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楼主所说的歪果仁儿,这里默认为指欧美西方世界的人们吧,因为日本、韩国人,或者我们的其他东南亚的邻居们,对中国人的刻板偏见可能会与西方人不同。
首先!
他们对中国人几乎没有概念!只对亚洲人有概念而且他们看到的所有亚洲人,他们都称之为CHINESE,中国人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在特指我们,而是在指所有长着亚洲脸的人。
并不怪他们,纯靠长相,不看行为举止,穿着言语的话,我们自己也是分不清对方是来自亚洲哪个国家的,
但欧美大部分人不只外观,甚至连亚洲的不同国家及代表国家的各种文化标签都无法分辨,
举个栗子,经常有白人朋友在一个party里兴奋的朝我走过来,说:你是中国人?我X!我超爱寿司的,我也超爱漫画!你们那个PSY简直牛逼到爆炸!
还有人会和我讲:你是中国人?我X!that'scool!我姐嫁给了一个中国人,
我说啊真的吗?他:是的!就在那边,我带你去见他
走过去后发现画风是这样的:
经过攀谈以后,对方是如假包换的菲律宾人,不是有中国亲戚的那种。
我就问那个白人兄弟,尼玛这也算是中国人?他却理直气壮:theyareallchinesetous
我就:
其实和大部分外国人讲亚洲文化及人种差异完全是对牛弹琴,就好像一个东欧人和你讲塞尔维亚人和波黑人的区别一样,对于我们来说,分不清楚也有情可原,
何况我们中国还有56个民族,那么多少数民族的长相也都不同,更不用说什么南北东西差异了
我有一个水族朋友,长得和东南亚人一模一样,连自己都经常开玩笑调侃,你让一个外国人猜他是哪里人,基本上没戏
比如让我猜一个blond(金发)他有可能是德国人,北欧人,美国人,也有可能是西班牙人,西班牙我们都觉得以黑发为主,但是事实上,西班牙也有很多金发的人,因为欧洲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大融合,在法国就有很多的波兰人后裔,他们的后代如果还是和浅发色的人在一起,那么他们的子孙后代很有可能依然是金发,但他们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了。
书归正传,
既然他们分不清中国还是亚洲其他国家,那么这些歪果仁对亚洲脸的刻板偏见是什么呢?
(以下外国人的偏见可能会伤及自尊,玻璃心者别走心,喷子、杠精,请在此时离场)
狗肉专家
西方白左都是玻璃心,听到吃狗肉这种消息就瞬间高潮,马上刨根问底,其实亚洲很多国家都吃狗肉,韩国朝鲜都吃狗肉,但是因为我说的以上原因,Chinese是欧美对亚洲人的总称,所以这个锅,是我们来背的,而且玉林狗肉节这个东西,在国外的社交网站上曝光度极高,所以这个锅也就算是实锤了。
大家请看如果在google中输入Yulin这个拼音,全部都是狗肉节的场景,所以他们这样评论中国人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不发表个人观点,仅陈述,因为无论我站在支持还是反对面,都会被喷)
做过几年外语接待工作,大部分接待的是来自于德国,瑞士奥地利的客人,这些客人对于北京的态度基本上是负面的。
首先,北京是超级大都市,堵车比较严重,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瑞士,奥地利,德国,这三个国家普遍是不采取建设高楼大厦以及建设超级大都市的价值观的。因此,绝大多数来自于瑞士,奥地利以及德国的客人,对于遍地的高楼大厦持比较负面的评价。
他们会觉得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生活起来很不舒服,走在街上经常要时不时的抬头看,脖子很酸,有时候看不到天空。
像北京这种风格的城市,对于东南亚美国的客人来说可能相对来说好一点,但对于欧洲的客人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
其次,由于外国媒体的误导,北京政府等同于***。外国媒体普遍把北京和不好的事情划上等号。对于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污蔑。
所以,客人是带着不好的联想来到北京的,即使北京的人民再怎么热情,再怎么友好,也很难改变他们的偏见。所以,当他们离开北京以后,到了中国其他城市,往往会对其他城市的接待人员抱怨北京的感觉。
第三,北京的接待人员生存压力比较大,所以在接待的过程中,对于客人的二次消费要求比较多,这也是造成国际游客对于北京印象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往往觉得北京的接待人员非常的不友好,如果他们不做二次消费,接待人员的态度就会比较差。甚至连司机的态度都会比较差。再加上北京经常堵车,有时候他们会觉得司机的迟到是因为他们没有二次消费,所以司机故意放慢了速度,耽误他们的时间。
第四,由于国外媒体的洗脑,他们到达北京以后,看到的中国和他们在媒体上看到的中国会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做接待工作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企会让他们产生不好的联想。
他们会总是认为接待人员带他们看的都是设计好的内容,他们所看到的都是美化过的内容,他们觉得看到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所有看到内容,他们都觉得是表演,是秀。所以,带着不信任去参观北京,参观的感觉就是不信任。
他甚至会认为接待人员来自于政府部门,对他们进行洗脑,所以他们会觉得非常的排斥。这些都是源于西方的媒体对中国乱七八糟的报道。
无所谓,关键是我爱***。
导游19年讲的:
一个德国人,对北京的评价是,街道真宽!路真平!真干净!
一个波兰人,中国人民真友好!机场卖个萌,行李超重也没事!
一个新加坡人,北京太堵了,又热又闷!妈的!再也不来了!
一个美国人,卧槽,我以前吃的都是假中餐!美国中餐馆就是垃圾!左宗棠鸡居然不是中餐!三观毁了!
一个法国人,北京不错,挺好的。
另一个美国人,第一次来北京觉得很好,整个气氛和上海香港很不一样。很严肃,庄重,果然是权力中心,整体喜欢。
另一个法国人,以前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时隔数年,再次到北京的状态是:这是哪?这又是哪?
外国游客如何评价北京,我不知道,我只谈我的经历。北京是古都,有很多古迹,北京人也很健谈,国际国内的形势,都是可以说上一些。吃的东西也很多,各人胃口不一样,还是值得去一次的地方。
非常棒比国外好多了
目前居住在法国,认识的法国人中有去过中国的。他们对北京的评价普遍很好,更醉心于中国的历史风貌遗存,因为这里是中国仅存的皇城,是世界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共有七项。皇家遗迹遍布,随便走走,可能就会有意外惊喜,来一次不期而遇,是许多外国人认为最中国的地方。
他们的确是出于真心喜欢,并不是因为客套而说的奉承话,法国人既爱讲场面话,也比较直率,会实话实说,可以感觉到。下面写几个实例,大家可自行判断。
最早去的一位男士,现年龄五十岁左右,是在二十几年前,到北京找姑姑玩儿,他姑姑和大使馆有联系,从事法语教学和翻译工作,他讲了一些趣事。在北京玩儿了一个月,还去了郊区不少地方,虽然地名已不记得,但每天都是新鲜的,居然可以不带重样儿,开心坏了。
当时他住在建国门,和人借了一辆自行车,揣了一张写有住址的纸条儿,以防找不到回家的路,便直奔天安门广场。骑车转悠了好久,乐不思蜀,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当他决定返程时,发现自行车胎瘪了,他想这下坏了,要怎么回家。这时,有路人见他的自行车出现问题,就想帮他修理,虽然没弄好,但是他很感动。
最后只能叫辆出租,可身上又没带钱,但他打算试试。没想到,真有北京的哥同意送他回家。尽管语言不通,他还是手舞足蹈,试图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司机师傅和他就这样很高兴地聊了一路。
回家后,他很沮丧地找到借他自行车的人,非常抱歉,并告诉对方车子坏了,但是他会想办法把车修好后,再还给他。对方竟然表示不用了,他自己会想办法搞定。
这一趟建国门天安门之间的旅程,让他十分动容,得到了几位北京市民的帮助和宽容对待,他对中国人心存感激,更喜欢北京和中国了。
而他对现在中国也抱有好奇,便给他看了一些视频,各种奇迹般的桥梁,公路,高铁,他非常惊讶,把老婆和朋友叫过来一起看,大家都看的很入迷,特别认真。他直说,这可不再是我认识的中国了,完全是一个新的国家。
给一个女邻居也看了一些视频,我们坐过复兴号,买的二等座车票。当她看到这么漂亮的车厢时,直说:对我而言,这是一等座。以前在电视上听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强国,但完全不了解。看了这些后,我明白什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她是个聪明人,马上就知道中国经济为何如此强劲,历史悠久的铁路和成就斐然的高铁,是法国特别引以为豪的国家高科技名片。而今中国高铁已然赶超,更加豪华舒适,配色时尚,让法国这个设计大国的新高铁都黯然逊色。
一位亲戚的朋友,四十多岁的男士,公司高管。他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因为一些词汇在此之前,哪怕是中国人都没这样说过。他在2018年,去中国旅游两周,北京是首站,还去了上海,西安。他反复和我说了几次,特别喜欢北京。
北京给他的印象是"安静,悠闲自在,很放松,没那么多人"。听到后,立即引发了我的瞳孔地震。这么评价北京,还是一个外国人,吓不吓人。
国内外有多少游客嫌弃北京的热门旅游景点,是人挤人,人挨人?有多少北漂有过在地铁中无需行走,被挤着直接凌波微步的经历。当然外国游客肯定都是坐旅游巴士,他们不会经历早晚高峰的北京地铁。
心里打着鼓,但不好意思问,毕竟是初次见面,周围有不少人。估计是他跟上海做过对比,才觉得北京相对而言,人还是少的。这点我也有感受,上海的人多到爆,城市虽然很大,但相当密集紧凑。而且北京不少皇家御苑里面的空间非常开阔,比如在天坛,用一个***博主的话讲,像走通天大道,有没有?慢慢溜达,感觉确实蛮舒服的。
楼上邻居,一位三十左右的小伙子,前几年出差,去的北京上海,他供职于法国某运动品牌店。前后也说了好几次,从他个人角度来讲,他喜欢北京超过上海。
他本打算用半天时间游览颐和园,听到这儿,我含蓄地微微笑了一下。接着他说,进去以后发现太大了,半天时间根本走不完。颐和园真的好美,他太喜欢了,但好像是重建的吧?既然他问了,那我也要简单快速的少少地谈一下历史。
西方人的学校教育,会掩盖历史上他们曾犯下的累累罪行。所以他们会学鸦片战争,因为那是英国人发动。但历史课上不会去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是北京三山五园中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东方世界最璀璨的建筑明珠。何止圆明园,同时把另外五园也同时洗劫一空并烧掉。现在的颐和园前身是清漪园,在慈禧太后主持下于1888重建。历经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毁损破坏,现代进行了修复。
只是简单说了几句,因为我知道法国人可以允许自己随便批评国家,但听不得别人说一点点不好,哪怕是久远一些的史实。见他已经慢慢低下头,掩饰目光中透出来的诧异,可已经被我捕获。果然,没几个法国人知道英法联军这档事。
接着他又谈起了在长城旅游的经历,但忘记去的是哪一段。一切仿佛历历在目,他从中间开始,两侧的所有敌楼全部爬过了,我对他的体力深表钦佩,去过长城的都知道,一般咱们只能上下一侧,看到另一侧已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啦。而对身体素质好的外国人,他们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这难得的人生机会,要好好享受一番爬长城的乐趣。
他也微微有些得意,那时他的表情和描述,就完全是沉醉在对那段美妙旅程的回忆中。到了最高处,周围几乎没有人,只有他在。那种独一无二的震撼感无法形容,这趟长城之旅对他而言,实在是非常完美。
在法国网站上看到一些法国人写的北京游记,评价也相当高。油管上也看到一些法国人在北京拍的视频,他们基本都是背包客,或是几个朋友,或是一家几口,开心享受的很。他们觉得北京是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地方,是可以不断去探索传统中国的之美的地方。
以后会慢慢翻译并发布这些游记和视频内容,来过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和从没有来过的外国人,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路宽,人友好,美食多,堵车多,古迹多
在北京教老外汉语,问过几个德国学生,他们通常在北京工作三年,有一个说来中国之前从德国媒体了解到的都是***,来北京后发现很多媒体说的消息都是不真实的。他觉得中国东部已经很发达了,就是对随地吐痰和吃饭吧咂嘴有点儿看不惯。另一个德国学生非常喜欢中国,说中国人非常友好,生活非常方便,而且中国人很少抱怨,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北京堵车,他希望多在中国工作几年。
8,90年代,2008年左右,以及现在,从三个阶段的跨度,聊一下外国游客对北京的评价吧:
8,90年代
我有一位长辈,那个年代在某市外事办供职,那个时候外国旅游团来了要全程陪同,大致是桂林,石林,北京,广州,有时也去内蒙五当召去旅游。在北京的时候会长一些,住友谊宾馆多一些,北京是去故宫,八达岭长城,胡同,燕莎等等标志性的地方。吃饭去全聚德,大致对于北京的历史都感觉不可思议,另外就是巨大的人口,庞大的自行车人群,美食很称赞。不好的看法是嘈杂,厕所不干净,认为清一色的衣着是不是规定要这样穿?而且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这也让他们大为吃惊。
08年左右
北京有个朋友全家在澳大利亚,他们和几个澳大利亚人来北京一起玩的时候,这几个澳洲人感觉什么都好奇。坐了三轮车,最喜欢走胡同,对于鸟巢什么的也就是叹为观止吧。
喜欢问的问题北京是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言外之意是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这里了?北京朋友就说,土澳就那样,脑子一根筋,然后强迫他们看电视,每个卫视给他们看一遍,他们张着嘴,噢。总体来说,他们的评价是北京很大,有许多他们理解不了的东西,认为住胡同的都是穷人?为什么还有公用厕所?那些遛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靠什么养活?北京是不是最大最好的城市等等?对于子女尽量接父母住在一起也很好奇。带他们吃卤煮,羊杂,小碗牛肉,喜欢好吃的糖葫芦,街上的人都很热情,见他们都打招呼,个个看起来都非常快乐。***是noise,人很吵,都喜欢大声说话,垃圾多。
2018年
18年在北京销签时,认识一个葡萄牙人,他刚来中国,准备留学,学的是贸易法,后来加了他的微信,他刚到北京,觉得哪里都大,走不出去。他的计划是把所有书上写的都逛一遍,这些外国人都带本书,也不知道谁写的,很厚,一本中国游记。按图索骥,感叹故宫,长城,问长城外面也那些人现在说中国话的吗?哈哈。
喜欢北京,人热情,东西好吃,他们对于猪杂什么的接受无碍,因为葡萄牙人也吃鸡杂。感觉不好的就是早餐厅不干净,有时纸团扔一地,而且吐痰得多。感觉南城那边发展一般,女孩子们不像传说中的热情。他们熟了以后,去泡酒吧,人家一搭腔就不理他们了,是的,现在北京女孩都说法语了,英语太普通了,何况还不是美英澳新的。不过,后来他找了女朋友,中国四川的。
总体来说,北京给外国人的感觉是巨大,有伟岸的建筑,人口那么多,历史悠久,安全,人很热情,都会说些英语,有些美食,年轻人都很忙,子女孝顺父母他们很羡慕。不好的评价是嘈杂noise,人们都很大声的说话,不顾忌周围人的感受;随处丢垃圾;厕所有味道;另外就是有些保守,有些方面吧。
其实老外到中国,和我们到国外一样,不会对一个国家评头论足,一般还是尽量称赞的,如果交流久了,会流露出一些自己的真实看法,对于外国人的评价要自信的去看,不要回避,也不要对他们的评价太在意。
一位外国游客这样评价北京奥运开幕式:和平、和睦、和谐,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真是太有创意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波兰人对中国人算是比较友好的东欧国家之一,在东欧国家,大多数人都会对中国人比较友好,也没有很强烈的歧视
在英国留学生论坛,很确切地指出波兰人深受英国人之歧视,有时波兰人甚至得隐瞒自己的国籍。原因极为简单:到英国打工的波兰人太多,抢走了本地人的饭碗。(历史上波兰和英国几乎没有瓜葛) 波兰人还受德国人歧视,这个现象好解释。两国有领土问题、战争问题、信仰互斥问题。哲学家艺术家辈出的德国人显然会认为邻居波兰人是笨蛋。 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的关系也很微妙,尽管都是斯拉夫人,但历史上的倾轧太严重,俄罗斯曾三次瓜分波兰。波兰更在列宁搞国内战争的时候狠狠地报复了苏联。这两国的关系复杂程度比波德要厉害。 还有,网络有一种说法,波兰人歧视中国人。
新华社伦敦2月20日电记者手记:越来越多外国人士热衷分享和传播中国文化
新华社记者罗羽
“你好,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走在伦敦的唐人街上,满头白发的威廉·阿德林顿不断用刚学会的汉语与身边的中国人打招呼,送上春节祝福。自2013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以来,这位英国人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化。
“我去过中国好几次,到过成都、重庆、西安、北京等城市。”阿德林顿说,他特别喜欢中国美食,很多文化内涵通过日常生活就能反映出来,从中国人的餐桌就能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坐在一起分享满桌的食物,大家在餐桌上是平等的,所有菜肴都摆上桌供大家享用,这就是中国人的分享精神。”他说,在对待客人方面,中国人更加诚意满满,他们会把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极为大度。
在伦敦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华裔歌剧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通过亲身经历深切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并热衷分享中国文化。
几天前,受英国国家自由俱乐部邀请,王蓓蓓参加了俱乐部举办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晚宴并担任表演嘉宾。王蓓蓓说,到场的除了他们一桌中国人外,其余全是外国人士,当晚的舞狮、演唱中国歌曲等表演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她现场演唱了多首中西曲目,其中《中国梦》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由衷赞赏。
“英国国家自由俱乐部已连续多年举行庆祝中国春节的晚宴,并在晚宴上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分享中国的文化。”王蓓蓓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讲嘉宾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史蒂芬·佩里的讲话。佩里说,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大特质是分享,历史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这种特质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液里,英国有很多方面应该向中国学习,诸如勤劳、谦逊、热爱和平等美德。
王蓓蓓说,佩里因持续多年与中国深入接触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并被不少英国人视为中国专家,当晚在场观众纷纷向他询问关于中国的问题,佩里始终保持着对中国非常友好的态度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除了分享,不少外国人士还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在伦敦求学的波兰人亚历山大·梅尔尼科夫虽然只到过中国一次,却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他通过互联网学习中文,已能自如地跟中国朋友聊天。
“平时我通过看书、上网以及与在伦敦的中国朋友接触,来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文化,并向我身边的朋友介绍中国文化。”他说,“中国文化最大的魅力是中国人,他们在性格上坚韧不拔,工作努力效率高,能吃苦且具有乐观精神,我一直期待着再到中国看看。”
与梅尔尼科夫不同,痴迷中国文化的意大利人蕾切尔·罗西娜在威尼斯大学学习过几年中文,还曾到中国留学两年,目前正在伦敦深造,并利用业余时间力所能及地向意大利人传播中国文化。
“在中国春节这段时间,我用意大利文翻译了描写中国春节传统的古诗《元日》,还写了一篇介绍中国十二生肖的文章。”罗西娜说,她和朋友一起开通了一个名叫“不只是筷子”的博客,还在其他社交软件上注册了账号,通过撰写文章向意大利人介绍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我们同时也采访一些中国人,了解他们在欧洲的生活状况。”罗西娜希望这些媒介能够成为两种文化的交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