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秋瑾故居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秋瑾故居
年代:清
座落地点: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
简介:
云霄是近代著名***主义革命家秋瑾的出生地,其故居位于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清光绪四年(1878年),秋嘉禾(秋瑾祖父)出任云霄厅同知。次年农历十月十一日,秋瑾诞生与此。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至翌年八月,秋嘉禾再任云霄厅同知,秋瑾在此度过童年。
故居为清代的紫阳书院和七先生祠,也是云霄历任长官的官邸或临时住所。清光绪四年(1878)八月,秋嘉禾莅任云霄厅同知,携家眷寓居于此。次年其孙女秋瑾在此出生。秋瑾(1879~1907),是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中国***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7年,因组织皖浙起义失败被捕,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保护范围:东至七先生祠东山墙滴水位起10米内,西至紫阳书院西山墙滴水位起10米内,北至七先生祠后山墙滴水位起10米内,南至七先生祠前檐起10米内。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闺瑾,字玉贞,小字玉姑,后易名瑾,字璇卿,号竞雄、鉴湖女侠,别号汉侠女儿,另署秋千。祖籍绍兴山阴漓渚(福全)人,出生于福建闽候县。秋氏为山阴望族,几代官宦。自幼喜好诗文,尤慕剑侠,豪爽奔放。稍长,随四表兄习棍棒拳术、骑马击剑,性格倔强。光绪十七年(1891)初夏,秋瑾跟随祖父秋嘉禾回到绍兴,居住于绍兴城南和畅堂。次年秋瑾详细信息++
享堂村:享堂村位于云霄县城中心,全村总户数158户,总人口数5880人,有山园等农用地2085亩,全村经济总收入5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56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积极投入,投入资金1千万元,建设新项目——云陵镇农村客运站,小自然村渡头片区全村拆迁重建新家园。是县城区城市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
1、秋瑾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坐北朝南,依山而筑。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
2、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1906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石峰区白马垅大冲村。秋瑾故居根据百度地图查询显示,位于株洲市的石峰区白马垅大冲村。秋瑾故居是九郎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居为湘东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5.2亩。
秋瑾故居属于绍兴名人故居的著名景点。
秋瑾故居位于绍兴古城南部塔山南侧和畅堂,背依青山,面临和畅堂街道,是秋瑾长期生活、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秋瑾是我国杰出的女革命家,妇女解放的先驱者,辛亥革命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因此,秋瑾故居就成了***革命重要文物,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秋瑾故居共分五进,第一进为门厅,有平房五间。门楣匾额秋瑾故居四字为何香凝所题。第二进结构较为复杂,有会客室、客厅、过道、餐厅和秋瑾卧室,也是秋瑾家人当年的活动中心。卧室中的陈列多为秋瑾使用过的遗物,卧室后壁有夹墙,内有一间小密室,是秋瑾密藏文件和枪枝的地方。第三进原为其兄住室。第四进是秋瑾母亲的住处。第五进为厨房。
秋瑾(18751907),字璇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生于福建闽县,后随家人回绍兴。1904年留学日本,年底回国,在绍兴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第二年七月再次赴日,并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回到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共同策划与领导浙皖两地起义。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义失败后波及绍兴,七月十三日,清兵围攻大通学堂,秋瑾率众抵抗,经过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七月十五日英雄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绍兴有关秋瑾的文物古迹还有大通学堂、秋瑾烈士纪念碑、风雨亭、秋瑾祖居等,都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物。
湘潭秋瑾故居属于湘潭名人故居的著名风景区。
辛亥革命著名烈士秋瑾之故居,位于由义巷内的“义源当铺”秋瑾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并生育一男一女。
秋瑾名闺瑾,字璇卿,小字玉姑,号旦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汉侠女儿、秋千。原籍浙江绍兴县,生于福建厦门。
她少年时期,由母单氏授以家学。1894年其父任湘乡县督销部办,她亦随父来到湘乡,并于1896年与当地乡绅王廷钓结婚。由义巷的“义源当铺”就是王家开设的。秋瑾在湘潭居住期间,一边哺育儿女,一边习剑练武,同时还写过许多反映自己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忧时愤世的诗篇。如《咏琴》:“手抱绿绮来,七弦发清响,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赏。”《谢道韫》“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踏青记》:“曲经珊珊芳草茸、相携同过小桥东。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红。”
《杞人忧》诗:“幽燕烽火几时休,闻道中洋战未收,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王延钧通过父亲与曾国藩的姻亲关系,捐了个户部主事的京官。1900年夫妻携刚满3岁的孩子德源赴京,随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廷腐败无能,屈膝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以求得苟且偷安。为避战祸,夫妻只得回到湘乡荷叶塘。1903年秋瑾随丈夫王廷钧第二次赴京,她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领土上的丑恶行径,百姓所受苦难,更加激起了她满腔义愤,恨不得立刻跃马横刀,效命疆场,以身报国,曾写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毅然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日本结识了刘道一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于1905年9月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1906年返回祖国,次年元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发表了系列革命文章与诗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奔走呼号,成为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1907年春,秋瑾返潭小住,不久回到绍兴大通学堂主持教务,以此为据点,联络浙江、安徽等地的革命力量,并决定在两省同时起义,互相配合,攻取南京。为武装斗争曾立誓言:“我今必必必兴师,扫荡毒雾见青天,手提白刃觅民_,舍身救民是全贤!”后因安徽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巡抚恩铭被俘就义,事机暴露,清兵包围了大学堂,秋瑾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英勇就义。就义后,灵柩曾一度停厝昭山,1912年其后人将其归葬西湖。
孙中山在祭奠时为她作挽联致哀:“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令招侠女魂。”并亲笔题赠:“巾帼英雄”的扁额。
“义源当铺”在解放后被湘潭市开关厂作为厂房和职工住房,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变迁,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房子,为原“义源当铺”的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