,市委书记冯邦仁,市长刘青平。
35年2月5日,泗城举行花灯大赛,庆祝解放后第一个春节。
春,七专署在泗城召开公审大会,枪决日伪泗县县长罗少泉、张宝鉴,五河县县长余乃桂。
4月,***泗县县委组织50余人的工作队,赴张楼区瓦坊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
7月27日,国民***军(以下简称国军)桂系一七二师进占泗城。
江石安就任泗县县长。
8月7~9日,中国人民***山东野战军八师和华东野战军九纵等部队奉命进攻泗城,同桂系守军日夜激战,双方伤亡惨重。
当因暴雨不利再战,攻城部队主动撤出战斗。
9月,***泗灵睢工委成立,李任之任书记。
同月,县委书记王允昭率游击队在泗东重岗山北麓义井张村与国军主力遭遇被俘。
后在押送途中跳车牺牲。
10月下旬,泗南县副县长曹化东在魏营小李庄战斗中牺牲。
11月24日,***淮北七地委全部撤往运河以东。
国军冯治安部基本控制泗县全境。
36年元月21日,安徽省***免去江石安泗县县长职,委许志远代理泗县县长。
3月29日(农历闰二月初七日),驻扎在黑塔区三甄家的***泗宿县西工委武装工作队130余人,突遭国军冯治安部主力包围,突围到陆沟又遭截击,激战半日,田古(***泗宿县委副书记)、黄华斋(副总队长)等90余人牺牲。
5月16日,泗城解放(由泗五灵凤县***临时进驻)。
10月,泗城最后解放(由泗南县***进驻)
48年4月,恢复泗县建制,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
下辖泗城市及屏山、长沟、沱东、墩集、黄圩、大庄、汴河7个区(10月份,刘圩区从泗宿县划属泗县)。
6月,在韩家祠堂正式建立“泗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
秋,成立“泗县工会”;开展“反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兴办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刘文昭任泗县县长,陈礼宽任***泗县县委副书记。
泗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
泗县历史悠久,古称洪县、泗州。原为泗州府所在地。全县面积1787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京沪高铁苏州东站52公里,3小时经济圈可快速融入北京、上海、济南、郑州、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
扩展信息:
早在夏朝就设立了泗县。夏商时期属徐州。周舟属于青州。春秋时期先属宋国,宋灭后归楚国管辖。秦始皇统治六国后,属薛县。后通城加通县(今通城、泗县),与夏秋同属泗水县。西汉夏秋郡,属裴军郡。东汉时,从属于丕国。周北改为金陵郡,后与泗州郡高平郡合并。
隋炀帝十八年(598),恢复夏秋郡,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洪县(今五河县)。武德六年(623),丘夏被弃,投入彩虹之中。此后,洪宪迁居夏秋,属任州。关坝(634),任飞府,洪县属泗州。并于元四年(809)改为苏州。及高三年(830),苏州被弃,归泗州。苏州复辟后,治于洪,洪县又归苏州。五代沿袭唐制。
宋七年(1092年),洪县属淮南道,绍兴九年(1139年)改为淮东道泗州。绍兴十一年(1141年),属南京路泗州。建都后,洪县仍属南京路泗州。
它分为四个层次:元兴道(府)、军(州)、县。洪县初属淮安府,书省(又称河南省)河南江北,其后为江北淮东路。二十七年(1367年),改为林好府泗州。
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泗州改为中立国。吴七年(1374年)八月,属凤阳府泗州。
清初沿袭明朝体制,后实行省、省、府(直隶州)、县四级制。顺治二年(1645年),洪县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划归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年),泗州升为直隶州,洪县仍属凤阳府。龙四十二年(777),泗州迁凤阳府洪县,洪县为泗州人,洪县降为洪祥。至此,泗县开始归泗州府管辖。
1912年4月,废除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三路,泗县为淮泗路(位于凤阳县)。1932年10月,废道,泗县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辖泗城。行政督察制度改革后,泗县属第六区,专员公署和泗县县政府管辖泗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抗日***政府撤销边区县,恢复泗县建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特区。
1949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泗县人民政府-泗县概况
来源:泗县人民政府-古泗州历史沿革。
泗县隶属安徽省宿州市。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国民政府军入侵泗县,泗县人民***政府东撤,国民政府管泗县。属于安徽省第四行政监察区。
1949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辖大庄;五月,迁至皖北行署苏仙县所属的泗城。1952年属安徽(宿州)地区。1956年,属蚌埠地区。1961年属苏仙(苏州)地区,一直延续至今。
扩展信息:
泗县,古称洪县、泗州,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临泗洪,西接灵璧,南接五河、固镇,北至东北与遂宁、宿迁接壤。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
泗县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建县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自然优美的“鸿翔八景”、楚汉之争古战场——霸王城纪念碑遗址、隋唐通济渠遗址等历史遗迹。
泗县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
泗县历史悠久,古称虹县、泗州,原为泗州府所在地。全县面积1787平方公里,区位优越,交通方便快捷,距京沪高铁宿州东站52公里,3小时经济圈可迅速融入北京、上海、济南、郑州、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
扩展资料:
泗县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夏、商时期,属徐州。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宋国,宋灭后,属楚国管辖。秦始皇统六国后,属薛郡。后在潼城(今泗县潼城)增设僮县,与夏丘境属泗水郡。西汉置夏丘县,属沛郡。东汉时,属下邳国。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后与朱沛郡的高平县并置泗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夏丘县,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今五河县境)。武德六年(623),废夏丘入虹。之后,虹县移治夏丘,属仁州。贞观八年(634),废仁州,虹县属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属宿州。大和四年(830),废宿州,复属泗州。后复置宿州,治于虹,虹县再属宿州。五代时沿唐制。
宋元祐七年(1092),虹县属淮南路,绍兴九年(1139),改属淮东路泗州。绍兴十一年(1141),属南京路泗州。建炎后没于金,虹县仍属南京路泗州。
元置行省路(府)、军(州)、县4级建制,虹县初属河南江北行中(尚)书省(又称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继属江北淮东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属临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属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八月,属凤阳府泗州。
清初沿明制,后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4级制。顺治二年(1645),虹县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为直隶州,虹县仍属凤阳府。乾隆四十二年(777),泗州迁州治于凤阳府虹县,并虹县人泗州,虹县降称虹乡,至此泗县始为泗州州治。
1912年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设3道,泗县属淮泗道(驻凤阳县)。1932年10月废道,泗县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治泗城。后改行政督察专员制,泗县属第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治泗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抗日***政府撤销边区县,恢复泗县建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
1949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泗县人民政府—泗县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泗县人民政府—古泗州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