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圆瑛大师?圆瑛大师为什么不是高僧

圆瑛大师?圆瑛大师为什么不是高僧

  • 发布:2025-10-20 13:53:35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楞严经》第十卷白话大意之二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57篇

《楞严经》第十卷白话大意之二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十卷原文之二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后断灭,心颠倒论。

历代高僧大德对《楞严经》的重要开示!

——民国圆瑛大师

圆瑛大师为中国近代高僧,名宏悟,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大师出家后不久,即到常州天宁寺参学,听讲《楞严经》,其时才二十四岁。大师刚开始听讲这部大经,学识准备不足,又感到注疏极为繁多,用心过度致患了血疾。大师于是在佛前发愿,希望佛菩萨慈光冥护,使恶疾快快痊愈,并且求得开悟。以更能够深入义理,编写讲义,弘扬《楞严经》以报佛恩。发誓之后感佛菩萨化身为其治病,恶疾奇迹般地彻底痊愈。大师由此信愿益坚,精心专门研究《楞严经》竟达十载之久。对于经中深奥难解的地方,一一用笔写成条子贴在墙壁上,逐条静坐参究,明白一条就扯掉一条,这样精研《楞严经》用了八年时间,直到一房子的疑义全部被扯光为止。大师一生讲演《楞严经》达十三次,并把研究成果收入《楞严经讲义》一书。

大师一生历任宁波天童寺、七塔寺,接待寺、福州涌泉寺、泉州开元寺、古田极乐寺、雪峰崇圣夺、槟榔屿极乐寺等十大名刹方丈。晚年又在上海创建圆明讲堂,开办楞严专宗学院,培育的僧材很多,桃李遍布海内外,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大师晚年号“楞严座主’,对《楞严经》的阐发和弘扬,近代的确罕有人能够匹敌,被誉为“楞严独步”。

大师说:“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难悟;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难明;指真心,而示性定者,其唯首楞严经欤!何谓真心?即众生所具,不生灭之根性,名为如来藏,个个圆成。何谓性定?即自性天真,不动摇之定体,号曰首楞严,人人具足。良由众生,迷真起妄,认识为心,则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无从修证。故如来首告阿难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是知识心,乃大定之冤贼,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为圆通之正因,楞严实自性之本具。故阿难请示成佛大定,如来即为破识显根: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犹属生***妄想,令人决定舍之;显根性,一精元明心体,以为涅槃妙门,令人决定用之。则欲令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也明矣!摘自(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此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第十卷白话大意之二

又有修行人在三摩地中,坚定凝练、保持正心,天魔得不到机会,观行阴幽隐轻清之体,以及常扰动元之相,对于三世、见闻、自他、生灭四种分位,妄生计量测度,就坠入了四有边论。

第一种,修行人妄心猜计测度迁流不息的行阴,三世之中,过去、不可得,未来、还没来,由此认为过去、未来是有边的,而现在,生灭相续不断、无穷无尽,就是无边的。

第二种,修行人能知八万劫以内的众生,八万劫以前,就寂寂不知了,由此认为,没有见闻的八万劫以前,是无边的,八万劫以内,能见到众生的,就是有边的。

第三种,修行人妄自以为能遍知遍觉,以为自己的心是没有边际的,而一切众生都显现在自己的心中,而众生却不能遍知我,因为众生没有证得无边之心,只能算是有边的。

第四种,修行人想要穷行阴入灭相,在定中见行阴灭,出定又见行阴生,以其定中、出定中的所见不同,妄自筹谋测度,一切众生的一身之中,都有一半生、一半灭,由此,认为世界的一切所有,都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的。就因为妄自计量猜度,一半是有边一半无边,堕落于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正觉之性。

这就是第四种外道,他们主张的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又有修行人在三摩地中,坚定凝练、保持正心,天魔得不到机会,想要穷尽十二类众生生***的根本,观行阴幽隐轻清之体,以及常扰动元之相,在知见上妄生计量测度,就坠入了四种颠倒、不***矫乱虚论。

第一种,修行人观行阴迁流不住,认为这是变;见行阴生生灭灭,相续不断,认为是恒;见八万劫以内,有能见的众生,和所见的世界,认为是生;在八万劫以外,不见有众生、世界,认为是灭;之前的行阴已灭,之后的行阴还未生起,能相续不断必有因由,而将行阴的不断之性,认为是增;正在生灭相续之中,前灭及后生之间的间隔,认为是减;见众生各各生起之处,认为是有;见各各灭之处,认为是无。虽然都是以行阴生住异灭来观,但是因妄心而有差别之见。如果有求法的人问其中的道理,就会这样回答:我现在是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不管什么时候,说的话都是这样矫乱,让问法的人无所适从。

第二种,修行人谛观第七识心,生住已灭,一无所见,也无所证。如果有人来问法,只回答一个“无”字,除了无之外,其它的什么都不说。

第三种,修行人谛观第七识心,在行阴生住异灭四相中见生相,因为见到生相,也有所证。有人来问法,只回答一个“有”字,除了有之外,什么都不说。

第四种,修行人在行阴四相中既见生相又见灭相,有和无都见了,由于所观之境分为有和无,能观之心也混乱。有人来问法,就回答,有就是无,无之中,不一定有。一切矫乱虚浮,不容追问。就因为妄自计量猜度,矫乱虚无,堕落于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正觉之性。

这就是第五种外道,他们主张的是四种颠倒、不***矫乱虚论。

又有修行人在三摩地中,坚定凝练、保持正心,天魔得不到机会,想要穷尽十二类众生生***的根本,观行阴幽隐轻清之体,以及常扰动元之相,对于行阴生住异灭四相相续无尽、迁流不息,妄生计量测度之心,就坠入***后有相,各发颠倒之心。或者固守身形,以四大之色为自己之身;或者我身圆满,能含纳十方国土,色在我身之中;或一切色法都随我回旋往复,色法为我所用;或者色法为我所依,我在行阴生灭中得以相续,我在色法之中。这四种妄心计量测度,都认为色身***后还有我相,三世循环,色受想行四阴中,各各有四种我,就有十六相,由此而转增妄计,烦恼未尽、菩提未尽,并驾齐驱,互不相触,因为妄计***后有相,堕落入外道,迷惑了菩提真性。

这就是第六外道,依颠倒心,主张五阴中***后有相。

又有修行人在三摩地中,坚定凝练、保持正心,天魔得不到机会,想要穷尽十二类众生生***的根本,观行阴幽隐轻清之体,以及常扰动元之相,对于之前除灭的色阴、受阴、想阴妄生计量测度,坠入***后无相的颠倒之见。之所以如此,是修行人在定中,见色阴已灭,身形无所依托;见想阴已灭,心又无所牵系;又知受阴已灭,也没有任何牵连缀续。三种阴性已经消散,纵然还有生灭的行阴,却已经没有了色、受、想阴,和草木一样了,现前的身心,都不可得,***后更还有什么相呢?因此勘验校正,***后阴相一定是无,如此循环,有八种无相论。由此而妄计,无因无果,涅槃等一切都是空的,只是一个名字,毕竟都会断灭的。就因为妄自计量猜度***后一切归于无,堕落于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正觉之性。

这就是第七种外道,他们依颠倒心,主张五阴中、***后无相。

又有修行人在三摩地中,坚定凝练、保持正心,天魔得不到机会,想要穷尽十二类众生生***的根本,观行阴幽隐轻清之体,以及常扰动元之相,前三阴已尽,行阴未破之中,对四阴之中存就是有、灭就是无,以行阴之有,破前三阴之无,以前三阴之无,破行阴之有,坠入***后非有非无的颠倒之论。色阴受阴想阴未尽之前,是有,后以行阴之无破之,就成了非有;色阴受阴想阴已尽之后,是无,以前三阴之无破行阴,行阴迁流不息,就成了非无。如是循环往复,穷尽四阴之界限,成了八种非相,随便选取一阴,为所缘时,都说***后非有相非无相。又妄计行阴迁流转变,心里以此通万法而有所悟,以为有、无都不对,虚实没有标准,由此计量测度,***后一切俱非,后来的识阴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无法确定言说,堕落于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正觉之性。

这就是第八外道,他们依颠倒心,主张五阴中、***后俱非。

又有修行人在三摩地中,坚定凝练、保持正心,天魔得不到机会,想要穷尽十二类众生生***的根本,观行阴幽隐轻清之体,以及常扰动元之相,见前三阴之后、行阴灭处,妄生计量测度,就坠入了七种断灭之论。或者现身***后归于断灭;或者初禅离欲,报尽归于断灭;或者二禅离苦,报尽归于断灭;或者三禅无量乐,报尽归于断灭;或者四禅、四空,报尽归于断灭。如此循环,穷尽七种五阴身相边际,与先前五阴之身,都归于消灭,灭后也不会再生。就因为妄自计量猜度***后一切断灭,堕落于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正觉之性。

这就是第九种外道,他们依颠倒心,主张五阴中、***后断灭。

释圆瑛的弘法

光绪三十四年,他由江南回到闽南,首先在泉州涌泉寺开座讲经,由于他宗说兼通,辩才无疑,深受缁素听众的欢迎,由此以后,他在闽南、江南声誉渐着。宣统元年,圆瑛主持宁波接待寺。接待寺为历朝古刹,他接主后,拆除新建,重为中兴。他并在寺中创设了佛教讲习所,培养弘法人才。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民国肇建。时,佛门多故,八指头陀敬安法师为保护全国寺产,在上海联合十七省僧侣代表,成立“中国佛教总会”,圆瑛亦参与这次运动,被选为总会参译长。

民国六年,他在宁波当选为宁波佛教会会长,创办两所“僧民学校”,对入学者施以义务教育。继之煤油创办“宁波佛教孤儿院”,收容无依孤儿,施以工读教育,各省闻风争相效仿。这一段时间,他不时在江浙一带讲经。

民国九年,他在北京讲《楞严经》、《法华经》,法缘甚盛。是时华北五省闹旱灾,哀鸿遍野。他参与发起组织佛教赈灾会,募捐赈灾,全活灾民无数。时,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德之,颁赠他《大藏经》一部,派员护送到宁波的接待禅寺。

民国十一年,他到南洋弘法,曾在新加坡、槟榔屿等处讲经。这时他早年在天童寺的同参转道法师,在新加坡主持普陀寺,后来又在光明山建了普觉寺,圆瑛普觉寺讲《大乘起信论》,并与转道讨论重修福建泉州开元寺的计划。他离开新加坡,转住***弘化,曾在台南讲经,十二年秋回到泉州。这时既兴转道、转物二师,笔书重修开元寺。十三年重新修建,十四年在寺中创办开元慈儿院,他任院长,陆续收养孤儿至二百多人。十五年,他重渡南洋,筹募慈儿院基金。他将募得之款,在麻六甲组织了一个基金董事会,有董事会保管本息,按实际需要拨付慈儿院支用。袄了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之后,内部定下了“破除迷信”的政策。破除迷信本是好事,但却把不迷信的佛教也列入迷信团体。民国十七年,政府公布了“寺庙管理条例”,地方党务干部及学界欲借机没收寺产,充实地方教育经费,就掀起了一阵摧残佛教寺产兴学的风潮。民国十八年五月,佛教为求自保,在圆瑛、太虚、谛闲诸法师及王一亭、谢铸陈、黄忏华诸居士的推动下,在上海召开“全国佛教代表会议”,成立“中国佛教会”,圆瑛被推为会长,向政府请愿,反对“寺庙管理条例”。后来,政府把全文二十一条约的“管理条例”修订为全文十三条的“监督寺庙条例”,没收寺产的事件才缓和下来。

圆瑛主持中国佛教会,积极推动佛教参与社会事业,鼓动寺院设立慈幼院、医院、工厂、分担社会责任,以减少外界攻击的口实。民国十九年,宁波天童寺住持改选,他当选继任。因年轻是曾在此参访六年,此番住持天童,是旧地重游。天童寺是六朝古刹,禅宗祖庭,僧众逾钱,冬参夏讲,向为常规。他是年五月进院,当众宣布他住持天童的原则:“为法为人,尽心尽力”。他并提出“十二不”与大众共勉:“不贪名、不图利、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强、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责、不徇情、不背理。”进院之后,随即开讲《楞严经》,四方学者云集。以后,他每年冬季传授三坛大戒,丕振宗风。

到了民国二十年,“寺产兴学”事件余波荡漾,风波再起。这时有一位中央大学教授怡爽秋,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回国在中大任教。他提出了四项主张--“打倒僧阀,解散僧众,书拨庙产,振兴教育。”当时的内政部长薛沩弼是基督徒,与怡爽秋内外唱和,这比民国十七年的“寺庙管理条例”由为彻底。圆瑛出面奔走,全国各地佛教团体通电呼应,这件风潮才逐渐平息下来。这年夏天,长江水灾为患,蔓延数省,圆瑛为筹募赈灾款项忙了一个夏天。秋天,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他通告全国佛教团体,建护国道场。

他曾撰一副对联以表达他的心情:“出世犹垂忧国泪,居山恒作感时诗。”

民国二十一年,他应国俯林子超主席之召,商讨在中山陵兴建一座藏经楼。是年冬天,天童寺大火,殿堂楼阁被烧去九处,计五十余间,寺众悲痛万分,认为非二十年不能恢复。圆瑛亲自募捐,三年之中,全部重建,较以前更见庄严。同时在此数年内,他辽赴闺南、长沙各地讲经,法缘极盛。二十四年,他在上海自建圆明讲堂,是年秋季落成。廿五年,他任天童寺方丈满六年,坚决辞职,学大悲和尚继任。民国二十六年正月,他接任鼓山涌泉寺住持。这年是他六十寿辰,两序大众开千佛大戒五士二日。自民国十八年以来,他一直连任中国佛教会会长,领导全国佛教。

是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继之上海八一三战事开始,圆瑛积极投入抗战救亡的行列,号召苏沪地区的僧青年,组织僧侣救护队,叁加战地救护工作。救护队以卡车运载灾区难民及战地伤兵,运送到上海的各收容所及医院中,救护队在战地工作两个多月,蒙佛加被,只阵亡工名队员。上海沦陷后,圆瑛带着救护队随军撤退,由上海、南京到达汉口,继续从事救护工作。当时战局紧张,救护队及各处收容所经费无着。十月,圆瑛奉国府林子超主席函,嘱他将救护队及收容所事务委托其他法师办理,希望他能到南洋马来牛岛募集医药费。他便带着林主席的三封亲笔介绍信,偕同明阳法师出国。先到新加坡,访新加坡总简会,请华侨领袖及佛教人士组织一个机构,募款接济各处的收容所及汉囗的第二僧侣救护队。接着又到吉隆坡、槟榔屿,拜访侨领、居士,组成了一如新加坡的机构。民国一平七年春季,他又应槟榔屿极乐寺之请,住持法席。极乐寺是鼓山涌泉寺的下院,是南洋有名大刹,在星洲颇著声誉。圆瑛住持后,苦心经营,极乐寺日趋庄严,是年夏天,他回国视察救护队及收容所,然后回到南洋向各捐款机构报告,并继续募捐。

民国二十八年秋天,他携弟子明旸回到上海,不意遭人检举,说他是抗日分子,在南洋募得巨款接济重庆政府。农历九月一日,他在圆明讲堂礼佛时,为日本宪兵队逮捕,连明旸法师也一并被逮,先关在宪兵队,第二天押解到南京的日军宪兵司令部,曾遭到恐吓刑讯,圆瑛从容陈辩,不为屈服,上海各界人士也极力多方营救,到九月二十八日,日军不得已予以释放。到此日军仍不***心,通过日本僧侣作说客,诱迫他“合作”,也遭到拒绝。

圆瑛回到上海后,仍驻锡圆明讲堂,他闭门谢客,专事著述。在那数年中,他撰著了《劝修念佛法门》、《发菩提心文讲义》、《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佛说八大人觉经讲义》、《楞严纲要》等书。他不但精通性相,兼善诗文,且精于书法,有来求墨宝的,他一一书赠结缘。民国三十二年,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靳云鹏老居士,在天津数度派代表敦谓,他情不可却而到天津讲经,北平的佛门缁素也到天津敦请,他又到北平的广济寺讲了两个月的经。回到上海后,又应无锡、南京各地信徒请去讲经,在那两年,皈依他的信徒不计其数。

民国三十四年春天,他鉴于弘法人才的缺乏,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选取海内外优秀青年学僧三十二人,他自任院长,并亲自主讲《楞严》,编写讲义。另外,还聘请应慈、兴慈两位法师授课。

民国三十五年二月,他一度中风,昏迷一星期才清醒过来,疗养了两年,始逐渐康复。

一九四九年后,他仍在上海弘法。一九五一年,代表佛教界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一九五三年,陈质如、赵朴初、周叔迦等在北京筹备中国佛教协会,他代表上海市叁加,被推为第一任会长,会后南返,到宁波天童寺疗餐,末久即逝世,世寿七十六岁,僧酽五十七年。

圆瑛与太虚本来是义结金兰的好友,但入民国之后,太虚受新的学术思想薰陶,学养日深,成为一代佛学思想巨擘,且锐意革新,成为佛教中革新派的领袖;而圆瑛历任宁波七塔寺、天童寺、鼓山涌泉寺、法海寺、南洋极乐寺诸大名刹方丈,长期受丛林制度薰陶,思想日趋保守,为丛林寺院保守者拥为保守派领袖。以致二人日后距离日远,未能共同合作为佛教努力。以当时佛教中所谓名流居士之辇,从中制造是非,挑拨离间,更增加了新旧两派的裂痕。如民国二十年,中国佛教会开会改选.太虚大师的革新派获得胜利,本可藉此机会,新旧派携手合作,为佛教努力。无奈一向操纵佛教会的名流居士者,不甘失败,从中制造事端,太虚大师辞去佛教会执行委员,革新派的谢铸陈、黄忏华等亦先后退出佛教会,新旧两派就愈发疏远了。

圆瑛一生着遮甚多,主要者如《大乘起信论讲羲》、《首楞严经讲读》、《圆觉经讲义》、《金刚经讲义》、《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等近二十种,门人弟子编辑为《圆瑛法汇》行世。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

圆瑛大师,福建古田县人,十九岁于鼓山涌泉寺拜增西和尚为师。二十一岁从福州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亲近禅宗尊宿冶开禅师修禅六年。时常定境现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后写了一偈:「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罣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到了二十六岁又往宁波天童寺,依从寄禅和尚,一心参究。在二十八岁的冬天,又在禅七之中,定功得力,身心俱空,又说偈云:「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正眼开,始识到家无一事,涅槃生***绝安排。」自从三十六岁以后,净土机缘成熟,因阅读永明延寿大师和云栖莲池大师等许多净土法门经典著作,开始深信净土念佛法门。从此就努力于禅净双修。由事念而归理念。正如永明大师《四料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圆公大师后来数十年,力弘净土,到处讲经说教,劝人念佛。曾经讲演《阿弥陀经要解》、《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等许多净土法门的经论多遍,并对上述经论著有讲义流通于世,利益众生。又曾经讲过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力劝修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同生西方极乐净土。

在他七十六岁病势严重时刻,还是一心念佛,嘱咐随侍左右的许多弟子说:「我今身心,尚感安乐,无挂无碍。出家人置生***于度外,以疾病为助缘,余号「三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宗旨。现在福慧已求,最后只有求生净土。汝等立身处世,须以三求为正确修学方针。更希望广大佛教道友、信徒,以此三求为真正学佛宗旨。」并说偈云:「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弥陀,求生于净土,上品紫金台。」过去有一行脚僧写了一首偈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圆公大师把它改为「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前程何处是,念佛度春秋。」又嘱咐弟子写了一张纸条贴在病房的墙壁上:「来者念佛,是真莲友。」由此可知,先师虽身染重病,早已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记得一天晚上,在大众为他助念回向以后,要诸弟子到床前,格外叮嘱说:「汝等念佛,随时都要摄心静念,识取自性。现在我来问问你们,刚才你们念佛,可知道这一句佛号声音落在何处?速答!速答!」圆公老人病中开示,使我们得益不浅,对于净土念佛法门,更加增长深信切愿,意志坚定。

(二)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

圆瑛大师为了弘扬净土法门,除了已出版许多净土经典讲义外,还著有《劝修念佛法门》一书,现将本书内容介绍如下:

(1)念佛法门发起因缘: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源,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2)念佛就是修行: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则意业清净,此即是意业修行。口念佛号,不说闲言,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几声佛。」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此即是口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则身业清净。此即是身业修行。如何说念佛不是修行之法?

如上所举念佛能令三业清净,可为修行之明证矣。

(3)念佛最为稳当:唯有念佛法门,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实念佛,无不往生净土。只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常为佛光之所照烛。一生求生净土,自不至错入歧路,亦不会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遗忘之危殆。

(4)念佛殊胜方便:念佛殊胜方便,即是可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5)念佛能消业障: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故我释迦如来唱此念佛法门,教人消除业障。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重罪。」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以发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现前。譬如一灯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灭罪,亦复如此。

(6)念佛莫求福报: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念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著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都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荣华富贵,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

(7)念佛能断烦恼:烦恼之为害甚大,名目虽多不出两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一句弥陀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医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覆,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着,无诸梦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8)念佛速了生***:念佛法门,虽可横超三界,速了生***,而于临命终时,是一最大关头。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净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乱,或得事一心不乱,自可预知时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缘,不能为碍。则其往生也,如入禅定,一弹指顷,托质宝莲,业卸尘劳,神栖安养,圆证三不退也。

(9)念佛具足三学: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念佛何以能具足戒定慧三学?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0)念佛普摄群机: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具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11)念佛可度众生:夫念佛法门,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往观之,似属小乘,但为自利。实际论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开见佛,亲闻佛法,证无生忍,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普人尘刹,广度众生。而因中厌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也,即菩萨之大悲心。因中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之乐也,即菩萨之大慈心。何得谓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12)念佛得成佛道:念佛之人,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经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观一生补处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后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无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

圆公大师经常教导弟子,修持念佛法门,要天天发愿回向:「愿消累劫诸业障,愿得福慧日增长,愿尽此身出娑婆,愿佛接引生安养」。他先专禅宗,后弘净土。禅净双修数十年如一日。在他圆寂前夕曾吟诗一首总结一生的修持。「禅净双修数十年,了知净土即深禅,有人问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佛教自从汉明帝时代传到中国至现在,根据北传佛教,是将近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净土法门自东晋庐山初祖慧远大师以来,都是弘扬净土法门劝大家念佛,最杰出、最闻名的大德高僧,只有九祖,充其量也不过到了十三祖。实在是信仰净土法门大力宣扬净土宗的尊宿大师等,真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我们看看《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而修持净宗,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数也数不清。不但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赞扬弥陀经念佛法门,就是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也有种种开示,或回向偈文赞扬净土。就像马鸣、龙树,天台智者大师,以及莲宗诸大祖师,都是异口同声,弘扬净土法门。这真是万人信仰,万人念佛、万修万人去的无上法门。所以中国各大丛林,以及中小寺庙庵堂的早晚课诵,都把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作为每天必修的功课,乃至打念佛七,分为一天、七天、四十九天三种。更有克期取证的、九十天般舟三昧,与常行念佛等。这种方便仪规,都是劝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

真所谓「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古人说:「净土文言言可信,往生传灵迹非虚」。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说:「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修行,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又言:「说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广发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大师这几句法语,我们要切记在心,一定得大受用。

现在我再来介绍一个历史故事。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他的弟子中间,有一对弟兄名叫周利和槃特伽。意译叫做大路边和小路边。他们的母亲,养大儿子时候,急急忙忙回娘家去,时间来不及,就养在大路边上。到了养第二个儿子的时刻,又来不及到娘家,又养在小路边,这就是他弟兄的名称。大路边、他个性非常聪明。小路边、他素性十分愚笨。弟兄二个都跟佛出家。但是佛对新出家的弟子,要持戒修身,以戒为师。出家弟子,要每天摩三次头。因为一摩头,就提醒起来,自己是一个光头的和尚,就应该更好持戒修心。在摩头时刻,要念四句话,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就是说守口如瓶,不要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是口业清净。摄意,就是心中不起贪瞋痴三毒之心,这是意业清净。身莫犯杀生、偷盗、淫欲,这是身业清净。就是说比丘要三业清净。

第二句就是说佛弟子修道人,不要恼害一切有情众生。第三句就是对于外道所修的无益苦行,出家人应当远离,不要盲修瞎练,徒劳无益。第四句就是说,我们出家修行之人,一定要依照佛所教导这四句的道理去修行,去学道,那一定会度脱三界生***轮回,可是槃特伽对于这四句话,念来念去都念不会。背来背去也背不出来。背了头二句,再去背后二句,等到后二句背好了,又把头两句忘记了,这样一来,真是得前遗后,得后遗前,读了好久,后来又请了五百罗汉轮流去帮助他,也教不会,这怎么办呢?他的哥哥周利看到弟弟这样愚笨,感到十分难为情,没有办法,只好要弟弟还俗去,可是槃特伽人虽然很笨,道心很坚、苦志清修,坚决不肯还俗。就呵呵大哭起来,有的弟子,就将这件事去禀告释迦牟尼佛。我们佛是大慈大悲的,因此就派人去叫槃特伽来问:「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呀?」槃特伽说:「因为我太笨了,四句偈子,背来背去都背不出,周利一定要我还俗,所以哭了。」

佛陀是随机设教,方便利生,随手指门后一把扫地的扫帚,对槃特伽说:汝四句偈都背不出,但是这扫帚二字,你记得牢么,会忘记掉么。槃特伽说:这扫帚二个字,我背得出。佛说:你听我的话,四句话你不念了,只要你天天念扫帚、扫帚,槃特伽人虽愚笨,心是正直,听佛教导,天天念扫帚扫帚。专心诚意念扫帚,发奋图强,照样念来念去,念了三年,把心中所有见惑思惑的尘劳烦恼,扫得乾乾净净,证到不生不灭的偏空涅槃,居然成了阿罗汉果。通过槃特伽一心净念扫帚,得证涅槃这事实,充分说明了我们能够坚定信心,一心念佛,一定会往生西方,花开见佛。希望大家清净身心,精进念佛,朝着这条光明大道,奋勇前进吧!

我们可以仔仔细细地看一看,净土宗和其他许多宗派的大德高僧、都有很多牵连的关系。有很多法师,先修别宗,弘扬别宗,然后归心净土,弘扬净土。撰述净土各种经典。像这种情况,历代以来,是不乏其人。

唐代时期就有窥基法师著有《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西方要决释疑通规》一卷。善导、道镜二人合集的《念佛镜》二卷。到了五代末,杭州永明寿禅师撰述有《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宋朝初期,就有禅宗、天台宗、律宗等许多高僧,除弘扬本宗之外又兼弘净土。就像云门宗的天衣法师、义怀法师和他的弟子慧林等等,著有《劝修净土说》。曹洞宗的长芦法师撰有《净土集》。天台宗神照、本如两位法师,仰慕庐山之风,他们也结了白莲社一心念佛。律宗的灵芝、元照法师,他们原来专弘南山律宗,后来兼修净土,也著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阿弥陀经义疏》。结莲社念佛的风气,到了宋代更加兴盛起来。就从省常大师组织的「净行社」开始,相继而来的,就有知礼大师的「念佛施戒会」等二十多处。其中象灵照大师的「净业社」,参加的四众多达二万人左右。到了元代,大力弘扬净土的法师也很多,就像宋末元初,临济宗的明本禅师,他把禅宗律宗经教和密宗融会在一起,修行净土礼净土忏法。还有普度大师著有庐山《莲宗宝鉴》。到了元末明初,就有性澄大师撰述《阿弥陀经句解》一卷,大佑法师著有《阿弥陀经略解》一卷。幽溪大师著有《净土生无生论》一卷。

到了明末,就有莲池大师、憨山大师、澫益大师和他们的弟子,有的提倡禅净一致,有的提倡性宗相宗融合一起,但是最终都会归于净土法门。就像莲池大师那样的,他本来是修禅宗,后来又在云栖一心念佛、专修净土。还著有《阿弥陀经疏钞》四卷。可是在这部疏钞里面,就用贤首宗言语来解释净土法门的教义。憨山大师,他在年轻时代,也是致力于禅教,到了后来,也专修净土,二六时中,一心念佛,著有《憨山大师梦游集》。在这部书中,就有念佛切要的文章,开示净土法门。澫益大师原是专弘天台宗,可是他在自修方面又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著有《阿弥陀经要解》一卷。特别是用天台宗的教义解释弥陀经净土法门,更撰有十种弘扬净土的著作。到了清初,就有省庵大师,撰述有《劝发菩提心文》发扬净土,劝人念佛,还吟咏《净土诗》一百零八首,赞扬净土和《西方发愿文》一卷。

到了清末时期,就有幽溪大师的后裔玉峰大师等撰有《净土随学》二卷,《念佛四大要诀》等各一卷。众所周知的佛学大家杨仁山居士,他一生精通大乘和小乘许多经论,可是他自己是以净土为归宿,一心念佛,愿生西方。他自称是教宗贤首,行在弥陀,数十年如一日,念佛无有间断。著有《观无量寿经略论》一卷。近代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一生提倡「老实念佛」、「***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著有《印光大师文钞》四卷,专弘净土,就是我的师父圆瑛大师,他老人家也是先修禅宗,后弘净土,著有《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等大量净土法门的经典讲义。除了上面所提出的许多净土宗大德法师之外,从唐代以来,经历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特别是近代,在这一千多年中间,还有更多难以数计的净土大德高僧,专心致力,弘扬净土,自行化他,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极乐世界。在这漫长岁月里,更有四众弟子,发菩提心,深信切愿力行的真是无量无边。

总而言之,净土法门,在我们中国实实在在是收机最广,影响最大。历代以来得到广大教徒的信受奉行,其主要原因,由于它是最方便、最简单、最稳当、最疾捷、最圆最顿的无上法门,最后我恳切希望大家,对于净土法门要深信无疑,一心念佛。正如圆瑛法师所教导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僧伽」,共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七章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的作者简介

圆瑛法师:(1878—1953)现代爱国高僧。俗姓吴,福建古田人。出家后法名宏悟,别名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幼读儒书,颇通文理。光绪二十二年(1896)于福建福州涌泉寺剃度出家,礼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翌年受具于鼓山涌泉寺妙莲上人座下,复修习苦行。数年后出游参访名刹高僧,先后从冶开、敬安两师修学参禅,又从谛闲、通智、祖印法师修习天台教观。1929年与太虚大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为会长,连任7届。1934年在上海创建圆明讲堂,为净土道场,有联云:“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僧伽。”并题额为“三求堂”。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与其徒明旸法师同往南洋,募集抗日救灾资金。1939年回国,在上海与明旸同遭日本宪兵逮捕,又被押往南京,备受种种迫害,始终未屈。被释后,返回圆明讲堂闭户注经。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选为会长,同年8月在浙江宁波天童寺圆寂。圆瑛法师宗教兼通,禅净双修,其偈云:“禅净双修四十年,了知净土即深禅。有人问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觉经讲义》、《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及《一吼堂文集》、《一吼堂诗集》等20余种。1933年,上海佛学书局将上列数种汇编成《圆瑛法汇》出版。现上海圆明讲堂设有”圆瑛大师纪念堂。”1989年由其弟子明旸法师主持编辑出版了《圆瑛大师年谱》,记述大师生平颇详,《圆瑛法汇》亦多次重版。

圆瑛大师为什么不是高僧

圆瑛大师是佛教领袖,不是高僧。

曾先后七次被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长,1953年,陈真如、赵朴初、周叔迦等人在北京筹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圆瑛大师被推为第一任会长,

圆瑛大师,精研佛理,“楞严独步”;又被称为英雄僧侣,领导佛教人士投身抗战,曾先后七次被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长。

晚清民国时期虽然时局动荡,但中国却涌现出一大批精英人才,佛门也不例外,可谓高僧辈出,圆瑛大师是其中佼佼者之一。圆瑛大师精研佛理,“楞严独步”;又被称为英雄僧侣,领导佛教人士投身抗战;作为现代中国佛教领袖,曾先后七次被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长,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时,又被选为首任会长,并于同年圆寂。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