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人物生平归顺刘秀
新朝末年,寇恂任上谷郡功曹,深受太守耿况的器重。23年(更始元年),刘玄建立更始政权,派遣使者招降河北各郡国,允许“先降者复爵位”。
使者到上谷,寇恂随从耿况前往迎接,并缴上太守印信。使者接受印绶后,却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便率兵入见使者,请求归还印信。使者道:“你想胁迫我吗?”寇恂道:“不是我威胁你,是你考虑问题不周啊。现在国家尚没建立信誉,您这么做怎能取信于天下?”使者没有回应。寇恂大怒,以使者的名义传召耿况。耿况来后,寇恂将印绶交给耿况。使者无奈,只得恢复耿况职务。24年(更始二年),王郎派使者到上谷,让耿况发兵援助。寇恂认为刘秀“尊贤下士,士多归之”,与同僚闵贡劝说耿况拒绝王郎,归顺刘秀。耿况畏惧王郎势大难拒,寇恂便建议联合渔阳太守彭宠共抗王郎。耿况接受寇恂的建议,派他前去渔阳。在约好彭宠后,寇恂返回上谷,途中行经昌平,袭杀王郎使者,夺其部众,然后与耿况之子耿m率军南下,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县东)追上了刘秀。刘秀拜寇恂为偏将军,号称承义侯。此后,寇恂跟随刘秀进攻河北农民军,并多次同邓禹商议军国大事。邓禹认为寇恂奇才,与其相交甚厚。
镇守河内刘秀平定河北后乘胜南下,又攻取了河内郡。此时,更始政权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等率领大军镇守洛阳。同时并州地区也驻有更始政权军队,与洛阳形成南北包围河内之势。刘秀认为河内形势严峻且须固守,但很难选择一位足以胜任这一任务的人,为此征求邓禹的意见。邓禹说:“昔日高祖让萧何守关中,从此没有西顾之忧,所以得以专心于山东,终于成就大业。今河内傍临黄河,十分坚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治理百姓驾御民众的才能,非他不能担此重任。”于是,刘秀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并对他说:“河内富裕,我将因此而兴起。昔日高祖留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也把河内委托给你,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领鼓励士卒,防守遏制其他兵马,不让他们北渡就可以了。”得到任命后,寇恂下令所属各县讲武习射,砍伐竹条,造箭百余万支,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以供军资。25年(建武元年),朱鲔听说刘秀北上平定河北,河内兵力薄弱,便派遣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三万余人渡河进攻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寇恂闻讯后,立即前往救援,并命各属县发兵,到温县会师。军吏都劝他调集众军之后再出兵,寇恂说道:“温县,是河内郡的藩蔽。温县失守,河内郡就守不住了。”于是驰援温县。
次日早晨,两军交战,恰巧偏将军冯异率部与各县援军赶到。寇恂见援军军势浩大,于是让士卒大声鼓噪,大呼:“刘公兵到!”苏茂军听闻,阵型松动。寇恂率军冲击,大破苏茂,并乘胜追击。苏茂败军一直逃到洛阳,贾强战***,数千士兵投河而***,一万余人被俘,寇恂与冯异过黄河而还。从此,洛阳震恐,紧闭城门。捷报传到河北,刘秀大喜道:“我就知道寇子翼是可以胜任!”诸将纷纷庆贺,并乘势劝刘秀称帝。同年六月,刘秀在z邑即皇帝位。
治理地方当时汉军军粮急缺,寇恂亲自督促粮运,畜力不足,又组织人力挽车,奔赴各地,前后络绎不绝,从而保证了军粮供应,甚至文武百官月支的禄米也由他运粮接济。刘秀多次赐书慰劳嘉奖,功名威望日益提高,儒生董崇警告寇恂道:“皇帝刚刚即位,
四方尚未平定,而君侯在这个时候占据大郡,内得人心,外破苏茂,威震敌军,功名显赫,这正是奸谗之徒侧目窥视产生怨祸的时候。以前萧何镇守关中,采纳鲍生的建议而高祖大喜。如今你率领的,都是刘氏宗族昆弟,也要要以前人为鉴戒!””寇恂深以为然,当即称病不理政事,并请求引退,结果被刘秀拒绝。寇恂又请求调任军职,仍然被拒绝,只得派侄子寇张、外甥谷崇从军充当先锋。刘秀对此非常高兴,擢升二人为偏将军。26年(建武二年),寇恂因擅自处罚上书人被免职。不久,颍川人严终、赵敦与密县人贾期聚众起义。刘秀起用寇恂为颍川太守,让他与破奸将军侯进率兵前往***。寇恂斩杀贾期,平定颍川郡,因功封雍奴侯,食邑万户。
27年(建武三年),刘秀遣使者拜寇恂为汝南太守,又命骠骑将军杜茂率兵助寇恂讨伐盗贼。寇恂向来好学,于是修建乡校,教学生徒弟,聘请能讲授《左氏春秋》的人,他自己也亲自听老师讲学。
31年(建武七年),寇恂接替朱浮担任执金吾。32年(建武八年),寇恂随刘秀征讨隗嚣。此时,颍川盗贼群起,刘秀引军退还,对寇恂说:“颍川迫近京师,应早日平定。想起来只有你能平定群贼。”寇恂回答说:“颍川剽悍轻捷,听说陛下远征陇、蜀,所以狂悖狡猾之徒乘机作乱罢了。如果听说陛下南向,盗贼们必定惶惧归降。我愿率精锐以为前驱。”寇恂随刘秀南还颍川,盗贼全部归降,刘秀却没有任命他为郡守。百姓纷纷要求寇恂留下,刘秀于是把寇恂留在长社,镇抚官吏人民,接受其余的归降者。
智取高平隗嚣部将高峻拥兵万人,占据高平县第一城,刘秀派遣待诏马援前去招降,由此打开了河西通道。中郎将来歙承制拜高峻为通路将军,封关内侯,隶属大司马吴汉,共围隗嚣于冀。汉军退兵后,高峻逃回故营,再助隗嚣拒守陇s。隗嚣***后,高峻占据高平县
,坚守城池。建威大将军耿m率太中大夫窦士、武威太守梁统等围困高平,一年也未能攻下。34年(建武十年),刘秀入关,准备亲自征讨高峻。寇恂当时跟随在刘秀身边,劝谏说:“长安处在洛阳高平之间,应接方便,安定、陇西必定感到震动畏惧,这是安逸于一处可以制服四方哩。现在兵马疲倦,刚刚从险阻中走出来,这不是陛下安国之良策,前年颍川发生的事件,可为至戒。”刘秀没有听从,并进军F县,还是攻不下高平。刘秀欲派遣使者去说降高峻,就对寇恂说:“你以前制止我这次行动,现在为我走一趟。如高峻不立即投降,我将率耿m等五营发起攻击。”
寇恂带着玺书来到第一城,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前来谒见。皇甫文礼貌不周,出言不逊。寇恂大怒,欲斩皇甫文。诸将劝谏说:“高峻精兵万人,连年难以攻下。现在要他投降反而杀其来使,只怕是不行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皇甫文,让其副使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被杀了。要投降,请赶快;不想投降,就固守好了。”高峻惶恐,即日开城门投降。诸将都来庆贺,并问高峻投降的原因。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高峻的计谋都取之于他。现在他辞礼不屈,说明他根本不打算投降。杀掉皇甫文,高峻就吓破了胆,所以来投降了。”诸将都表示叹服,于是逮捕高峻回到洛阳。
36年(建武十二年),寇恂病故,谥号威侯。
轶事典故借寇恂光武帝南征,寇恂跟随,直至颍川。盗贼见寇恂到来,全部投降,根本不用任寇恂为太守。光武帝所经之处,百姓们纷纷遮道请求,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光武帝只好命寇恂暂驻长社县,镇抚吏民,受纳余降。
寇恂治理颍川有政绩,离任后随帝再至至颍川,百姓请求再借寇恂留任一年。后就用“借寇恂、借寇”表示挽留地方官,含有对政绩的称美之意。
将相和关于“将相和”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范例。那便是记载于《后汉书.寇恂传》中,东汉初年刘秀的两个功臣──寇恂与贾复之间
的故事。寇恂在东汉时期,相当于类似萧何的“相国”地位,是位颇有领导才能的名吏,善于治理政务,很受刘秀的器重。在他任颖川太守时,为严明军纪,曾将大将贾复手下的一个部将处***。而屡立军功的贾复,知道以后,极为震怒,认为寇恂故意与他为难,愤怒表示:要与寇恂势不两立。
为了避免冲突,寇恂决定不与贾复见面。并且对贾复的部下,格外优待。处处忍让服低,不使矛盾激化。为了求得和解,煞费苦心。这时,刘秀忙于重建汉室,统一中国,正需要这两位将相共同协力,成就帝业。为此,他亲自出面,设宴调解。对贾复晓以大义,要他以大局为重。说:“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贾复经过刘秀的劝说,终于回心转意,不再耿耿于怀。最后,两人握手言和,同心同德,共扶汉室。
人物评价总评《后汉书》将寇恂与邓禹同列一传,并评价道: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
论曰:传称“喜怒以类者鲜矣”。夫喜而不比,怒而思难者,其唯君子乎!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于寇公而见之矣。
赞曰:子翼守温,萧公是埒,系兵转食,以集鸿烈。诛文屈贾。有刚有折。
历代评价邓禹:寇恂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才。河内富实,南迫雒阳,非寇恂莫可使也。
曹操:昔寇恂立名於汝、颍,耿
m建策於青、兖,古今一也。应詹:昔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魏武委钟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辑宁。
萧衍:昔萧何镇关中,汉祖得成山东之业;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G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徐钧:王郎百万肆凭陵,谁集渔阳上谷兵。一剪妖氛河北定,中兴从此创基成。
陈元靓:二十八将,上应列星。乃眷予翼,推其精。避贾复怨,怒文即刑。令闻不泯,没而有灵。
归有光:光武承王莽之乱,奋迹南阳,恢复旧物,则有邓禹、吴汉、贾复、寇恂、马援、冯异、岑彭、来歙之徒宣其力。
王夫之:来歙也、祭遵也、寇恂也、吴汉也,皆出可为能吏、入可为大臣者也。
李景星:“光武之有邓禹,犹高帝之有张良也;其有寇恂,犹高帝之有萧何也。大业之成,于二人深有赖焉。”“寇恂之功,在于镇守。其择主之识,不在邓禹之下。”
蔡东藩:陇右未平,颍川又乱,处兴亡绝续之交,其欲制治也难矣。幸有寇恂扈驾南征,节钺一临,盗贼四伏,非素得民心者,其能若是乎?父老遮道,乞借寇君,莫谓小民果蚩蚩也。厥后西赴高平,斩皇甫文于城下,成算在胸,卒收劲敌,不战屈人,寇君有焉。他若耿m七军,轻进致败,吴汉诸将,劳师无功,谋之不臧,乌能制胜?视寇君有愧色矣。
白寿彝:寇恂足智多谋,临事果决,既长于吏治,又善于用兵,可谓才兼文武,在保证军粮供给中更是成绩斐然。
后世地位公元60年(永平三年),汉明帝命人绘二十八功臣像,挂于南宫云台,其中寇恂名列第五。
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执金吾雍奴侯寇恂”。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寇恂。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寇恂亦位列其中。
家庭成员侄子:寇张,拜偏将军,封列侯。
外甥:谷崇,拜偏将军,封列侯。
儿子:寇损,袭爵雍奴侯,徙封挟柳侯。
儿子:寇寿,寇恂庶子,封┖睢
孙子:寇厘,寇损之子,袭爵挟柳侯,徙封为商乡侯。
孙女:寇氏,大将军邓骘之妻。
曾孙:寇袭,寇厘之子,袭爵商乡侯。
曾孙:寇荣。
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在蔡东藩《后汉演义》中,有寇恂”高平斩使“,颍川百姓”借寇君“的故事。
民间形象在评书《东汉演义》中,寇恂字子玉,是马援的徒弟,刘秀三大帅之一,位列云台三十六将,星号心月狐。
墓葬纪念寇恂去世后葬于河内太行南麓祖莹,钦命竖牌颂之,原墓地在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屠王村东北。
寇恂墓有石券墓冢、墓碑(清乾隆八年重立),五脊六兽碑楼(1958年被毁)。墓冢椭圆形,周围以青条石垒砌,其上封土呈丘状。直径东西9米,南北13米,高约3米,占地面积117平方米。冢前立一高浮雕盘龙首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74米。正面阳刻“汉雍奴候寇公讳恂字子翼之墓”,落款“大清乾隆捌年岁次癸亥仲冬毂旦立石”。
1.关于河西走廊的诗句
关于河西走廊的诗句1.描写“河西走廊”的诗句有哪些
1、
豪迈祁连拥古城,霜风猎猎卷危旌。
一行鸿雁缤纷去,百座沙丘络绎行。
月下无人修栈道,阵前有马踏军营。
家园回望多征戍,梦里犹闻鼓角声。
2、
河西一带又逢春,老树繁花满目新。
万里祁连横入雪,千秋栈道碎成尘。
阵前点将风雷疾,纸上收兵字句真。
大好江山应未改,其间难觅旧时人。
3、
回眸边塞几多情,秋去春来万木荣。
收起祁连长画卷,铺开河水小涛声。
黄沙漫漫征人去,岁月悠悠侠客行。
梦里依稀烽火又,千年战事不分明。
简介:
河西走廊(HexiCorridor),古称雍州,简称“河西”,晋朝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雍凉之地,是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丝路西去的咽喉;这里汉时即设四郡,是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后来又因诸多山脉的天然阻隔,成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战火的栖息场所。
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华夏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河西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
地位: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西汉霍去病出凉州西击匈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方的国有企业山丹军马场,打通古道,汉朝正式设立河西五郡,将其纳入中国版图。
东汉的董卓、韩遂是西凉太守,后来赫赫有名的马氏家族在西凉起家,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凉马超就是出生在河西走廊的凉州,还有威震华夏的西凉铁骑都来自这里。
2.描写河西走廊的诗句
河西走廊怀古豪迈祁连拥古城,霜风猎猎卷危旌。
一行鸿雁缤纷去,百座沙丘络绎行。月下无人修栈道,阵前有马踏军营。
家园回望多征戍,梦里犹闻鼓角声。2河西一带又逢春,老树繁花满目新。
万里祁连横入雪,千秋栈道碎成尘。阵前点将风雷疾,纸上收兵字句真。
大好江山应未改,其间难觅旧时人。3回眸边塞几多情,秋去春来万木荣。
收起祁连长画卷,铺开河水小涛声。黄沙漫漫征人去,岁月悠悠侠客行。
梦里依稀烽火又,千年战事不分明。4雪向祁连山上侵,苍茫起处自关心。
丹霞波浪来天地,戈壁烟云漫古今。似道城荒驼迹远,未堪驿老马蹄深。
台前点将无人应,北抗匈奴鼓角喑。5荒城四望路无涯,秋色凋零春色华。
几处金戈催战鼓,千年碧血染金沙。拟将回马风声起,直待冲冠剑气遮。
梦里离愁不成调,纤纤玉指怨琵琶。
3.与“河西走廊”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1、《河西春暮忆秦中》唐代岑参
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2、《凉州词》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自河西归山二首》唐代司空图
一水悠悠一叶危,往来长恨阻归期。乡关不是无华表,自为多惊独上迟。水阔风惊去路危,孤舟欲上更迟迟。鹤群长扰三珠树,不借人间一只骑。
4、《咏石》唐代苏味道
济北甄神贶,河西濯锦文。声应天池雨,影触岱宗云。燕归犹可候,羊起自成群。何当握灵髓,高枕绝嚣氛。
5、《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边界以东。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分为三个***的内流盆地︰玉门、瓜州、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属石羊河水系。走廊自古就是沟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兰新铁路、兰新客运专线也由此通过。
4.河西走廊古诗词
凉州词(王之涣)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河西走廊怀古豪迈祁连拥古城,霜风猎猎卷危旌。
一行鸿雁缤纷去,百座沙丘络绎行。月下无人修栈道,阵前有马踏军营。
家园回望多征戍,梦里犹闻鼓角声。2河西一带又逢春,老树繁花满目新。
万里祁连横入雪,千秋栈道碎成尘。阵前点将风雷疾,纸上收兵字句真。
大好江山应未改,其间难觅旧时人。3回眸边塞几多情,秋去春来万木荣。
收起祁连长画卷,铺开河水小涛声。黄沙漫漫征人去,岁月悠悠侠客行。
梦里依稀烽火又,千年战事不分明。4雪向祁连山上侵,苍茫起处自关心。
丹霞波浪来天地,戈壁烟云漫古今。似道城荒驼迹远,未堪驿老马蹄深。
台前点将无人应,北抗匈奴鼓角喑。5荒城四望路无涯,秋色凋零春色华。
几处金戈催战鼓,千年碧血染金沙。拟将回马风声起,直待冲冠剑气遮。
梦里离愁不成调,纤纤玉指怨琵琶。
5.形容河西走廊的句子是什么
1、有人说,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精神坐标,一处文化高地。因为铭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忆,敦煌几乎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2、“很多人向往大海,但是我向往西域,那连绵的群山和流淌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血脉,经由河西走廊这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千年走廊,空谷回响。”
3、“相约河西走廊吧,感受最纯净的美。”
4、河西走廊,是古时内地通往***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5、河西走廊曾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厚厚的历史典籍中记载了昔日的荣光。
6、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更是如春雷一般,将河西走廊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风光呈现给了观众。
7、关河冷落,大漠孤烟,千百年来,穿过历史的走廊,敦煌在肆虐的狂沙中站出了自己独有的姿态,坚强,神秘,不妩媚奔放,却吸引着无数人想要靠近。
8、走近它,依稀能听见辉煌与失落交织的文化音符,窥视到历史与现实叠加的璀璨星空;循着它,便走进了一方灵魂与美学集结的心灵圣地,一处厚重与灵动交融的艺术殿堂,一个欲望与信仰辉映的精神家园,一场醉了千年也不愿醒来的大梦。
9、河西走廊的起点并不在兰州,而是在武威天祝。不过,穿越河西走廊,兰州是重要的出发地。
10、中国兰州以西,过黄河、越乌鞘,那就是本文作者云谷涵梦寻千里的河西走廊。那是一种属于东方情愫的莫名呼唤,一种属于东方情愫的古诗词的莫名的牵引。
11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背景:
1、河西走廊(HexiCorridor),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晋朝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雍凉之地,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
2、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丝路西去的咽喉;这里汉时即设四郡,戍兵屯田,是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后来又因诸多山脉的天然阻隔,成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战火的栖息场所。
3、河西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
4、河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辉煌从西汉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先秦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师云集,大小乘佛教是通过河西传入长安,古代四大译经家有三位与河西有着深厚渊源,足见河西在中国佛教的地位。
民族
民族有汉、蒙古、藏、裕固、哈萨克、回、满等。以汉族为主,主要在绿洲区从事农业。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则从事牧业。
著名景点:
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朵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元郭皇后(?-264年),西平郡人,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出身于河西大族,黄初年间(220~226年),西平郡反叛朝廷,郭氏遂被没收入宫。
黄初七年(226年),曹叡即位,对郭氏颇为喜爱,封她为夫人。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重之际,册立她为皇后。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芳被废后,郭氏历为曹髦、曹奂两朝皇太后。
景元四年(264年),郭氏去世,諡号明元皇后,与曹叡合葬高平陵。
郭氏在魏末政坛颇具影响力,毌丘俭、文钦举兵淮南借其名,钟会在蜀地反叛亦称是奉其遗令。
基本介绍本名:郭氏别称:郭皇后、郭太后所处时代:三国曹魏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西平郡去世时间:264年职业:夫人、皇后、皇太后諡号:明元皇后陵墓:高平陵人物生平,入宫封妃,立为皇后,尊为太后,废帝去世,历史评价,家庭成员,长辈,同辈,丈夫,影视形象,人物生平入宫封妃郭氏是西平郡西都人,家族世代为河西大族。黄初年间,西平郡发生叛乱,魏文帝曹丕派全城太守将叛乱平定。郭氏因此被没收入洛阳宫。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魏明帝曹叡继位,对郭氏颇为宠爱,封其为夫人,并任命她的伯父郭芝为虎贲中郎将,叔父郭立为骑都尉。立为皇后魏明帝起初非常宠幸毛皇后,后来宠幸郭氏,对毛皇后日益淡漠。景初元年(237年)九月十五日,明帝赏游后园,召后宫才人以上嫔妃参加饮宴娱乐。郭氏问魏明帝说:“应该把皇后请来吧?”魏明帝不同意,并且告知随从不得宣请毛皇后。第二天,魏明帝和毛皇后见面时,毛皇后问他说:“昨日宴游北园,玩得开心吗?”魏明帝以为是左右侍从们给毛皇后泄的密,因而下令杀掉十几个随从,并将毛皇后赐***。景初二年(238年)十二月,魏明帝在患病之际,立郭氏为皇后。尊为太后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日,魏明帝病重,立养子齐王曹芳为太子,并命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辅佐朝政。当天,魏明帝去世。曹芳继位,尊皇后郭氏为皇太后,所居宫殿称为永宁宫。并追谥皇太后郭氏的父亲郭满为西都定侯,以郭太后叔父郭立之子郭建承袭其爵位;封郭太后的母亲杜氏为郃阳君。郭太后的伯父郭芝调任散骑常侍、长水校尉,叔父郭立为宣德将军,皆封列侯。郭建之兄郭德,被敕命为文昭甄皇后已***的从孙甄黄之子,并承袭明帝亡女平原懿公主的爵位,封为平原侯,改姓甄氏。郭德与郭建兄弟二人同为镇护将军,都封为侯,共同负责京师警卫。废帝去世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纳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氏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控朝政大权。嘉平六年(254年),主政的司马师(司马懿长子)借郭氏的名义废黜曹芳,并提出立曹据,但郭太后认为曹据是魏明帝的叔父,立曹据则魏明帝无人奉祀,自己一旦成为新帝的侄媳也会造成身份尴尬,力主立魏明帝弟弟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髦为帝。甘露五年(260年),主政的司马昭(司马懿次子,司马师之弟),借郭太后的名义追废遇弑的曹髦,并以普通百姓的礼节安葬。景元四年(264年)十二月,郭太后去世。景元五年(264年)二月三十日,上諡号为明元皇后,与魏明帝合葬于高平陵。郭氏在魏末政坛颇具影响力,毌丘俭、文钦举兵淮南借其名,钟会在蜀地反叛亦称是奉其遗令。历史评价陈寿《三国志》:“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于斯为美。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家庭成员长辈父亲:郭满,追封西都定侯。母亲:杜氏,封郃阳君。叔父:郭立,官至宣德将军,封列侯。堂叔:郭芝,官至散骑常侍、长水校尉,封列侯。同辈郭德,郭立之子,官至镇护将军,封列侯。郭建,郭德之弟,官至镇护将军,封列侯。丈夫魏明帝曹叡,曹魏政权第二位皇帝。影视形象2017年电视剧《虎啸龙吟》:文静饰演郭太后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场举世瞩目的战争,其战争之惨烈令世人瞩目,如今读来都还能感受到当时硝烟弥漫的壮烈场景,且战争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由于长平一战,赵国受到重创一蹶不振。从此秦国的铁骑踏破六国,最终实现了老秦人独霸中原的梦想。长平之战中,赵国的赵括饱受非议,他成了这场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而秦国的白起则因为长平一战受到了舆论的广泛赞誉。也许这么看待一场世纪大战,未免过于肤浅,其实长平之战不仅仅是战场上将军和士兵的较量,更是两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博弈。01、秦、赵两国的实力——赵国究竟有何底气,敢接受上党守将拱手送上的十七座城池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后,从经济基础到上次建筑进行系统的战略资源整合。后来秦惠王登基,杀人留法,秦国一度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从公元前268年起,秦连续攻下了魏国的怀、邢丘,迫使魏国依附自己。接着又率兵攻打韩国,将陉、高平、少曲等地收入囊中。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史记.秦本纪》而同一时期,秦国的东部邻国赵国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也在悄悄崛起,军事实力和国力大大增强。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改革振兴国家后,不仅加快了收服周边小国的进程,还加紧了与各诸侯国的外交事务,也许他正为自己称霸诸侯做着准备。特别是赵灵王二十一年起,赵国用了三年时间吞并了中山国,震惊了各诸侯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国家。当然,赵武灵王知道秦国才是他最大的敌人,也从未放松过对于这个有「”虎狼之称”的邻居。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史记.赵世家》这件事件的记载很有意思,赵武灵王乔装打扮成一个使者,去秦国亲自察看地形,并趁机观察秦王的为人。秦王知道真相后大惊失色,赵王此时内心的小算盘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秦赵大战不可避免。故韩国上党危在旦夕之时,其守将冯亭想出了一个嫁祸给赵国的办法:将上党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豹劝谏道: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彊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彊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史记.赵世家》而赵孝成王明知自己实力比不上秦国,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或许是上党的地理位置太具诱惑力了,他决心想放手一搏,欣然接受了韩的十七座城池时,秦国一怒冲冠为「”上党”,大战一触即发。02、为何在秦赵两国酣战时,其他几国袖手旁观——秦国出色的外交手段以及各国权衡利益后的结果在长平一战中,其他各诸侯国全都出奇一致地保持了袖手旁观的态度。其实这种表象是两国外交手段较量的结果,赵军初战失利时,大臣楼昌提出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另一个大臣虞卿则认为:「”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意思是与其和秦国议和,不如先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魏两国活动联络感情,那么秦国自然会疑心各国合纵抗秦,这样处于优势的秦国因为惧怕各国联合功秦,才有可能同意与赵国议和。而赵孝成王觉得议和就该诚心诚意,采纳了楼昌的建议,也许他忘记了「”兵不厌诈”这条兵法其实也是可以用在外交手段上的,他不顾虞卿的一再劝阻,毅然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果然一语成谶,秦国为了麻痹赵国,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并有意向各国放出风声:秦、赵已经和解,如此一来,其他各国自然不会出兵救赵。看来不是所有的美好的意愿都能换来美好的结果,事实证明赵王的真心只是一厢情愿,他错失了一次挽救不利局面的大好机会。当然其他各诸侯国不愿意伸出援手,还有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此时的秦、赵两国已经是中原两大霸主,其他诸侯国更愿意看到两败俱伤的局面。大战的结果以秦国惨胜告终,实力都大打折扣,这样各诸侯国的实力再次得到重新平衡,这才是其他五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故在后来的邯郸之战,赵、魏、楚、韩(韩后来加入)四国联军大败秦军,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秦国独大的局面,所以在赵国受到灭顶之灾时,其他诸侯国纷纷伸出了援手,结果秦军退入河西,割地求和,如此一来,各国的局势再次得到制衡。在长平一战中,其他诸侯国并非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制衡各国的实力更是他们出兵与否的考量因素。03、两国换帅行为导致了战争的最终结局——论反间计和保密策略在战斗中的重要性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起初,秦军的将领是王龁,,赵军则由廉颇领军。王龁战功方面虽有建树,但是面对战功赫赫且颇有作战经验的廉颇,依然有点力不从心,故虽秦军处于优势,却难以将赵军一举拿下,廉颇将军迫于当时的局势,采取的是「”坚壁以待秦”的战术,双方相持时间一长,两国的国力消耗巨大,尤其是赵国倾尽举国之力供应前方战士,已经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对各自的将领均不满意,于是上演了双方换将的剧目,赵国换上了熟读兵书却无实战经验的赵括,秦国任命了战术奇妙多变,且屡立奇功的白起。双方替换的将军,实力悬殊,战争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其实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保密工作和一次有意为之的「”泄密”事件,并辅之以反间计,。赵孝成王因为无法为前方战士供应粮草的事情焦头烂额了,他多次派人督促廉颇主动出城攻打秦军,廉颇则坚持待秦军疲困之时再给予迎头痛击。于是赵王的心中有了换将的想法。一场好戏很快就紧锣密鼓地上演了,秦国宰相范雎此时派人到赵国行反间计,故意「”泄露”了秦的军事秘密:其实秦军真正怕的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括,廉颇胆小怕事,根本不足为患。并且散布谣言说廉颇固守城内不出兵的原因是他将要投降秦国。秦国以反间计加「”泄密”,赵王果然上钩,他毫不犹豫地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赵括自幼兵书读了不少,谈兵论战头头是道,他提出了与廉颇相左的用兵之法,而且理由充足,这正和赵王速战速决的心意,所以他满心期待赵括会给他带来胜利的好消息。秦王也正在进行换将工作,他秘密任命了白起为新的主帅,并严令「”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果然老谋深算,颇有作战经验,他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总结语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国的实力略弱,依然有翻盘的机会,遗憾的是赵孝成王空有称霸的雄心,却没有赵武灵王的雄才伟略,又不善纳谏,在用人、外交和重大决策中频频失误,错失了许多良机,最后将赵国带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不得不说,秦国的历代君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用人等方面确实比其他诸侯国确实要胜出几分,所以秦国统一中原也是必然的。读史能使人明智,也许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这才是历史带给我们的一点有意义的东西。资料来源:司马迁的《史记》
一般的家庭都会要2万元左右,女方家庭好点的,女方父母会把这笔钱存在姑娘的名下作为陪嫁给带过去,要是家庭一般的或者比较财迷的,女方的父母回留下这比钱,陪嫁的只是很少很少。不过什么都不是绝对的,通情达理的父母一般都不会刁难女婿的,即使提出要求也是为了女儿以后可以生活的很好!也祝愿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