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塘尾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黄泥井和南门头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空间,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内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组织,“七纵四横”的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现保存明清时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书室19座,围门4座,谯楼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传统的文化生态和环境风貌保存较完好,使塘尾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塘尾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建筑有14座,清代建筑248座,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祠堂一般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筑,民居围绕祠堂形成组团式布局。在塘尾村现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兰苑公祠、七房厅与墩睦堂等。
李氏宗祠:堂号追远,是塘尾村中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分别于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中进,民国25年(1936年)重修后堂,1999年全面整修。民国20年(1931年)辟为追远堂小学,民国21年(1932年)成立县立第16小学,现为塘尾村史馆,陈列展出塘尾古村历史沿革、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和实物。李氏大宗祠位于村围西北角,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建筑结构,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宗祠门外广场有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旗杆夹。三进皆为镬耳山墙,前进、中进为船形脊,后进为夔纹脊。中进悬挂“追远”、“文魁”、“经元”牌匾,后进供奉塘尾李氏祖先牌位。
景通公祠:堂号光裕,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重修。景通公讳智,字景通,为塘尾李氏第10世祖。公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横梁石雕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人民公社时期,公祠成为生产队办公地,后进祠堂墙上仍清晰地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忠”字像和宣传标语,是重要的文革历史文物。
梅菴公祠:堂号笃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梅菴公讳二雪,字梅菴,为塘尾李氏第12世祖。公祠为三开间二进四合院落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面阔9.88米,进深14.3米,占地141.3平方米。头门保留“一门两塾”古制,门前两边有红砂石砌包台,祠堂檐下彩绘至今仍清晰可见,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内保留有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世祖的祖先牌位,为东莞地区罕见。后进左侧为康王帅府神楼,供奉康王神像,故此处又称为康帅府。塘尾村民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抬康王神像巡游全村,祈求康王保佑平安幸福,演化成一种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活动,称“康王宝诞”,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松石公祠与琴乐公祠:是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松石公祠堂号绎思,俗称七房厅,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8年)。松石公讳庭标,号松石,为塘尾李氏7房13世祖。琴乐公祠堂号敦睦,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琴乐公讳景光,字德洁,号琴乐,为松石公之子。松石公祠与琴乐公祠都是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面阔为20.95米,进深为12.56米,其中松石公祠面阔10.31米,中间天井宽1.04米,琴乐公祠面阔9.6米。琴乐公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第二进梁架和左右廊采用博古梁架,区别于古村其他同类建筑,而且雕刻精美,用料考究,保存良好。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琴乐公祠于2006年重修。
敬如公祠:堂号永思,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年,2006年重修。敬如公讳大相,字绳裔,号敬如,为塘尾李氏6房18世祖。敬如公祠是本地区典型的三间两廊的型制,面阔9.7米,进深11.75米。该建筑干净雅洁,内部梁架结构合理,保存完整,以其在空间组织等方面的巧妙手法而独具特色——公祠右廊被处理成一个小庭院,内有水井、花坛及松树落水管,四面墙上有花窗,八边形的门洞与中心天井连通,空间精致有趣,灵活生动,与同类祠堂建筑严谨肃穆的造型布局形成鲜明对比,也形成该祠堂的独特之处。
叶一公祠:堂号绍德,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2006年再次重修。叶一公讳科,字贞乾,号叶一,塘尾李氏6房19世祖。祠堂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面阔10.5米,进深16.6米,头门为灰塑博古脊,前设小院,二进为灰塑船形脊。梁架采用普通瓜柱梁架,只在梁头、雀替部分作重点装饰,是古村典型的祠堂形式。
兰苑公祠:堂号诵芬,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尘苑公讳玄璋,字兰苑,为塘尾李氏4房14世祖。公祠面阔11.9米,进深13.3米,面积154.4米,为四间两廊两天井一配房布局,凹斗大门。该祠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内部梁架结构合理,用料考究,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红砂岩墀头特色突出,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
思我公祠:堂号并德,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思我公讳灼英,字杰叔,号思我,为塘尾李氏4房21世祖。公祠保存完整,面阔10.28米,进深12.24米,硬山屋顶,三开间两进结构,梁架为广府地区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材为坤甸木,选材上乘,结构坚实。梁头、斗拱、封檐板木雕工艺精湛。公祠于2006年重修。
民居与书室、祠堂与书室相结合是塘尾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塘尾自建村以来学风兴盛,明清两代共有举人2名,秀才42名,通过考试选拔的贡生2名,还有众多的国学生(监生)。自明至清,先后建有书房30间,家塾3间。塘尾李氏遵循着南方人一贯的低调,纵然家境殷实,却并不张扬。他们以雅、文、清高和超脱的心态构思来营建各自的家祠和书房。这些建筑外表虽不奢华,真正精致之处却藏而不露。现存的19间书房,其布局、装饰均有不同,以大书房(亮德书房)、乐平书房、惠宗书房、卓卿家塾、宝卿家塾、渭川公家塾最为典型。
李惠宗书屋:是民居与书房相结合的代表,主人李惠宗为清末民国年间塘尾大商人。建筑由书室、住宅、门楼组成,面阔17.25米,进深16.35米,占地面积242平方米,于2006年重修。书室为单间两进内天井形式,中西合璧。头门平屋面设上人平台,二进为两层,二层与头门天台用架空侧廊连接。书房中的天花、栏板、隔扇屏风雕刻精美。西洋式的门窗做工精细。内天井花窗两侧“聊借好花行乐事,且将闲地养余年”灰塑对联,透出主人雅闲的心态。住宅为三间两廊三合院,内部防盗措施设计巧妙,内墙周边有竹编防盗网,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趟门组成完成的防护体系。
亮德书房:由塘尾4房李礼佳建造,年代大致为二十世纪初,书房面阔10.55米,进深11.29米,是本地区典型的三间两廊的型制。右侧廊开门通天井,正房两次间设阁楼,天井正面墙及左侧墙设绿琉璃花窗,花窗两侧有灰塑及对联,花窗两侧设侧门通冷巷。该建筑精致小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内部梁架结构合理,用料考究,内部的雕花门扇、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保存完整。建筑格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书房于2006年重修。
乐平书房:具体建造年代不明,面宽15.97米,进深8.97米,占地面积143.25平方米。属局部二层民居,正面开三条大门,建筑整体错落有致,小巧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内部壁画精美,彩画、木雕、石雕甚多。二层楼保留了完整的一面木隔墙,墙上的门窗均有精美木雕,并题有一幅对联:“低看湖水天机畅,远眺云山眼界宽”。李乐平为塘尾李氏4房裔派,在广州和香港分别有利昌机械厂及船运公司。书房于2006年重修。
卓卿家塾:又称守善堂,是家祠、家塾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为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建造的一体建筑,面阔15.19米,进深13.23米。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与民居各有***的外门出入,同时又设有侧门相通。卓卿家塾原为卓卿公祠,堂号守善。卓卿公讳龙耀,字昭汉,号卓卿,为塘尾李氏3房24世祖。家塾装饰精美,内部梁架采用精美的斗拱驼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封檐板、雀替、花罩、门窗雕刻精美。卓卿家塾于2006年重修。
宝卿家塾:是塘尾古村的三处家塾之一,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面阔9.43米,进深8.61米。宝卿公祠堂号绍徽,宝卿公讳钰,字铨江,号宝卿,清国学生(监生)。民国初年,宝卿之子祖璋(字澍仁,别字冀南,曾执掌云岗社学,创立追远堂小学)扩建祖居,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匾额。
渭川公家塾: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原为塘尾李氏4房15世祖养中公祠,堂号友于。养中公讳尚锦,字文秀,号养中。到养中公后代第25世渭川公(讳宗璜,字显廷,号渭川)时,改公祠为家塾,称渭川公家塾。家塾面阔9.41米,进深10.16米,面积95.6平方米,为合院式布局。
塘尾古民居,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考虑到南方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采用三间两廊的金字屋和三间一边廊的明字屋布局,利于通风散湿;在建筑用材上,广泛采用东莞红砂岩和青砖,建筑多以红砂岩做门、窗框和墙基,豆青色水磨青砖墙,形成独特的建筑色泽搭配;在装饰题材上,除采用中国传统民间题材外,更多采用岭南地区的瓜果等装饰题材,夔纹、镬耳、彩绘、灰塑、木雕、砖雕、石雕等,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特别是广府建筑的重要实例。
李凤池民居:位于塘尾旧围60号,是塘尾民居中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较完好的一间。李凤池字康新,号潮煜,又号潮旭,塘尾李氏3房24世,候选府同知,是塘尾大商人,富甲一方又乐善好施。凤池民居约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光绪年间重修(1875年-1908年)。凤池民居与书房相连,呈“L”型分布,面宽20.33米,进深18.48米,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民居为两进三间两天井形式,次间设阁楼,二进内墙周边设防盗木板,防盗木板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大门的防盗圆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书房为三间两廊三合院形式,二层设上人平台,室内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满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读书学习明亮开敞的空间。民居与书房各有***的外门出入,又在内部设一过道相通,使用方便。居住部分建筑保存较好,通往冷巷边门卷蓬顶缺失,入口大门封檐板雕刻精美并保存完好,檐下灰塑损毁,挑檐梁头雕刻精美完好,屏风门上和上部花窗残缺,地面部分损坏。书房部分损坏较严重,但基本格局保存较好。
李子聪民居和书房:也是塘尾典型的民居,其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民居面宽8.3米,进深9.7米,占地面积约80.51平方米,“明”字屋布局,凹斗门。子聪书房与民居隔巷相挨,面宽11.1米,进深5.4米,共两层,占地面积约44.5平方米,形似炮楼。书房一层由头门、配房及书室组成,二层中空,入口处上方设走廊连接书室与配房。民居与书房整体采用山墙搁檩形式,硬山屋顶,板瓦屋面。
围墙和门楼: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古围墙,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围墙环绕村落,全长860.8米,高约1-5米,宽约0.35米,红砂岩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围墙开东、面、西、北四个围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围门上各有题额:东门两块题额,一为“秀挹东南”,一模糊不清;西门为“□秀坊”;南门为“淳风里”;北门题额今已不在。门楼集交通、防御、祭祀于一体,均设有福德宫供村民上香祭拜。东门楼二层中设有关帝庙。围墙还附设17座谯楼,加上村中的***谯楼、巷道门楼、围门楼,共计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来命名。谯楼又称炮楼,一般长宽各约4.5米,高约7米。围墙上还开有瞭望与射击用的瞭望孔108眼,暗合36天罡、72地煞之数。古村的围墙、围门和谯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7条直巷和东西走向的4条横巷,有效构建了村内有利、便捷的交通系统。巷道由红砂石铺砌,宽2米左右,并有完整的明、暗排水渠,与村前水塘相连形成完善的污水排水系统。清末光绪年间,塘尾富绅李植宗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
古井:塘尾村内古井众多,现存15眼,尚能使用的有11眼,分布于巷道旁或民居、家祠天井内。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用整块红砂岩挖空而成,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其中黄泥井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相传塘尾李氏祖先迁居此地前就已有。黄泥井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直径约0.87米,高0.4米。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把明清时期的围墙、炮楼、祠堂、书院、民居、古井、池塘、榕树比较完好地保留下来,尤其是将古村落格局和围前蟹形仿生布局完整地保留下来,全国较为少见,它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它保护的不仅是一批房子,而是保护一段历史,保护的不仅是一个村子,而是保护一个时代,实为东莞的一大景观。古建筑群布局合理,格调明朗,建筑工艺考究。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在古代规划建设、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家族社区等方面,是研究南粤民居不可多得的蓝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2年7月,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十大旅游景点是海战博物馆、东莞植物园、东莞可园、鸦片战争博物馆、松山湖景区、华阳湖湿地公园、南社明清古村落、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银瓶山森林公园、塘尾古村落。
1、海战博物馆
海战博物馆坐落在东莞市虎门镇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背山面海,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纪念群体,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该馆是一座全面展示-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
2、东莞植物园
东莞植物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占地面积约420公顷,园区规划面积200.5公顷。北向市行政办事中心和东莞CBD,西面水濂水库,东邻同沙生态公园,南接水濂山森林公园和现代农业科技园。
3、东莞可园
可园博物馆KeyuanGarden位于东莞市莞城博厦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可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之一,岭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
4、鸦片战争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负责收藏、研究、陈列林则徐销烟与鸦片战争文物史料,保护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及有关文物,利用这些文物资料向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传育。
5、松山湖景区
松山湖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ongshanLake松山湖原本是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境内的一个大型天然水库,后被政府部门以湖泊为中心。
6、华阳湖湿地公园
华阳湖湿地公园位于东莞市西北部的麻涌镇华阳村,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桥相连,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以“游龙披锦、云舞泽涌”为设计理念。
7、南社明清古村落
南社古村位于茶山镇,为明清古村落。整体造型像一条船,节庆有传统婚庆表演。这里的交通也很方便,里面也有吃饭的地方。
8、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观音山森林公园位于樟木头镇石新社区内,距镇中心区1.5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是集生态观光、宗教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9、银瓶山森林公园
东面和东北面与惠州市沥林镇接壤,南面与清溪镇边界,西面和西南面分别与常平镇和樟木头镇相连。
10、塘尾古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古村内共有书院19间,古榕树21棵。
东莞的美食特色:
东莞菜主要属于岭南菜系,特色美食有厚街腊肠、道滘裹蒸棕、肉丸粥等众多。由于水产丰富,河鲜、海鲜也是东莞这里的特色之一。另外除了当地的特色外,川、鲁、湘等各地风味以及国际美食都能在东莞找到。
东莞十大免费景区如下:
1、旗峰公园。旗峰公园是东莞八景之首,内有山林公园、人工湖、植物园、黄旗古庙、黄岭道院、廉泉、黄旗山顶灯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十数处,是游人踏青、了解东莞历史的好去处。
2、松山湖景区。东莞松山湖景区,既是一座科技产业园,又是一处自然美景胜地,其核心景观松湖烟雨被评选为东莞八景之首。峰峦绿树倒影湖底,波光烟雨青翠流荡,湖光山色相映生辉。松山湖的景点:松湖烟雨、松湖花海、状元笔公园、中心公园、月荷湖公园、桃园公园、园艺博览中心、青竹园、创业园等。
3、水濂山公园。公园分为水濂湖中心公园、科普观赏植物园、水濂山郊野公园、特色风情主题园。公园是一个以低山、丘陵、湖泊及其生物资源为特色,集登山活动、水上游乐、植物科普、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为一体的具有郊野公园功能和城市公园性质的特大型综合性公园。
4、银屏山森林公园。银瓶山自然保护区东南面的银瓶咀山,是东莞市最高峰(898.2米)。著名景点有:仙猴望月、石鼓水库、岭南佳果园等。登山好去处。
5、东莞人民公园。公园始建于1912年,开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称盂山公园。如今人民公园总面积23公顷,其中山岭面积8公顷,湖泊面积4公顷,平地面积11公顷。园内有钵山、盂山、元宝山、平山和晓湖、莲塘、公共图书馆、博物图书馆等景点,是我国最早的公园之一。
6、东莞虎英公园。东莞虎英公园的湖水面积290亩。虎英郊野公园聚百山之石,精心构思,建成了雕塑园、虎英阁、云雨桥、活力广场、罗马柱廊、情人岛、露天游泳场、欢乐谷烧烤园、儿童乐园等丰富景点。置身虎英郊野公园让您摒弃都市喧嚣,尽赏田园美景。
7、东莞可园。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北面,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
8、长安镇莲花山。长安镇莲花山风景区,连绵十余公里,其主峰海拔513米,四峰列峙,如莲花半开。山区主体植被覆盖率达90%,山上林木苍翠、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动性山麓地带银湖如缎,草坡绸织,湖光山色,环境幽静,人文荟萃。风景区凸现莲文化与佛教文化,有莲花湖、莲花溪、莲花圣寺、莲花峰、鹭鸟天堂五大景观区,景点四十余处。
9、东莞植物园。东莞植物园又名绿色世界,园区占地面积7000亩,其中展示区3800亩,水濂山生态公益林3000亩,科研用地200亩,园内现保存植物209科,1568种,建成莞香园、中草药园、珍稀植物园等7个专类园区。景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自然景色十分优美。
10、下坝坊万江。这里白天是古色古香的老建筑群,夜晚来临,灯火阑珊,有置身大理丽江的穿越感。如果你有一个很会拍照的摄影师和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爱上这个为拍照而生的地方。
走进茶山镇的南社古村,时间仿佛定格在几百年前,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尽收眼底。每天有空时,“南社创意文化”执行董事谢进球总喜欢到古村转转,看着熟悉的一砖一瓦,感受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心满是欣慰。
从2005年开始,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推出了南社斋醮、南社孝敬、忠孝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吸引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南社明清古村落只是东莞中北部古村资源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石排、茶山、生态园不到5公里路程范围内,还有塘尾明清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牛过蓢古村等人文资源,属难得的“人文明珠”。
因此,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时常被提及,但进展缓慢。随着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不断深入,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联动发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被视作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化产业带的核心节点,将成为园区统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爆点”。
人文资源魅力独特
12月9日至13日,2017年“南社忠孝文化节”在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盛大举行,围绕南社首届忠孝文化节、南社斋醮、南社孝敬有方三大核心主题,34项精彩活动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
作为“国保”单位,南社古村落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片区集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工业旅游资源于一体。其中,南社古村落始建于南宋,古建筑群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
有专家表示,南社古村落是东莞民俗历史文化窗口,也是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金字招牌,拥有珠三角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少有,具有唯一性和性。
从南社出发,1.5公里的路程,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创研基地主任李培军只花了几,便来到了另一处古村——牛过蓢,该古村落始建于宋朝,不但拥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还有1.2万平方米原生态古树林,43棵古树名木中树龄最长的达750多年。
而在南社、牛过蓢古村北面,在石排塘尾明清古村落里,市民石伟正带着家人逛着,斑驳的炮楼、红色的石砖、苍翠的古榕……,都让他们流连忘返。
塘尾古称莲溪,南宋立村,塘尾古村落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268座古民居、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李氏宗祠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建于明代的围墙,是东莞市现存最完好的古村围墙。目前,该村落已经被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南社古村与牛过蓢相距1.5公里,与塘尾古村则相距3公里左右,三个古村呈“品”字形排列,在人文、旅游资源各有优势,一条古村路将南社与塘尾连接。中间,还聚集了生态园燕岭湿地、南畲朗河、中央水系生态岛群、月湖公园、大圳埔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
“两个‘国保’单位加一个省历史文化名村,还有生态园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这在珠三角是十分少见的。”李培军告诉记者,三大古村落与生态优美的生态园景观相连,传统人文与现代生态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此前,有前来考察的中科院专家曾建言,牛过蓢、南社、塘尾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各有优势,人文资源魅力独特,完全可以整合三地资源,开展系统的原生态村落旅游。
“珍珠”亟待被串起
这几颗“珍珠”将如何串起?
近年来,东莞一直积极挖掘旅游资源,致力于从客源输出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的转变。但受到景点分布散、规模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散落在镇街的东莞本地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开发,南社、塘尾等古村落片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直以来,中国古村落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备受关注。同时,生态旅游更是全国旅游行业发展风向标。东莞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东莞东北部(生态园、茶山、石排等)沿线分布了众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2015年1月27日,在东莞“两会”上,时任东莞市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方德佳提交了一份《关于统筹开发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的建议》的提案,对打造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提出了建议,这应该算是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的首次正式提出。
按照提案建议,东莞将加强政府对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发展的规划引导,完善扶持的政策体系。同时,推出“东莞古村落一日游线”,开通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旅游专线,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挖掘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等,并统一推出东莞“古村落生态”旅游片区整体宣传。
随后,东莞市旅游局制定了《东莞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南社—塘尾古村落群旅游区发展定位、发展思路进行了相关规划,将打造成岭南古村落旅游首选目的地、东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东莞乡村旅游扶贫重点示范工程等。
目前,通过整合南社—塘尾—牛过蓢,采取“一托三”的品牌申报形式,联合申报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培育文化观光、民宿度假、民俗节庆、创意休闲、文化演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涉及到茶山、石排、松山湖(生态园)等镇区,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相对缓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方面南社先行一步,在保护和开发方面结合得较好,而塘尾古村则以保护为主。
因此,要想通过打造古村落文化旅游产业群落,发挥品牌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南社—塘尾古村落群与周边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抱团发展,并联动东江沿岸古村落群,走差异化发展模式,形成一条历史文化游精品线路,任重而道远。
“三个古村内涵丰富,各具特色,是东江沿岸的三颗明珠。”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表示,这在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虽然不是唯一的,但集聚性、完整性、差异性却十分明显,东莞应该围绕这些古村落资源,统筹发展,打造一个东江沿岸古村落示范片区。
科技+文化融合发展
12月13日,松山湖片区2017深圳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包括中子科学城、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在内16个重点发展先行区首次集体亮相,古村落片区发展再次引起关注,各界人士也纷纷献言献策。
随着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不断深入,以及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机遇叠加,作为区域内难得的人文、生态资源,由南社古村、牛过蓢古村、塘尾古村与生态园湿地构成的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创产业带的核心节点,势必为松山湖片区打造东莞经济发展重要增长、国家科技创新先锋区域添砖加瓦。
这些天,谢进球正在忙着一件事,那就是在古村周边建设创业、创新区,致力打造一批创客空间和孵化器,让人文+科技在这里相互融合。在谢进球的脑海中,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充分利用生态园的水系,恢复以前的水道、码头等,通过水系将古村片区联通,实现连片发展。
今年,茶山镇也进行了相关城市规划,支持、参与、融入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成为了重点,其中加强环境联动发展,推动南社、牛过蓢古村落与生态园及周边资源连片保护开发有着详细规划。茶山镇将争取用3至5年,把南社古村落片区打造成为东莞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珠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岭南旅游名胜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茶山镇委书记黎寿康表示,茶山镇将把握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和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强优势、补短板、谋突破,在未来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品质、镇村发展等“五大提升”。
业内人士指出,与目前松山湖片区其他15个重点发展先行区已经引进、或者形成大项目载体不同,古村落片区明显需要更多大手笔的规划资源倾斜和优先,为片区碎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现状注入强劲动力,为片区统筹探索新的路径。
“这里人文资源丰富,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李培军告诉记者,加上周边的生态资源和教育资源,结合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叠加,完全可以实现科技与文化比翼齐飞。
吴志才表示,想象一下这里的人文氛围与空间,融入创新、创业等科技元素,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发展,“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记者手记
为片区统筹发展
探索新路径
围绕古村落片区统筹发展,东莞的行动正在逐步加快。
根据规划,茶山镇将积极支持、参与、融入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主要做好“四个联动发展”,其中推动南社、牛过蓢古村落与生态园及周边资源连片保护开发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松山湖(生态园)还专门制定了《促进松山湖片区主题产业园区共建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在生态园创新内核中,古村落与生态园片区位置重要。
在《松山湖片区产业合作发展和共建产业主题园区战略研究》中,就明确指出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由南社古村、牛过蓢古村、塘尾古村与生态园湿地构成,距离东莞火车站约5.0公里,总体范围6.5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松山湖片区旅游文创产业带的核心节点。
今年12月13日,松山湖片区2017深圳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包括中子科学城、古村落与生态园地区在内16个重点发展先行区首次集体亮相,松山湖将全力把先行区打造成园区统筹“引爆点”,而古村落片区无疑将成为人文领域的“引爆点“,为片区统筹发展探索新路径。
楼盘推荐
纳帕溪谷
开发商:东莞市恒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R2轻轨线茶山站(图书馆旁)
主力户型:93-143平方米湖居三四房
售价:待定
纳帕溪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轴——松山湖片区、“一带一路”先行区火车站板块。项目总建面约20万㎡,1.8的超低密度,社区布局3.5万㎡欧式皇家园林,在空间布局、功能设置、环境氛围中处处体现皇家尊贵品质。
保利锦城
开发商:东莞市和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茶山北路与安泰路交汇处
主力户型:100-136㎡洋房、199-220㎡别墅
售价:16000元/㎡左右
保利锦城紧邻东莞火车站、R2线茶山站、茶山汽车客运站、东城候机楼、莞深高速、莞龙路、石大路、生态园大道、桑茶快线、东部快速干线等;总占地13万方,总建面30万方;容积率2.50,绿化率30%。
时代天荟
开发商:东莞市百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横江村茶山南路1号
主力户型:29-75㎡公寓
售价:17000元/㎡左右
时代天荟总建面12.9万㎡,涵盖建面约88-130㎡精宅及建面约20-60㎡公寓产品。现代典雅建筑、艺术园林、六大全龄乐活空间,细节之中尽显品质;社区更配有约6667㎡商业、生活会所、泳池、休闲广场等,为你呈现匠心著家品味。
松湖公馆
开发商:东莞市富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茶山沿溪路与安泰路交汇处
主力户型:95-180㎡洋房
售价:15500元/㎡左右
松湖公馆由东莞富盈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所在的区域茶山,北面连接石龙片区,南面连接大朗与松山湖,西面连接主城区东城,东面连接东坑与石排。茶山处于东莞中心城区、同沙生态园、松山湖高新区、东莞生态园“四位一体”核心圈层之内。项目占地面积32300㎡,建筑面积86000㎡。
伟隆国际花园二期澜郡
开发商:东莞市伟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段:茶山横江村环城路
主力户型:102-153㎡洋房
售价:16000元/㎡左右
项目位于东莞市新火车站旁茶山镇茶山环城路,伟隆国际花园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距离东莞R2轻轨茶山站仅1公里,距离东莞新火车站仅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伟隆国际花园园林采用了尊贵、浪漫的法式风情设计。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小品雕塑、碧波荡漾的景观泳池、不同主题的架空层园林,用自然、温馨、休闲的园林景观,为您开启梦幻般的法国园林之旅。
宋末,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子孙生息繁衍,经元、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农业聚落。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轴距为2700mm。其最小离地间隙为190mm。
长安CS75的惊艳外形看起来就是漂亮
外形没有明显的模仿痕迹,整体设计时尚,采用多层次的中网
前后大灯可识度高,前大灯采用蓝色装饰环,很漂亮。在城市SUV中,CS75车身设计显得有些硬朗,同时丰富的线条增添运动感。
这种偏向运动的内饰应该会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喜好
中控台功能分区很清晰,上面是音响调节,下面是空调调节面板,之间用镀铬条装饰分开。
前脸以竖直线条为主要基调,镀铬并镶有汉语拼音“长安”的进气格栅更具未来感
长安CS75采用三辐式方向盘,使用皮质包裹,上面集成音量调节、定速巡航等按键
双炮筒式仪表盘的内部采用蓝色背景光,增添运动氛围。
中间的3.5寸行车电脑显示屏功能也比较强大,除了能显示里程、燃油消耗、车辆状态这些常规数据之外,还能显示导航路径、轮胎胎压等,蓝黑背景看上去挺上档次。
长安CS75全系车型都是皮质座椅,用红线缝制
起步时十分顺滑,不会有窜的感觉,也不会感到乏力和疲软
CS75全系车型都采用电动转向助力,反馈力度较轻,在低速时打方向和能轻松
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
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
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
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
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
青石板铺成的道路
平面图
塘尾古村落人口最鼎盛的时候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达到一千多人。
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
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
CS75的悬挂结构为前麦弗逊式、后多连杠式,减震系统柔中带刚,提供出色的路感,过弯时减少侧倾。遇到颠沛路面时,较长的弹簧行程对颠簸过滤不错,坐在车内不会太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