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敦煌飞天仙女图(敦煌壁画中"飞天"到底是何方神圣)

敦煌飞天仙女图(敦煌壁画中"飞天"到底是何方神圣)

  • 发布:2025-10-11 08:54:31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敦煌飞天壁画介绍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煌壁画中的飞天,怀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公元366--535年),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莫高窟北凉时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中,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孬,头束圆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由于莫高窟初建时,敦煌地区的画师画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于摹仿阶段,运笔豪放,大胆着色,显得粗犷朴拙。莫高窟现存北凉石窟只有三个。最具有北凉风格特点的飞天,是第275窟北壁本微故事画主体人物上方的几身飞天灾几身飞天,头有圆光,戴印度五珠宝冠,或头束圆髻,上体半裸,身体呈“U”字形,双脚上翘,或分手,或合手,有凌空飞行的姿势,但这种飞行的姿势显得十分笨拙,有下落之感。“U”字型的身躯也显得直硬,尚不圆润,微弯,还有印度石雕飞天姿态的遗迹。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不仅画在窟顶平棋、窟顶藻井、故事画、佛龛上面,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北魏的飞天形象,有的洞窟大体上还保留着西域式飞天的特点,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形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艉,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最具有北魏风格的飞天,是画在第254窟北壁的《尸屁王本生》故事画上方的两身飞天和第260窟北壁后部说法图上方的两身飞天。这四身飞天的突出特点是: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宝冠,脸型修长,因变色原因,成为白鼻梁,白眼圈,为小字脸。上体半裸,腿部修长,成大开口“U”字形。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飞,四周天花飞落。虽然飞天的肉体与飘带已变色,但衣裙飘带的晕染和线条十分清晰,飞天的飞势动态有力,姿势自如优美。创新时期从西魏到隋代(公元535--618年),大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其代表作品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宣传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飞天。这十二身飞天,头束双髻,上体裸露,腰系长裙,肩披彩带,身材修长,成大开口横弓字形,逆风飞翔,分别演奏腰鼓、拍板、长笛、横箫、芦笙、琵琶、阮弦、箜篌等乐器。四周天花旋转,云气飘流,衬托着飞天迎风而飞翔,身轻如燕,互相照应,自由欢乐,漫游太空。北周是鲜卑族在大西北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统治时期较短(公元557--581年),但在莫高窟营建了许多洞窟。鲜卑族统治者崇信佛教,且通好西域,因而莫高窟再度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新出的飞天具有龟兹、克孜尔等石窟飞天的风格,脸圆、体壮、腿短,头圆光,戴印度宝冠,上体裸露,丰乳圆脐,腰系长裙,肩绕巾带。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躯体采用凹凸晕染法,现因变色,出现了五白:白棱、白鼻梁、白眼眶、白下巴。飞行姿态成敞口“U”字型,身躯短壮,动态朴拙,几乎又回到了莫高窟北凉时期飞天的绘画风格特点。但形象却比北凉时期丰富得多,出现了不少伎乐飞天。最具有北周风格的飞天,是第290窟和第428窟中的飞天。这两个窟中的飞天。体态健壮,脸形丰圆,头有圆光,戴印度宝冠,五官具有五白特点,上体裸露,腰系长裙,肩绕巾带,躯体用浓厚有凹凸晕染,现因变色丰乳圆脐更为突出。第428窟中的伎乐天飞,造型丰富,或弹琵琶,或弹箜篌,或吹横笛,或击腰鼓,形象生动,姿态优美。尤其是南壁西侧的一身飞天,双手持竖笛,双脚倒踢紫金冠,长带从身下飘飞,四周天花飘落,其飞行姿态,像一只轻捷的燕子俯冲而下。隋代是莫高窟绘画飞天最多的一个时代,也是莫高窟飞天种类最多,姿态最丰富的一个时代。隋代的飞天除了画在北朝时期飞天的位置,主要画在窟顶藻井四周、窟内上层四周和西壁佛龛内外两侧,多以群体出现,隋代飞天的风格,可以总结为四个不一样。区域特点不一样。在隋代洞窟里,既有西域式飞天,也有中原式飞天,更锪是中西合璧式的今天。脸型身材不一样,脸型有丰圆型,也有清秀型;身材有健壮型,也有修长型。但大多数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肢柔细,绰约多姿。衣冠服饰不一样,有上身半裸的,也有着像章支的;有穿无袖短裙的,也有穿宽袖长裙的;有头戴宝冠的,也有头束发髻的,还有秃发僧人式的飞天。飞行姿态不一样,有上飞的,也有下飞的,有顺风横飞的,也有逆风横飞的,有单飞的,也有群飞的,但飞行的姿态已不呈“U”字型,身体比较自由舒展。从总体上说,隋代飞天是处在交流、融合、探索、创新的时期。总趋势是向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为唐代飞天完全中国化奠定了基础。最具有隋代风格的飞天,是第427窟和第404窟的飞天。第427窟是隋代的大型洞窟之一。亦是隋代画飞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宫栏墙之上飞天绕窟一周,共计108身。这108身飞天,皆头戴宝冠,上体半裸,项饰璎珞,手带环镯,腰系长裙,肩绕彩带,多有西域飞天的形旬、服饰的遗风。肤色虽已变黑,形象仍十分清晰,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捧花盘,有的扬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横笛、竖琴等乐器,朝着一个方向绕窟飞翔。其姿态多样,体态轻盈,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迎风舒卷。飞天四周,流云飘飞,落花飞旋,动感强烈,富有生气。第404窟是隋代中后期的一个中型洞窟,窟内四壁上沿画天宫栏墙,栏墙上飞天绕窟一周。如同第427窟的飞天一样,姿态各异,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托花盘,有的扬手散花,有的手持各种乐器,朝着一个方向逆风飞翔,体态轻盈,姿势优美。但在首饰服饰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头无圆光,不戴宝冠,有的束桃型仙人髻,有的束双环仙人髻,有的束仙童髻,脸为蛋形,眉清目稻,身材修长,衣裙轻软,巾带宽长。衣饰、面容、身态如同唐代初期的飞天,已经安全中国化鼎盛时期从初到晚唐(公元618--970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从十六国起,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个朝代,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飞天中外、东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国化历程。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在题材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一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真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描写的诗情画意。敦煌研究院的坟家们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艺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把这四个阶段又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盛唐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统治敦煌地区埋藏(公元618--781年);中、晚唐为后期,即吐蕃族占敦煌地区,和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管辖敦煌地区时期(公元781--907年)。艺术风格最能体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中特点的飞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的双飞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第321窟西壁佛龛两侧各画两身双飞天。这两身悄天,飞翔姿态十分优美,尽管飞天的面容、肉体虽已变成降黑色,但眉目*廓、肉体姿态、衣裙彩带的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空中飞游的燕子,表现出了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第320窟的四飞天画在南壁《西方净土变》中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上方。每侧两身,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华盖,互相追逐: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顾,举臂紧追。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既奋发进取,又又表现出自由轻松的精神境力量和飞行之美。飞天的四周,彩云飘浮,香花纷落,既表现飞天向佛陀作供养,又表现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飞天的肉体虽已变黑,面容不清,但整体形象清晰,身材修长,姿态轻盈,人体比例准确,线描流畅有力,色彩艳丽丰富,是唐代飞天代表作之一。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前期时那种右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了。有艺术造型上,衣饰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磐经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这几身飞天围绕《涅磐经变》图上层的菩提树宝盖飞翔,有的捧着花盘,有的捧着璎珞,有的手擎香炉,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扬手散花,向佛陀供供养。但神情平静,并无欢乐之感,在庄严穆的表情中透露出忧伤悲哀的神情,体现出了一种“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同时,也反映出唐代后期国力衰败、国人忧思和当时吐蕃族统治敦煌地区时官司民向神佛乞愿回归大唐的情绪。这几身悄天中,位于宝盖北侧一身,姿态神情表现最为传神。其飞行姿态,昂首挺胸,手捧璎珞,双腿后扬,围绕宝盖,由上而下,轻轻飘落,背上长带飞舞,胸下彩去飘旋。衣饰淡雅,肉体仅用线描,眉目清秀,神情庄严,略带忧思。飞行姿态已无唐代前期那样激奋轻盈,显得有些沉重。321窟初唐凭栏天女与飞天莫高窟321窟初唐双飞天榆林窟15窟中唐伎乐飞天衰落时期从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公元907--1368年),大约460余年,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绪,图形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无隋代时创新多变,唐代时的进取奋发精神。飞天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点虽有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推动了原有的艺术生命。现将这四个朝代的飞天风格简述如下:五代和北宋是河西归义军曹氏政权管辖敦煌地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飞天继承唐代余风,但无创新之作,且飞动有亏,不复生气,完全推动了唐代飞天生气欢快的基调。但曹氏政权崇信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了大量洞窟,并且建有画院,聘用了一些当时著名的画匠继承仿仿唐代风格特点,在榆林窟和莫高窟也留下了一些上乘的飞天之作。其代表作品是榆林窟第16窟和莫高窟第327窟中的飞天。榆林窟16窟是五代早期的一个洞窟,窟内所画的飞天,虽然没有唐代飞天的生动活泼,俏丽轻参加者,有此匠气,但装饰性十分好。例如此窟中一身弹古筝和一身弹箜篌的飞天,画得很完美,两身飞天皆头束发髻,弯眉大眼,直鼻小唇,脸形丰圆,耳垂环孬,半裸上体,胸饰璎珞,臂饰镯钏,腰系长裙,赤脚外露,双手娴熟悉地弹拨琴弦,姿态优雅。其最大的特点是飞舞的巾带经身体长三倍,飞舞的巾带中间有飘旋的在花朵,飞舞的巾带下面有彩云流转,飞天好似逆风翱翔在彩去上,整个画面对称均等,装饰性很强。第327窟是莫高窟宋代晚期的一个洞窟,窟顶四披下沿画飞天一周,有的捧花,有的奏乐,为佛陀作供养。其东坡北侧的两身飞天,形象姿态较为完美。两身飞天皆束发髻,戴珠冠,*上身,项饰璎珞,臂饰宝钏,面容丰满,眉目清秀。一身手捧花盘,一身手凤首箜篌,在天宫栏墙上盛开字形,逆风飞翔,衣裙飘曳,长带飞舞,飞天身上,鲜花纷落,飞天身下,彩云飞旋,虽无唐代飞天的气势,但其飞行动态也很生动,可以说是宋代飞天的代表作品。西夏是党项言辞在大西北建立的一个少数世族政权。莫高窟西夏时期的飞天,一部分洞袭宋代的风格,一部分具有西夏独特的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把西夏党项族人物风貌和民俗特点融入了飞天的形象。脸形长圆,两腮外鼓,深目尖鼻,身体健壮,身穿皮衣,多饰珠珠,世俗性很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第97窟中的童子飞天。此窟西壁佛龛内侧,各画一身童子散花飞天,形象、姿态、衣服相同:头顶秃发,两侧梳小辫,圆脸细眉,眼角上翘,厚唇鼓腮,赤膊光腿,肌肉丰满,体格健壮。臂饰珠镯宝钏,腰系兽皮肚围,脚空短筒皮靴。一手持莲花,一手持花盘,一腿弯曲,一腿上扬,由上而下飞行。背上彩带飞舞,飞动气势不强。这两身飞天已无早期无天----佛国乐神和歌神的神态,也无唐代飞天婀娜多姿的风韵。如果抹去臂上的巾带,有下的彩云,完全是一位党项族打扮的男童。从人物形象、发式、衣饰上看,都表现出了西夏党族的特点和生活风格。元代时蒙古族统治敦煌地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营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汉密。藏传密宗艺术中无飞天,汉传密宗艺术中现存的飞天也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画在第3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角的四身飞天,北壁《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身飞天造型较为完美。这两身飞天相向对称,形象、姿态、衣饰基本相似,头梳锥髻、戴珠冠,脸形丰圆,长眉秀眼,上体半裸,项饰璎珞,臂饰宝钏,一手托莲化,一手执莲枝负在戾上,乘黄色卷云从空而降,衣裙巾带很短,身体沉重,飞动感不强。已无佛教飞天的姿态风貌,而像是两位乘云飞行的道教仙童。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所说:“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文中(商标、广告),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茅源酒怎么分仙女图和仕女图

图案不一样。茅台酒的“飞天仙女”图形选自于中国古代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仙女飞天,是佛教中的人物造型。飞天仕女图则是商标所_用的图案,在1951年国营茅台酒厂成立后,一直使用“五星”商标。

茅台仙女飞天图有什么特殊意义

寓意为茅台酒是外交友谊的使者。

飞天图案是敦煌壁画的标志性形象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瑰宝,在西方社会接受程度很高,飞天仙女有外交使者的寓意,也和茅台外销的愿景不谋而合。

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1958年茅台决定租用贵州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的“飞天献酒”商标,将茅台酒外销商标更改为“飞天牌”。茅台酒的飞天图案既代表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又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飞天商标一经推出,便迅速帮助茅台酒在国际上打开了市场。

飞天仙女

茅台酒的“飞天仙女”图形选自于中国古代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仙女飞天,是佛教中的人物造型。商标中的两个仙女,取自印度神话的“天歌神”乾闼婆和“天乐神”紧那罗,其职能分别为“散花传香”、“奏乐起舞”。

仙女飞绕在天空,有的脚踏祥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万霄;有的手托花掇,横空飘游。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形,都会不禁地想到敦煌莫高窟中,古人用信念给我们带来的莫大的艺术震撼。

敦煌壁画中"飞天"到底是何方神圣

敦煌壁画中"飞天"到底是何方神圣?▲敦煌飞天「”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洛阳伽蓝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如敦煌飞天的鼎盛时期,即整个唐代,敦煌飞天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飞天是如何产生的?从北凉、北魏、西魏至宋、西夏、元历经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绘画、雕塑都经历了哪些演变?今天,我就继续上周的话题,来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大漠深处的「”飞天”传说——隋时期:飞天最具艺术创造,基本为中原式女性造型隋朝立国短短三十余年,隋文帝杨坚与隋炀帝杨广均崇圣佛教,在这时期佛教如日中天。莫高窟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建了百余个洞窟,是莫高窟这座历史遗迹中最闪光的一部分。此时敦煌飞天数目骤增,满窟皆画飞天,敦煌飞天艺术出现高峰,与朝廷大力倡导画飞天也有重大关联。据史籍载隋炀帝特别喜爱飞天,他在宫中曾让匠人为其创造「”活动飞天”,在大门上挂帷幕锦幔,装饰木雕飞天,经过机械传导,飞天可上下升腾俯仰,卷动锦幔上升。隋代敦煌飞天的绘制达到鼎盛。飞天不仅绘制精美,色彩斑斓,而且无拘无束,任意飞翔,表现出一种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已完全摆脱了西域画风的影响,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飞天创作生动,布局多为群体,首尾衔接,各有姿态。飞天基本上为中原式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长;或丰肌丽质,婀娜多姿,眉宇含情。飞天的动态多变,俯抑斜正,腾飞俯冲,不拘一格。有的洞窟四壁,环窟绘带状飞天一周,有天宫栏墙纹为界线,以飞天代替过去的天宫伎乐,如莫高窟244、390窟,这是隋代飞天变化的特征。还有一种特殊形态,莫高窟276窟有反弹箜篌(音:空侯,古代传统弹弦乐,形似竖琴)飞天一身,在莫高窟反弹琵琶图形甚多,反弹箜篌仅见此例,反弹乐器有悖于人体自然规律,实属想象中的艺术造型。隋代的飞天表现形态丰富,绘画技法日臻成熟,造型不以线为主,而是线、色并用。大量用颜色铺排,色彩浓重,效果极其强烈。加之飞天多用几种色彩排列出火焰纹样衬托,显得光辉烂漫,极富想象力。飞天群体构图,使人感到隋代的洞窟琳琅满目,确是飞天的世界。▲飞天群(隋莫高窟305窟窟顶东坡)藻井外以莲花火焰摩尼宝珠为中心,一群飞天在天花流云中穿行,姿态潇洒不拘于形式。造型显出世俗化,有的梳双髻像少女,有的穿右袒袈裟似比丘,服饰有长裙、袈裟、裙围、长脚裤,多种多样。▲天宫伎乐飞天(隋莫高窟390窟南壁)在说法图和天宫栏墙之土,画有飞天绕窟一周,或持花,或演奏横笛、拍鼓,体态婀娜秀丽,造型准确,有韵律感。此窟是隋代壁画绘制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窟。▲献花伎乐飞天(隋莫高窟420窟西壁龛内)飞天在火焰纹背光上方的三角形空间飞行,袒裸上身。有的捧花盘供养,有的弹奏箜篌、琵琶、吹横笛和笙,有声有色。画法是用粗重的黑线勾出面部,头发和宝冠并不用粗线勾勒,形成奇特画面效果。▲反弹箜篌飞天(隋莫高窟276窟窟顶北坡)飞天头束双髻,背身弹箜篌,动作写实,飘带飞扬,形象潇洒。敦煌壁画中背身弹奏箜篌的图象仅此一例。▲隋代飞天(隋莫高窟401窟北壁龛顶)佛宝盖一侧的飞天,头戴宝冠,隆胸细腰,有女性身材特征,手捧莲花或花盘散花,凌空在祥云中盘旋,自由翱翔,色彩艳丽热烈。在龛顶描绘众多的飞天是隋代洞窟的特点。敦煌之最:莫高窟建窟最频繁的朝代,隋代是莫高窟建窟最频繁的朝代。根据不完全统计,隋朝一代,前后仅三十八年,却在莫高窟建窟一百余个,其中新建石窟一百零一,重修北朝石窟五个。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一百八十余年,现存洞窟仅三十六个,只有隋朝一代的三分之一。鼎盛期:唐、五代(618—959年)雄居世界的大唐帝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其间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吐蕃占领敦煌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唐前期国家蒸蒸日上,石窟壁画绚烂华彩,风格清新爽朗。唐后期,叶蕃占领敦煌,由于叶蕃人也笃信佛教,加之唐代文化根深蒂固,因此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变化不大。唐至五代敦煌艺术进入了成熟、定型、并趋于程序化的时期。唐时期:飞天转换为宫娥***,多现世俗风情近三百年历史的唐朝,是极其辉煌的一段历史,国力的强盛,为佛教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或自身信仰而对佛教的倡导、扶植,更直接地促进了佛教的繁盛。敦煌石窟也呈现出空前辉煌的局面,现存唐代洞窟236个,占全部洞窟的一半。此时壁画中的飞天是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中国化历程的飞天,其基本形象是菩萨装,女性体型,特别是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其画法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人转变为楚楚动人的宫娥***,粉壁丹青完全进入了人物画的范畴,工笔勾勒,重彩平涂,形象鲜明。唐代出现的经变说法图画幅巨大,内容丰富,画面所折射出的是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喻示着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势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满足了统治者的权力欲望。从某种义意上讲,经变画也是皇权的视觉标志。由于经变画的渲染冲淡了宗教气氛,把佛教概念中的抽象和神秘转为人间的现实,骤然增强了世俗性。飞天造型上贴近现实生活,甚至把飞天也绘成最具时尚的女性写照,完全成为中国写实的仕女画,有着鲜明的中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不仅如此,飞天的脸型也转为中原的面孔,西域形象已荡然无存,依然保存的飞天的基本特征是半裸、露臂、赤足、带有钏镯装饰等。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莫高窟329、331、320窟等。▲双飞天(初唐莫高窟321窟西壁龛顶)飞天身体轻盈,姿态优美舒展,长裙裹足,巾带随色但安祥欣喜的眉目,装饰华丽可见,华丽而别致。这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双飞天。▲散花飞天(初唐莫高窟322窟西壁龛顶)飞天头上梳髻,修眉细眼,肢体柔软,一手托莲花,一手散花,手势生动,像女性;而椭圆形面庞上又画着两撇小胡须,当为男扮女妆。▲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飞天(盛唐莫高窟21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在宏伟的楼阁上方,辽阔的天空上飘荡着各种扎着飘带的乐器,不鼓自鸣,飞天随着乐曲的旋律穿梭于楼阁之中,轻盈如燕,祥云燎绕,描绘出佛经中所说的仙境。将静止的建筑赋予动感,是画作的成功之处。▲散花飞天(盛唐莫高窟320窟南壁)四身飞天相对盘旋于阿弥陀佛宝盖上方,前后顾盼,扬手散花嬉戏,充满生气和欢乐的情趣。姿势富有力度,飞动感强。「”黑飞天”系颜色变化而造成的。此图为敦煌最引人注目的飞天代表作,在现代装饰、工艺品上被广泛引用。▲献花飞天(盛唐莫高窟39窟西壁龛内)飞天丰肌秀骨,珠光宝气,一手持莲花花盘,一手拈牡丹花蕾,飞身而降。线描流畅有力,用色绚丽多彩,层层迭染,加金线提神,惊艳绝伦,表明盛唐飞天已进入工笔仕女画范畴。▲散花飞天(中唐榆林窟25窟北壁)飞天在云端双手捧花飞翔,肌肤丰满而白皙,是典型的中唐少女形象。巾带舒卷自如,线条圆润,红裤绿带和绿叶红花相衬,色彩鲜明而简约。▲伎乐飞天(晚唐莫高窟161窟窟顶南坡)飞天各持乐器,有腰鼓、鼗鼓、琵琶和海螺。为使构图丰富,不单调呆板,将一身飞天头向下倒飞,从而也表现天际辽阔,飞翔的自由与欢畅。敦煌之最:莫高窟建窟最多的朝代,据唐代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从前秦建元二年至唐代武周圣历元年时已建窟一千余龛。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唐代洞窟232个,几乎占现存洞窟的一半。唐代是莫高窟历史上建窟最多的朝代,也是现存洞窟最多的朝代。五代时期:飞天数量减少,造型单一缺乏新意,逐渐转向衰败中原的五代时期,朝廷衰微,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少数民族占领。唯独敦煌一地保持着汉族地方政权,维持着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此时敦煌洞窟中的壁画强调各种经变,使原来大幅经变画缩小,比较繁琐,甚至一窟之内出现十多铺经变画,失去整体感和雄浑之势,飞天画也进入了衰落阶段。首先,由于密教经变画的兴起(密宗推崇弥勒和观音信仰),飞天的数量大大减少,有的洞窟甚至不绘。绘有飞天的洞窟中,飞天在壁画中所占的比重也显著减弱。五代尚存飞天的典型洞窟有莫高窟468、61以及100、98窟。其次,由于此时壁画世俗性加强,出行图、经变画中大量出现市井生活,影响到飞天的创造,使飞天的形象宛如当时妇女的写照。飞天造型全为女性,头梳单髻,颜面秀美,朱唇微点,情态婉委,帔巾飘逸,一派净土仙女模样。虽然其形象尚保留着唐代画风,表现出娴熟的工笔仕女画的风范,但已远不如唐代时富丽。五代时的画风是晚唐的继续,在焦墨中略施微染的壁画技法,在莫高窟被广泛采用。这种画法色彩艳丽,勾线刚劲。飞天的绘制也采用这种技法,使人物形象的处理都很精到。但技法上的强健表现力,却掩盖不住艺术上的苍白。晚唐至五代飞天画已趋于程序化,有创新意境的佳作锐减。▲散花飞天(五代莫高窟468窟西壁)飞天为菩萨装束,一手托莲花,一手拈花蕾,仰卧在彩云中飞舞。此时敦煌的飞天进入程序化,风格单一。此图虽工整,但云朵、飘带、服饰及至面部表情都有图案化倾向,缺乏生命气息。▲散花飞天(五代莫高窟61窟背屏)两身横向飞行的飞天,上方一身服饰华丽,下方一身为梳双髻少女,面相丰满,双手散花,衣着简朴,矫健而有生活气息。以红色晕染脸颊和身体肌肤,线条清晰流畅,继承了唐代画风。衰落期:宋、西夏、元(960—1368年)宋代、西夏和元代,属于敦煌壁画的晚期,这一时期的飞天绘制进入了衰落期,壁画上美丽动人的天宫乐舞也随之谢幕。宋时期:飞天绘制走向程式化,造型缺乏活力宋代壁画中,飞天绘制的整体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不仅飞天画的数量减少,而且造型缺乏活力,精神凋涣,有些甚至是风骨孱弱,飞动无力,寡情乏韵。究其原因,一是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难以唤起人们欢乐的情绪,营建石窟的财力也受影响。二是佛教密宗兴起,密宗推崇弥勒和观音信仰,在造像中少有飞天出现。还有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掌管敦煌地区的曹氏追随北宋宫廷的体制在瓜州建立画院,使飞天的绘制走向程式化,缺乏新意。敦煌画院设立初期,在线描造型上颇有魄力,豪放、丰润、富于变化,特别在人物面部塑造上,笔力劲挺,神采奕奕,具有内在的力量。但到曹元忠以后,线描变得柔弱无力,艺术修养不足,而整体效果却表示了画院的统一,程式化严重。院体壁画中的飞天一般面相丰圆,神情持重,身材窈窕如少女,菩萨装束,斜披帔巾,飘带饰有条纹。造型多以线取胜,勾线劲健流畅,基本为白描人物,仅在饰物、裙、巾带上敷彩,色彩以石绿、赭红为主要用色,冷暖相济,简洁雅致。典型的有莫高窟76窟、榆林窟26窟中的飞天。莫高窟76窟飞天绘于环窟四周。但这时的飞天流动缥眇的动感性不足,在用线上颇见功力,是院体画中的代表作。▲捧珠飞天(宋莫高窟76窟北壁)飞天面相丰圆,长眉修目,戴宝冠,梳高髻,斜披大巾,下着长裙,两手捧金光闪闪的摩尼宝珠。造型优美,画工精细,不失为宋代佳作。▲佛宝盖飞天(宋榆林窟26窟北壁)净土变中的佛宝盖两侧,飞天驾云绕行而下。其面相短圆似女童子,额上有吉祥痣,头后梳双髻,双手捧花供养。墨线勾轮廓,以石绿、赭红和白色为主色调,风格鲜明。璎珞华盖之华丽有五代之遗风。▲捧珠双飞天(宋莫高窟76窟南壁)两身飞天相对共捧摩尼宝珠。飞天服饰华丽,多珠宝饰物,其造型、勾线均体现出时代风格,设色为冷色调,以青、绿,灰色为主。西夏时期:飞天造型多具少数民族风格党项为北方游牧民族,12世纪初,党项与甘州回鹘发生了争夺河西走廊的长期战争。党项军队攻陷甘州,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占领河西后党项族立大夏国,在短短的二百年间建立起了独特的西夏文化。西夏文化受到中原汉族及辽、金、回鹘、吐蕃等农、牧文化的影响,有独特的文字。回鹘、西夏时期敦煌地区新开石窟不多,多为改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均留下很精彩的遗迹,反映出回鹘、党项族艺术强调装饰性的特点。例如西夏洞窟,常见的壁画风格为团花锦地,画千佛,人物体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征;受回鹘影响的洞窟,画曼荼罗。从此时绘制的飞天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伎乐飞天(西夏榆林窟10窟窟顶西坡)飞天梳高髻,戴宝冠,有头光,面相丰满,丹凤眼,斜披天衣,下着裙。一弹琵琶,一弹筝,生动和谐。人物体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征。线描精细,设色浅淡,是西夏的杰作。▲伎乐飞天(西夏榆林窟10窟窟顶西坡)两身伎乐飞天高髻花冠,天衣长裙。一侧身回首吹凤笛,一高举拍板和之,形象生动。乐器画的逼真,与人体的比例也很协调。▲献花伎乐飞天(西夏莫高窟327窟窟顶南坡)在装饰华丽的垂幔下,两身飞天一捧花供养,一弹箜篌,箜篌的每个部件都交待得很清楚。画面装饰华丽,只是彩云画得过于程序化。元时期:密宗盛行,飞天渐渐消失于天际元代时蒙古族统治敦煌地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营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汉密。藏传密宗艺术中无飞天,汉传密宗艺术中现存的飞天也不多。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3窟中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上方两角的四身飞天,其中北壁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身飞天造型较为完美。一为黑发,梳双髻,头上有簪花,高鼻大眼,身体较胖,系长裙,另一身为金发少女,头梳双髻,亦为高鼻大眼,手持白莲乘云从空而降。两身飞天不对称,均具中亚西亚民族脸形,造型颇写实,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已无佛教飞天的姿态风貌,而像是两位乘云飞行的道教仙童。在技法上表现出浓郁的中原画风,构图丰满,笔法细腻,抑扬顿挫,堪称中国元代壁画中的杰作。自元朝,敦煌飞天渐渐消失于天际。▲簪花飞天(元莫高窟3窟南壁)飞天飘在黄色翔云上,脑后垂双环发髻,头上簪花,高鼻,浓眉大眼,面丰体壮,捧莲花供养千手千眼观音,十分虔诚。此线描功力在敦煌壁画中堪称一流,千手千眼观音为密宗题材。▲金发飞天(元莫高窟3窟北壁)飞天为金发,头梳双髻,长眉高鼻,一手捧莲花,一手持长莲枝,从天而降,来供奉千手千眼观音。周围黄色云朵飘浮,与巾带的紫色形成对比。飞天造型有西域人特征。飞天是天宫的精灵,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间最善良、最美丽的形象,使人觉得亲切并产生护佑感。飞天的美学基调是健康的,表达的是飞舞、开朗、乐观的情趣,这也正是飞天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说:「”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文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敦煌飞天仕女图排列顺序

敦煌飞天在同类题材中跨越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最集中、数量最多,风格最典型,艺术价值最高,影响也最大。

从敦煌建窟伊始,飞天就出现于壁画中。从十六国北凉至元代,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从未间断。由于敦煌地处边陲十分偏僻,远离战火,加上气候干燥,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绝大多数的飞天壁画完好如初。敦煌为飞天荟萃之地,据统计仅莫高窟画492个洞窟,就有270个绘有飞天图像,共计4500身之多。最大的飞天在130窟大佛殿内,每身约2米之高。最小的飞天只有5—6厘米高。绘制飞天数目最多的石窟是209窟,共有飞天156身,加上敦煌地区的榆林窟、东西干佛洞等,飞天的数目近6000身之多。敦煌之所以为世界瞩目,在于它曾汇集了大量的古代艺术家,用了近千年的时间,完成了宏伟壮观的传世杰作。至今仍为人们惊叹不已!其中飞天作品,亦居全国之冠。因绘制时代不同,风格迥异,每个洞窟的飞天,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下面具体谈一下敦煌飞天几个发展时期的艺术特征:

一、北凉至西魏时期

4世纪初,飞天经西域东被,首先出现在敦煌壁画上。北凉时期,飞天吸取了西域画风,也继承了河西一带晋魏葬画法。以粗犷的线条,浓重的色块,晕染结合,形成了当时的画风。在构图和造型上虽简单稚拙,但亦生动可爱。比过去单线干涂的墓葬壁画,已进了一步,但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这个时期的飞天造型为男性,身体粗短,矫健,束发髻,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坦臂赤足,腰系围裙,肩披大巾,似西方僧侣模样。动态僵硬、笨拙,用身体扭曲表示飞动,身体呈V状居多。当时飞天在壁画中比重很大,其位置直接画在壁面画中,也见于窟顶、龛楣,及平棋格中。

北魏时期飞天艺术有发展,造型趋向汉化。脸型略长,五官匀称,身材也渐修长,动势也稍轻缓,开始运用巾带表示飞翔。着色渐丰富,线条渐流利,装饰趣味浓厚。西魏时期,乐伎飞天增多。人物造型趋向女性化,体态婀娜,轻柔飘逸。所持乐器品种增多。由于岁月久远,北凉至西魏时期的壁画颜色发生退变,原来粉红色***和碳酸铅氧化,因而使晕染层次和线条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眉目间原来的粉红肉色退色后,只留下白色和青灰色。面部变为两个大黑圈,形成一种“小字脸”(即白眉、白鼻、白眼、白牙、白下巴)“五白”效果。变化后的壁画,别有一种稚拙、夸张、粗犷,质朴的艺术趣味和魅力。

二、北周至隋时期

这个时期较短,北周时,敦煌为鲜卑族宇文氏统治,共24年(公元557—587年)。;隋代柞短,但对敦煌来说却是一个极重要的阶段。北周建了15年石窟,隋代建了70个石窟。这是敦煌壁画从早期进入中期的一个过渡、变革时期,在风格和画法上有很大变化,如采用了线条粗细对比的画法,衣服、身体用线较粗,给人以厚重、结实的感觉,而五官和手足则用细线勾描,给人以清秀、灵活的感觉,粗细相间,很富有层次感。在精神氛围上亦逐渐转化,从沉闷压抑的情调过渡到和平、安祥、朴素、自然的格调。

飞天的形态,一部分还保持“小字脸”的风格,为上身裸露,服系长裙,头戴宝冠,体态健美的男性飞天。另外一部分,进入隋代,主要为女性的造型。特点为眉清目秀,身体修长,曲线娟淑,动态舒展轻柔,服饰、发髻明显为宫娥仕女,飘带流畅,多呈牙形旗状。飞天数量也日增,除环窟四周绘制外,在窟顶藻井四周,及佛龛、背光左右也是飞天云集。在背景云纹、火焰文、花卉图案印衬下,显得色彩斑烂。画面讲究色块的搭配,用色多为土红、白色、蓝色相间,形成了这一时期格外华丽生动的风格。隋代常见的佛传故事画“夜半逾城”,“乘象入胎”中的马和象之四蹄却是飞天托举,在天空飞行,极富浪漫色彩。

三、唐至五代时期

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佛教文化成为当时社会主体的意识形态。在朝廷、官署、民间三结合的推动下,全国寺院林立,建窟造像以显示功德,已成社会风尚。敦煌莫高窟的遗存,正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兴盛。唐代壁画中的飞天,十分盛行,因为这题材,正好表现了当时繁荣昌盛,歌舞升乎的景象。同时飞天创作也提倡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施展才华。所以从初唐之后,飞天就进入高潮。洞窟中原来的天宫伎乐,尚窟上方四周的这宫门栏墙从此消失,位置为飞天取而代之。同时在藻井四周、龛楣背光处,说法图上端,都必画飞天,并成为固定程式。

此时飞天已全部女性化,成为翩翩起舞的仙女形象,因此而成为宫廷贵族仕女写照,脸型丰满,姿态妩媚,明目皓齿。衣饰、发髻雍容华贵,人体比例适当。上身均裸露,下为长裙,飘带旋迥,衣纹流畅。这个时期的飞天乐伎聚增,所持乐器的品种亦多样,而且极具演奏情态。托花盘、香炉,散花飞天甚多。其中321窟西壁的佛龛南侧双飞天最为生动、优美,堪称绝世佳作。

从晚唐进入五代,飞天创作意识日渐淡薄,多为因袭前朝之作。绘制水平下降,但仍然不乏富丽堂皇的场面。从动态和装饰上看,已趋于平庸和衰落。人物造型已不是那么丰满婀娜,转为清瘦素雅,已无盛唐那种昂扬、激荡之势,略有呆板、沉重之感,程式化倾向已开始显露。

四、宋(归义军晚期)、西夏、元时期

这个时期为敦煌壁画的晚期。一般认为此时敦煌壁画已进入衰落和程式化的尾声阶段。由于当时战乱原因,也因佛教教派兴衰的影响,建窟和绘制壁画,已濒临惨淡经营境地。因此飞天艺术亦不景气。曹氏归义军时期(中原北宋王朝)建窟不多,多为修改重绘,飞天也逐渐减少。继唐、五代之画风。墨线勾画,平涂,但用色缺乏亮丽,较为淡雅。线条虽纯熟,但缺乏力度。造型干篇一律,面孔长圆,吊眉细眼,削肩柳腰,均为仕女画风格,但神情呆板,缺乏神韵。

西夏时期,河西地区为党项族统治。此时违窟很少,多是将前期洞窟改建重绘。风格在继承前期壁画艺术的基础上揉和了本民族的成分,如部分飞天略有西夏党项民族的特征,鼻高直,腮大面圆,衣饰裙带也有变化。这个时期作品格调不高,世俗性强,精品不多。

元代为敦煌壁画之末期。这个时期建窟很少,同时佛教密宗教派兴起。蒙古族信奉藏密,所以壁画中很少绘制飞天。但莫高窟3号窟,南壁干手干眼观音像上方,仍绘有一组飞天,造型为头梳长髻,脸型丰圆,长眉秀眼,手执莲花。和唐代飞天相比,已相差甚多。敦煌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风格独特的佛教造型艺术,其中包含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飞天之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佛教造型艺术渐次中国化、民族化进程。飞天在敦煌的出现,宛若锦上添花,为这一文化宝库中干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