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冰臼(冰臼是指什么这种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冰臼(冰臼是指什么这种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 发布:2025-09-02 10:40:05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冰臼地貌形成原因 冰臼地貌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冰臼是古冰川的遗迹之一。

2、在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化携带着冰碎屑和演示碎屑沿着冰川的裂缝从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冲击下方岩石,经过冲击、游动和研磨,长此以往使得岩石形成深坑,类似我国的劳动工具石臼的样子,由此命名为冰臼。

3、古代冰川融化后,大量冰川融水(包括0℃以下压融水和0℃以上的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缝向下流,强烈冲击、研磨冰川下的岩石而形成一个个孔穴。

4、由于冰川作用,在巨厚冰层覆盖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溶化沿着冰川缝隙向下流动,在冰层的巨大压力下,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而形成深坑,于是形成冰臼。

冰臼是指什么这种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冰臼是古冰川的遗迹之一。在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化携带着冰碎屑和演示碎屑沿着冰川的裂缝从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冲击下方岩石,经过冲击、游动和研磨,长此以往使得岩石形成深坑,类似我国的劳动工具石臼的样子,由此命名为冰臼。

滴水穿石的成语故事中说水滴不断滴就可以滴穿石头,比喻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现实中滴水穿石的呈现就是冰臼的形态呈现。古代冰川融化后,大量的冰川融水形成并沿着冰川的裂缝往下流动,由于落差等因素的影响,冰川融水的冲击力不断增大,在强烈冲击下研磨岩石形成孔洞。冰臼具有口小肚大的特点,在长时间的打磨下岩石表面得到了精密的打磨,十分光滑。

冰臼看似普通,但是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冰臼不仅蕴含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轨迹,而且包含了人类与生态环境进化的信息。从冰臼的形成可以推断出历史上的大冰盖时期,人类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迁徙,也有了身体特征上的转变。

目前已知的冰臼有内蒙古大青山冰臼群,九龙洞冰臼,中原冰臼,遂川高山冰臼,北京冰臼,九佛山冰臼和箭板古镇冰臼。内蒙古大青山冰臼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形态各异类型丰富,十分壮观,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冰臼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研究的地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的演变,由此可以指引人类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进行有把握的预测。冰臼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近年来的冰臼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认识到,从冰川消融到全球气候变暖,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气候的大幅度变化。由此可以知道,当前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已经是不足为奇,一方面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气候变化的潜在呈现。

冰臼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

冰臼地貌形成原因: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作用。

是古冰川遗迹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臼是在2010年在北京发现的白龙潭冰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

两三百万年前在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

冰臼群分布

大青山冰臼

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内蒙古大青山冰臼群:大青山冰臼群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关东车村北。

距赤峰中心城区220公里,距经绷镇30公里左右,在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上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冰臼1000余个,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世界罕见,称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其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

有的象葫芦,有的象梅花,有的象瓜子。一般冰臼口稍小,中下部较大,底多较平或呈锅底微凹。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冰臼的冰臼特征

冰臼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有的象葫芦。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也有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

其中较深的冰臼多呈口小、肚大和底平特征。口部上缘带有缺口(或开口),缺口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一般臼口宽约0.3~2.5米,深0.1~2.7米左右。最大的直径达18.5米,深7.5米;最小的只有1公分,似一般钮扣大小。研究价值肤色是人类自身的保护色。当时,一部分古人类从冰川覆盖的山地迁移到平原,开始了在黄土地里的生活,于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华北地区形成了“黄土发育区”,古人类为适应滚滚黄沙和狩猎条件,逐渐产生了黄色的保护肤色;在北欧,由于南临地中海,古人类退无可退之时,只有努力适应极度严寒的“白色世界”,而冰雪的强烈辐射则使古人类肤色白化“成为白色肤色人种的原生类”。

在全球变冷之前,人类的肤色应该都是黑色。在中非,虽气温大大降低,但仍属于热带雨林发育区,昏暗的热带雨林中黑暗的环境使古人类保持了原本的黑色皮肤。由此可见,研究冰臼,对探索人类肤色的形成,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未来极端天气将不足为奇

“白龙潭冰臼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由此可见,当前全球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也不足为奇了。我们要有思想准备,未来还可能会面临千年不遇的极端气候。”

冰臼群

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内蒙古大青山冰臼群

大青山冰臼群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关东车村北,距赤峰中心城区220公里,距经绷镇30公里左右,在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上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冰臼1000余个,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世界罕见,称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其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有的象葫芦,有的象梅花,有的象瓜子。一般冰臼口稍小,中下部较大,底多较平或呈锅底微凹。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有的冰臼光洁如洗,无任何残留物和充填物,但很多冰臼中,都填满风尘黄土物质,已长满花、草或乔木、灌木,形成大小不同的“天然盆景”,置于坚硬平坦的花岗岩山脊上,十分壮观,给人极大的神奇感和奥秘感。当地人很早就给这里起了九缸十八锅的名称,地质界权威人士说:大青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海拔最高、形态各异、保存完好、特征十分明显的古冰川遗迹。其中有一处非常奇特的“姊妹臼”。冰臼直径多为I~3米,大者可达10多米,深度大多在0.5~l.5米。周围山上还有石冰川、石林、角峰、石河、刃脊等冰川地貌伴生。1998年这里被开发成冰臼公园。拾阶而上有如登泰山之情趣,达峰巅更似驾云到仙境。

学术界对这种天然锅穴的成因还在进一步探讨中,有以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教授为代表的“冰川成因”说,有以北大一些学者为代表的“风化成因”说,还有冰川、风化双成因说等。探讨其成因,目的是为探讨地球气候、环境的演化,有利于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因此,大青山冰臼群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科普价值。这里现已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冰臼分布冰臼,以往在我国的黄山、庐山和***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道。冰臼在中华大地上的大量发现是自1997年开始的,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岛、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中国地质科学家在福安市白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发现史上罕见的千古冰臼奇观,具体在福建福安穆云乡与晓阳镇交接处。这些石臼分布在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上,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在福安市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和峡谷间,分布着上千个奇形怪状的石臼,它们或缸状、或碗状、或盆状、或壶形、或柱状,犹如一个现代派雕塑的艺术大观园。日前,一则关于这些石臼的报道在国内引起轰动。中国地质科学家判断石臼应为冰臼奇观。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教授和陈尚平教授考察了冰臼,他们认为,白云山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绝无仅有的,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冰臼,以往在中国的黄山、庐山和***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道。

中源冰臼

中源冰臼位于江西省靖安县中源乡境内,一条延绵5公里长的古河道上分布500多个“冰臼”。如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的“冰臼群”实属罕见。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比对相关资料后认为,该“冰臼”符合资料记载的冰臼特征,推测是两三百万年前冰川运动遗迹。

“冰臼群”在中源乡港口村一个重山环绕的小河谷。据考察人员介绍,从现场看,“冰臼”大多呈口小底大特征,臼体的平面一般为圆形、椭圆形、匙形和不规则半圆形。最大冰臼直径近3米,最小冰臼直径也有十多厘米,平缓宽敞的基岩冰床磨蚀现象。

当地村民把这些分布在河床上的石臼叫做“石窝”。这里一贯有石窝瀑布群的说法,据称,以前只有枯水期才能发现,因上游建了电站,河里大块的花岗岩裸露出来,人们才能看见这么奇特壮美、更多更集中的“石窝”群。2010年6月6日,江西省遂川县戴家埔乡阡陌村高山“冰臼”景观,景色独特,蔚为壮观。

遂川县“冰臼”景观位于阡陌村海拔1200多米的两山峡谷间,长约300米,宽约20米,上平下陡,有大小“冰臼”上百个,形态各异,自然圆弧,中间有大小2个“冰臼”,大的称“仙女玉池”,小的叫“宫女浴盆”。据悉,每逢雨季时,山溪直下,“冰臼”景观,又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景象万千。发现2010年10月,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昌(平)赤(城)公路边的白龙潭,发现一处冰臼,位于北纬40度24分51.42秒,东经116度14分38.22秒,海拔477米,最大宽口竟有20米,最深处也有18米,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

随着现场勘测的进行,专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原来这个巨型的深潭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冰川时期的“冰臼”,而且是我国已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冰臼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最为壮观和完美的冰臼。经过鉴定证实,这还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冰臼之一,堪称冰臼王国中的极品。

形成

当时延庆地区曾经覆盖着厚达千米以上的冰川,冰川融化过程中,水垂直落下来冲击巨石形成巨坑。在北京地区长陵镇望宝川村、怀柔琉璃庙地区都曾发现过由数十厘米至两三米深的冰臼,但延庆这么深的冰臼还是首次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巨型冰臼的底端,还耸立着一座6米多高十分奇特的“小山”。经过冰川融水携带巨大滚圆砾石的冲刷、研磨,小山的表面打磨得十分精密,摸起来光滑极了。

意义

这个巨型冰臼足以证明,古时候的延庆和北京地区,就像南极和格陵兰冰盖一样,白茫茫连成一片被冰雪覆盖,冰层厚度最少在千米以上,温度大约在-15℃以下。韩同林分析说,从冰川气候全球性变化的特征,以及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冰川发育情况来看,只有全球最大冰川发育时期才有可能到达延庆和北京地区,因此白龙潭巨型冰臼大约形成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

白龙潭冰臼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不但有利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更对现代气候和环境的分析、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大规模的冰川消融到全球变暖,其间经历的变化幅度相当大。由此可见,当前全球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也不足为奇了。我们要有思想准备,未来还可能会面临千年不遇的极端气候。

大兴安岭的冰臼群——数目众多的冰臼群奇观是如何形成的

“水滴石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不过由于多种原因,实际上很少有人真的能够看到水滴把石板穿透的全过程,所以这让人很难想象,那么柔弱的水滴能够把一块厚厚的石板穿透。但是,如果你来到大兴安岭,你就能看到至柔之水把高大的青山穿出一个个圆形的空洞。这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几百万年前的冰雪,它们把花岗岩凿出的这些空洞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冰臼。

冰臼是由于冰川作用所导致的深坑,在我国并不多见,在黄山、庐山和***等地有过零星的记载,数量都不是很多,可是在大兴安岭东南边缘的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却发现了成群的冰臼。这些冰臼有数百个之多,将一千多平方米的花岗岩凿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这片“不幸”的花岗岩东西两侧均为悬崖峭壁,十分惊险。从上往下看,因为看不清漆黑的山崖究竟有多高,很多人都会吓得两腿哆嗦,但一般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冰臼群所吸引。冰臼的开口一般呈圆形、椭圆形、钥匙形和不规则的半圆形,开口较小,往里逐渐变大,接着就向内收缩,底部很平,整个形状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冰臼”之名也正是由此得来的。除了像臼之外,冰臼的形状也有的如杯如桶、如盆如盘、如锅如碗。形状虽有些差异,总的特征却都是“口小、肚大、底平”。冰臼的内壁较为光滑,常有螺旋状的条纹突起,与螺丝钉上的刻纹极为相似,这是因为石壁被呈“圆柱体水钻”的冰川强烈冲击、研磨的缘故。

这数百个冰臼大小不一,最大的长10米,宽5米,深3.5米,最小的只有纽扣大小。除了大小不均,冰臼的深浅也不相同。有的浅冰臼内只存积水,而深的冰臼内却积满了土壤,一些花草和树在积土上成长起来,相当茂盛,被人们看成是天然的“盆景”,它们独特奇妙,堪称一绝,十分美观。

除了冰臼,这处青山还有冰斗、冰蚀洼地和水碛以及两条U型谷及角峰。根据权威资料显示,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规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海拔最高、保护最好、特征明显的冰臼群,来考察过的专家一致认为,冰臼群奇观实属罕见,乃是“天下一绝”。

数目众多的冰臼群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些冰臼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产物。由于冰川作用,在冰层覆盖下的冰和石体的结合处,冰川融化,沿着缝隙向下流动。由于冰层的巨大压力,冰水涡流向下强烈地冲击、游动和研磨,形成的深坑就是冰臼。冰臼是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和重要遗迹,也是冰川运动的有力证据,因此这些冰臼群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难得的实证。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