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上海王开照相馆?王开照相馆的王开简介

上海王开照相馆?王开照相馆的王开简介

  • 发布:2025-09-25 09:52:13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介绍一下王开照相馆

王开照相是中国照相业老字号,最早开设于北京。1920年,王开老板王炽开把照相馆从北京开到了上海。他花巨资在南京路(现今南京东路378号)开设了规模庞大、设备一流、项目齐全的影楼,成为上海滩上第一家照相馆。近百年来,王开历经商海变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主要是因其过硬的技术、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2005年,王开照相馆由原先的国营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更名为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公司业务内容包括婚纱摄影、艺术写真、儿童摄影、商业广告摄影、证件照、合家欢、外派团体照、彩扩冲印、照片和数码设想输出及照相器材销售。经历了2005年整整一年的业务结构调整、人员配备调整、市场策略调整之后,王开把2006年作为企业腾飞发展的起点时段。

王开照相馆创始人——王炽开(视频)

http://www.cctv.com/program/rw/20060601/102916.shtml

王炽开,又名王秩忠、王开,广东南海人。15岁进上海跃华照相馆当学徒。后入同生、美利丰照相馆任摄影。民国12年(1923年)在南京路独资开设王开照相(馆)。

王炽开在业务经营上独具一格,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顾客至上,质量第一”为宗旨。他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更新照相设备,坚持优质服务,并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广立路牌广告,在电影院放映幻灯广告,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为民国16年“远东运动会”和民国18年孙中山“奉安大典”而制作的新闻相片上都加印“王开”标志,供各报刊载,以提高企业声誉。民国35年他自备发电机,首家安装冷气,以舒适的环境吸引顾客;民国37年又率先开拍天然五彩照相,以优质的产品取悦顾客。他重用擅长人像和静物的摄影名师姚国荣主掌技术,首创用制版镜头研摄唱片纹路(频率)照片,并自制土设备摄制4.6厘米的微型标尺等高难度精细物件获得成功。

王开照相馆地图http://map.baidu.com/#sid=BARATOXBZAXBFPZ&bs=021&ct=40&word=%CD%F5%BF%AA%D5%D5%CF%E0%B9%DD&fr=10

当年的王开照相馆

http://www.gmw.cn/01ds/2004-12/01/content_142315.htm

王开照相馆用120拍全家福

新华社发(钮一新摄)

http://gz.jxcn.cn/NEWS/2006-2/***.htm

19世纪末中国有哪些著名照相馆

19世纪末起,中国各大中城市,都有一些著名照相馆。北京有丰泰、中国,广州有艳芳,天津有鼎章,上海有耀华、王开等等。这些照相馆或以质量取胜,或以服务驰名,或以其涉及到一些重要人物或事件而名扬中外。

(一)丰泰照相馆

北京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开办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其创办人是从日本学成归国的任景丰。丰泰照相馆规模较大,职工达十多人,曾先后聘用摄影师刘京伦、徐子和等人。在拍摄方面,丰泰做了许多尝试,以拍戏照,合影而闻名京城。

1929年6月9日,京报《图画周刊》刊登了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戏曲演员便装像。照片为清末田际云、朱素云、路三宝中年时的合影,原题为:

光绪二十年照于琉璃厂丰泰照相馆。

该照片摄自1894年,是现在可见到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最早的照片。

除了拍摄戏照,丰泰照相馆还尝试拍摄戏曲电影。为此,任景丰向德商祁罗浮洋行,购买了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胶片十四卷,开始了拍摄电影的筹备。1905年秋天,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院里,电影《定军山》开拍了。这是一部戏曲纪录片,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丰泰照相馆技师刘京伦担任摄影师。影片共拍摄了三天,包括“舞刀”、“交锋”、“请缨”等场面。

《定军山》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之后,丰泰照相馆又接连拍摄了7部影片,直到一场火灾使丰泰元气大伤,才停止拍摄活动。

(二)艳芳照相馆

广州艳芳照相馆,由清末经营银号的黄若云等集资开设。

艳芳照相馆主要拍摄人像和家庭合影,也拍摄大型团体合影。由于拍摄质量好,艳芳在广州、港澳和海外侨胞中享有盛誉。有的顾客儿童时代在艳芳照相,多年后又扶老携幼重回艳芳,拍摄“全家福”作为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艳芳还为几位名人拍过合影。早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进行革命活动的合影,不少是艳芳所拍。如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永丰舰上与宋庆龄女士等人的合影。艳芳照相馆还将一幅孙中山先生的大半身肖像,放大到36寸并精心修饰,悬挂于大厅供人瞻仰。

1927年,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也曾到艳芳照相馆拍照。鲁迅将这件事记入日记中:

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蒋经三来同往艳芳照相……

这张珍贵的照片,现陈列在广州鲁迅博物馆。

(三)鼎章照相馆

天津的鼎章照相馆,前身是广东人黄国华创办的“恒昌”照相馆。

后来,由天津盐商王奎章出资,摄影师王子铭接管了“恒昌”,并于1904年更名为“鼎昌”。由于扩大了规模,添置了新式布景,鼎昌照相馆在天津一跃居于首位,专为上层社会的名流拍摄肖像。

1912年,王子铭去世,鼎昌由该店学徒王润泉、李耀亭接管,改名“鼎章”。此后,鼎章照相馆再次扩大规模,营业蒸蒸日上。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鼎章照相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当时,其他大照相馆都是采用流水作业,拍照、洗片、晒印、放大各有专人负责,互不联系,因此照片质量不易保证。而鼎章照相馆多年的做法是:施行专人合作,把拍摄和后期加工看作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互相配合。这种方法,不仅保证照片质量精良,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从而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鼎章照相馆曾经为许多名人拍摄过照片。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期间,曾多次和老师、同学一起在鼎章照相馆拍照。1920年初,周恩来等学生领袖因组织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被当局拘留。7月出狱时,受到天津学界的隆重欢迎。鼎章照相馆闻讯后,立即派摄影师赶到现场,免费为出狱代表拍摄合影,以示支持。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最后一幅照片,也是鼎章照相馆拍摄的,时间是1924年12月4日下午,地点在天津曹家花园。

(四)耀华照相馆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上海在短短的50年内发展成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照相业也兴盛起来,居于南方各省之首。上海照相业中有四家最大的照相馆,号称“四大天王”。其中,最有名的是“耀华”照相馆。

耀华照相馆是摄影师施德之创办,在上海颇有名气。庚子年之后,耀华照相馆分为东、西两馆。东馆设在“抛球场”,由施德之主持拍照。因为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施德之不得不申明每天上午只拍三个小时。施德之通晓化学,对摄影用光很有讲究,他主张影调有深浅变化,以突出主体的立体形态。这一主张,突破了中国摄影师只用平光照明的传统。施德之擅长放大巨幅照片,使人物肖像更加传神。此外,他还拍摄了不少着色的仕女照片,很受顾客欢迎。

西馆设在“跑马场”,室内装饰极为华丽,由施德之的女儿任摄影师。当时照相馆女摄影师在国内还没有,耀华首开此先例,并宣扬:

以女子而为妇人照相,深合男女有别之礼。

施德之的女儿也精通摄影,“其技之精,不亚于乃父”。父女二人共同经营照相馆,在当时传为佳话。

(五)王开照相馆

王开照相馆,也是上海的一家著名照相馆。它的店主名叫王炽开,所以取名“王开”。

1927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运动会主办者用招标的方式,招商承包运动会的各项体育摄影。

王开照相馆用高价投标,获得了远东运动会的摄影权。“王开”选派技术高超的摄影师,组成四个小组赴运动会拍摄。这些摄影师,活跃于运动会的各个角落,他们运用新式的小型照相机,抓拍到许多比赛时的精彩镜头。“王开”把这些照片连夜冲洗出来,以低价出售给各家报馆,条件是必须在刊出的照片下面,印上“上海王开照相”的字样。

由于远东运动会的巨大影响力,各家报馆都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王开照相馆拍摄的体育照片,自然受到报馆的青睐。1927年8月27日至9月7日,上海《申报》刊登体育照片49幅,其中有37幅是王开照相馆拍摄的。“王开”因此名扬全国。

王开照相馆以质量高,价格低,服务态度好而闻名。当时,全国各地的摄影师,月薪一般是20~60元,而王开以100银元的高薪聘请名师,以提高拍摄水平。照相器材也一律使用名牌产品,劣质器材坚决不用。为了避免震动影响拍摄,王开照相馆还在楼梯和摄影室都铺上了橡皮垫。在灯光方面,王开也进行了改进,拍出的照片清晰、明朗而富神采。

王开照相馆对照片质量要求十分严格,王炽开经常亲自检查照片,如果发现有断眉毛、眼睛大小不一、眼镜反光、神形不好、色调不正等毛病,就要求摄影师重拍、重印、重修,直到顾客满意为止。

(六)中国照相馆

中国照相公司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由上海迁至北京,并更名为中国照相馆。

该馆著名摄影师姚经才,1938年~1956年在上海中国照相公司任摄影师。随迁到京后,历任中国照相馆副经理、经理,北方服务(集团)公司照相业技术顾问。

姚经才对摄影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曾为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留下了人民永远怀念的照片。他还先后编著了《人像摄影》、《怎样拍好灯光人像》等专业书籍,并不辞劳苦、满腔热情地向全国各地同行和摄影爱好者传授技术,在人像摄影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分身照与化装照的盛行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让照片更富有戏剧性,我国早期照相馆在不断更新影室布置的同时,推出了“分身照”和“化装照”。这两种摄影样式,曾经在国内风行一时。

“化装照”,是摄影师按照一定的意图或概念,让被摄对象穿上特定的服装,扮演成各种身份的“角色”,然后拍成照片。扮演的角色,种类繁多,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社会各阶层中的典型形象,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等。

关于“分身照”,鲁迅先生曾有过一段描述。

较为通行的是将自己照为两张,服饰态度各不同。然后合为一张。两个自己即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曰“二我图”。但设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着坐着的那个自己跪着的时候,名色便又两样了:“求己图”。

分身照的制作,除了鲁迅先生说的用两张底片合成的方法之外,有的照相馆还采用两次或多次遮挡曝光的方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摄影师具有娴熟的摄影技法和暗房制作水平。

化装照与分身照,对我国照相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今的影楼中,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

上海哪家翻拍老相片比较好的

上海有好多翻拍老照片的地方,你可以上网去查一下,看看哪家摄影馆口碑比较好?上海有几家老字号的摄影馆,应该还可以

王开照相馆的王开简介

“王开”赶上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风华绝代,赶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赶上了新世纪世界的日新月异,在上海乃至中国摄影行业数十载风云变幻间,大浪淘沙始见金。一帧帧寂静无声的“王开”老照片里,有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王人美、上官云珠、张织云、陈燕燕、陈云裳、黄柳霜等明星的时髦姿态与微笑,各色旗袍锁住优雅而不造作、高贵而不冷峻、温情而不甜腻的海上光影,拂去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历史尘埃。

新闻照出奇制胜,声名大振

“王开”初创时,只有一间摄影室和几名职工,主要业务是拍摄人像照、结婚照、合家欢,但生意比较清淡,前来光顾拍照的人很少。王炽开虽然初涉商海,却十分谙熟经营之道。为大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顾客,他不惜大量投资作广告宣传,与新闻媒体保持着密切联系。当时,沪宁铁路沿线几乎站站都有“王开”的广告牌,沪上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等也经常刊登有关“王开”的消息和广告。渐渐地,人们都知道了南京路上有这样一家照相馆。可“王开”真正出名,依靠的是新闻照,通过两桩“出奇制胜”的事。

一件事发生在1925年。这一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随即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王炽开通过关系,派出摄影师前往北京,再跟随为中山陵选址的人们到达南京,然后再回上海,拍摄了广大人民群众为一代伟人送行的历史性场面。王炽开将这些珍贵照片加上“王开摄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与中高层军政人员,影响很大,“王开”一时声名大振。

另一件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运动会举办方以招标方式招商承包拍摄运动会上各项赛事的精彩镜头。王炽开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敏锐地感觉到,这是让“王开”提高知名度的大好时机。他不惜代价地投标获得了这次运动会上所有比赛的摄影权。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王开”派出技术最好的摄影师,又临时招聘一些摄影人员作助手,组成四个摄影小组,活跃在竞赛场上。他们特意使用了当时比较高级的“罗勒发来克斯”快镜,抢拍了许多精彩的比赛场景,并赶在当天晚上冲洗出来,及时地收费提供给各家报社。

当时上海各报社大都没有专职摄影记者,而市民却十分关注远东运动会的信息,尤其是赛场上的实况镜头,因此各大报社竞相向“王开”购买每天的竞赛新闻照片。“王开”的照片价格开得不高,但有附带条件,就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都要注明“上海王开照相馆摄”字样。由于当时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是这一阶段上海大小各报每天必登的头条新闻,因而“王开”所拍的照片每天都在上海各报的显要位置亮相,连外省市的报纸也纷纷转载,这使得王开照相馆在全国亮出了招牌。

明星照时尚样本,引领风潮

“王开”最广为人知的得数民国年间的明星照。“王开”几乎珍藏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有上海滩当红明星的原版留影,有黄浦江游艇上晒着日光浴的泳装男女,有公馆庭院里花团锦簇的上流派对,生动真切的影像勾绘出上海滩“黄金时期”的时尚风情。

“王开”有这样一个规矩:凡是上镜漂亮的,“王开”会送一套照片,同时把样照放在橱窗里展览。而当时众多电影导演常通过这些照片来寻找合适演员,这样的机遇自然吸引了一大批明星和想成为明星的人。

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张织云、陈燕燕、陈云裳、黄柳霜等上海滩头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都是在“王开”这家照相馆出入的常客。周璇成名前就曾至“王开”拍过许多照片,一幅半身侧面照,虽然只有17岁,但已经出落得清秀靓丽,明星气质显现无疑。陈云裳成名后,每部新片首映前也会到“王开”拍造型照,供首映时举行抽奖用,中奖的观众可以到“王开”拍摄同样的明星照,这种做法当时非常轰动。

当时能进“王开”拍照的除了影视明星,还不乏政界、商界名人,他们的不少照片甚至更具历史价值。比如郑苹如,张爱玲小说《色戒》的女主人公原型,她在“王开”所拍的照片曾刊登于1937年7月的《良友》画报封面,当时因她身分特殊,只称“郑女士”三个字,而未写全名。

为了让照片上的明星光彩照人,“王开”还善于运用特殊程序,比如在底片上用铅笔或毛笔将眼睛修大一些,将翘了的衣领整平。这个时期的照片虽以黑白为主,同时也出现了有彩着色,“王开”的手工着色代表当时照相馆的最高工艺,它与彩色胶卷有着细微的差别,讲究光影的自然衔接、和谐过渡,具有油画效果,甚至可以在底片上添加晚霞、云彩、柳树等装饰。

经过几道高手加工的明星照,成为那个年代的时尚样本。“王开”的橱窗都是专门请人设计,每个月都要更换,老板要亲自看过样照,检查照片的整修和着色。这些被摆放在橱窗里、或刊登在杂志上的照片,时常遭遇“盗版危机”,因为“王开”的明星照底版是绝对不出门的。

2007年,一大批因历史原因被封存的“王开”老照片失而复得,当时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激动地亲自“认人”。当她打开照片袋,像看到宝藏似的,两眼熠熠生光。“这个我认识,是高占非(曾和胡蝶一起主演《空谷兰》)。那个是刘琼,那时候金焰刚把他带到电影圈里,年纪很小,在费穆的电影里演个小丑。这个不是演员,是著名摄影师罗从周,和很多导演合作过电影。”辨认照片的时候,秦怡非常认真,不仅从五官、神态辨认,甚至在眉眼和化妆的手法上也独具慧眼:“这张是侧面照,又有些朦胧,但看画眉毛的方式应该是张织云,还有她小巧的鼻子也是一个特征。周璇的这张照片真漂亮,你看这衣服的质感,织锦的花纹都凸显出来,说明拍照的技巧很高。”时年85岁的秦怡不仅把这些明星的名字、写法说得清清楚楚,就连典故和细节都信手拈来。“这位白虹,唱歌也很好,是明月歌舞团的,那时候的明星不像现在歌、舞、演分开,他们都能歌善舞,这位是于立群,艺名黎明健,和黎明晖、黎莉莉一起都是黎家班的,后来成为郭沫若的夫人。”秦怡还介绍了一些在认照片时容易误认的明星:“顾兰君、顾梅君姐妹长得比较像,她们合演的《姊妹花》轰动了上海滩;徐徕和胡蝶长得也有点像,需要仔细看;这个(后经证实为油画家关紫兰)看化妆有点像阮玲玉,但是阮玲玉的身形很单薄,没有这么丰满,所以这个不是阮玲玉。”

结婚照红颜永驻,攒下口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开”的拳头产品是结婚照。小捧花、白手套、珍珠项链、拖尾婚纱时下年轻人拍摄婚纱照时的常用道具,在“王开”七八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中依稀可见。照片上,新人少有浓妆艳抹,清秀端庄,浅浅一笑,布景纵是简单,人物表情却捕捉得纤微毕现,显得优雅而不造作,高贵而不冷峻,温情而不甜腻。

王炽开执拗地认为,一张结婚照关系到新婚夫妻的终身大事,马虎不得,如若拍得好,可为新人增添无限喜气。

中国人结婚历来崇尚红色,五四运动前,新人并不流行穿白色衣服的。王炽开却在结婚照中大胆地吸收了西式装扮,令同行瞠目。“王开”让新郎身着笔挺的黑色燕尾服、白硬领衬衫,胸前系有领结;新娘身着拖曳的白色婚纱,头戴白色长纱,手戴白色手套,手捧鲜花,明媚可喜。画面上出现6个人物也是当时“王开”婚纱照创下的特色:新郎新娘两侧分别站有伴郎伴娘,外加一男一女两个小傧相,拍出来既有派头,又有早生贵子的寓意。

王炽开的又一个惊人之举是夸下海口,公开宣称他所拍摄的结婚照会使新人红颜长驻、永不褪色。时间久了,照片哪能不褪色?然而,历史为王炽开的承诺做出了公允的评价。数十年后的今天,一对青年男女专程到“王开”拍摄结婚照,特地带来男方祖父母当年结婚时在这里拍下的照片。岁月倏忽而过,这张结婚照却仍旧保持光鲜,未曾泛黄或褪色。

人皆言,“王开”的结婚照考究至极。却不知,这不泛黄不褪色的秘密就在于王炽开多年的潜心研究,关键在于照片上的药水一定要漂洗干净,除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各种诱因。“王开”设有专人负责漂水这道工序,坚持用“四层水洗”过滤药水,直到彻底漂清,照片就能存放很长时间。虽然比一般漂洗费时,但却能使照片历久如新。

又比如,为使照片立体感强、轮廓分明,摄影室采用数十只灯泡并列的“条子光”或“四连灯”作光源,俗称大光,这样一来,光线柔和均匀,层次分明,无明显投影。为使照片形象逼真,店堂内从楼梯到摄影室全部铺上特制的橡皮地毯,工作人员走动时必须轻手轻脚,以免摄影时受到震动而影响质量。

此外,王炽开选用的底片、相纸、洗印药水等照相材料,都是货真价实的进口品牌。为抵制日货,他甚至不惜出高价从美国、德国购买高档原材料,一只专业人像镜头,最贵的达一万美元。而这样的高价原料一旦过期,“王开”一定将之全部报废,坚决不用。

无怪乎,当时“王开”的拍摄费用是上海滩最昂贵的,拍一份照片要3到6块大洋,这相当于一桌饭菜的价格。尽管如此,“王开”常常门庭若市,而王炽开却规定早上9点钟开门,晚上9点钟打烊,一天最多只拍60对新人,力求保证质量,绝不粗制滥造。

“红太阳”再次升起

解放后,“王开”经历公私合营,扩大经营规模,与“中国”、“人民”、“爱好者”一道跻身上海四大特级照相馆之列,虽然当时主打被称作“老三篇”的结婚照:“双全”(新郎新娘全身照)、“双半”(新郎新娘半身照)、“女单”(新娘单人照),看似古板,却为大家记录了,那个年代充满激情的纯朴和融洽的一颗颗跳动的心。

“文革”中,“王开”的婚纱摄影不如解放前红火。直到1979年3月5日,上海各大媒体同时发表了一条消息:“南京路上恢复王开照相馆红火的婚纱摄影”。从此,“王开”拍摄的结婚照再次成为一个时代婚礼场面的重要标志。

上世纪80年代初,彩色胶片刚刚引入中国,“王开”领风气之先,1984年巨资引进柯达彩色扩印机、快速冲印机、放大机,在国内率先推出彩色摄影业务。当时一张彩色照片需要三四元钱,而人们的工资才三四十元。但人们对色彩的追求如潮水般汹涌,“王开”的彩色照片一时间洛阳纸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开”首创用广告摄影用的大幅背景纸拍人像,这就是影楼普遍使用的“连地背景”。最能唤起一代人记忆的“红太阳”结婚照,莫过于“王开”在连地背景中央加了一盏聚光灯,用色光纸附在上面,制造出“旭日东升”的效果。这张照片不仅为“王开”夺得全国婚纱影展金奖,更为“王开”赢来一年200万的净利润。

整个1980年代,王开照相馆的生意极其红火,尤其是“拍结婚照去王开”几成惯例,甚至有人早上5点开始就排队等在门口,倘若下午再来根本就开不着票。一天拍摄260对的行业记录,堪称当时中国影楼业的奇迹。

“老字号”面临新契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港台影楼进驻上海,给以传统技术取胜的老字号“王开”将了一军,吹皱一池春水的更有摄影的数码化。1996年,“王开”的销售额一度下降超过50%,陷入为期几年的低谷期,空守着丰富的摄影经验与文化底蕴,眼看着自己的生意被别人抢走。

21世纪伊始,“王开”放下姿态,踏踏实实走起市场的路子,而不是盲从别人的路子。看到大平光的嫩肤效果和均匀柔和的光影画面受到顾客青睐,“王开”思量着包围式打灯尽管能够使画面柔和匀润,人物柔美年轻,符合顾客的消费心理,但同时失去了反差,人物也就没有立体感。于是“王开”对大平光进行了改良,将几支灯前后距离适当拉开,使光源不在同一平面上照射,这样强弱对比之下反差也就出现了,人物脸部也就产生了立体感和质感。种种适应时代和消费需要的技术方法与经营策略也应运而生。

短短几年,“王开”完成了三级跳:从底片扫描、数码后期制作到艺术照儿童照当场拍摄当场看样,再到全数码摄影,此举意味着“王开”完全融入摄影界数码化进程,正面临着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数十载物换星移,上海摄影行业中,老字号纷纷歇业或是改行,只剩“王开”一家凭着对品质的执着还在南京路坚守。时至今日,仍有老人留恋曾经在“王开”享受过的优质服务,甚至指定儿孙后辈一定选择这里拍照,为的就是一个“放心”。

“王开”的照片上,“王开照相”的字样早已不复存在,不过许多年轻人会刻意嘱咐,这四个烫金大字决不能少,他们就是冲着这块金字招牌而来。

上海有什么照相馆

上海照相馆还是很多的,比如天真蓝照相馆(静安寺店),地址在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363号,还有优行相照相馆地址在上海市黄浦区广东路493。谢谢!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