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1、梁祝故里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2、梁祝故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位于汝南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1997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采风”栏目又以《千古绝唱出中原》为题对梁祝故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该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周涛与军事天地节目主持人张莉曾来此采访。2005年12月,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
3、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梁祝文化,扩大驻马店和汝南在全国的知名度,汝南县特申请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2007年4月3日,河南省民政厅下发文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汝南县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原马乡镇行政区域,整体划归梁祝镇管辖。这是中国首个也将会是唯一一个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区。7月19日,梁祝故里河南省汝南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揭牌庆典仪式在当地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研究梁祝文化的专家学者,驻马店市、汝南县有关方面的领导,外地客商和当地干群2000余人冒雨参加了庆典仪式。
梁祝发源地在浙江
梁祝故事既不是神话,也不是凭空编造,最早是有生活原型的。至今看到的最早梁祝故事记录在唐代张读的《宣室志》,其中有“山伯后为鄞今宁波令”记述。查历代《宁波府志》、《鄞县志》在历任地方官名录中都明确记载着,梁山伯为会稽人,东晋时任鄞县令,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梁山伯勤政为民的传说。现今能直接从古籍中见到的梁祝故事是南宋张津编的《四明图经》:“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子也,其朴质如此……”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梁祝故事主干清晰,“女扮男装”、“三载同窗”、“同葬合冢”。并且表明有梁山伯“庙”存在。而梁祝墓不仅有文字记载,近年还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绘制的《鄞县境图》中发现了“梁山伯祝英台义冢”图标,且与今天宁波梁祝文化公园内梁祝古墓位置完全一致。1997年,文物部门对梁祝古墓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梁祝墓地下部分还较好地保存着,并从墓砖和陪葬品考证中证实了梁祝墓。在2002年梁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周静书发表了《论梁祝故事的发源》,从古籍记载、古迹考证和故事的流传等多方面对宁波和各地梁祝遗迹进行了详尽论述。会上,梁祝故事发源于宁波的结论受到了与会研究专家的认同。
此外,我国早期的梁祝研究专家钱南扬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描述了梁祝故事的“流布”线路:“看它从浙江向北,而江苏、安徽,而山东,而河北,折而向西,到甘肃。”说明浙江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遍查古籍,考据引典,对全国10处梁祝古迹考证后得出结论:“自然以第一处浙江宁波为妥。因为作者收罗梁祝故事,其间提到会稽上虞的,要占80%。而根据宋代以后文字,都指明了埋葬地在宁波,也当然梁祝产生在浙江了。”最近二十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化专家也先后来宁波考察调研,从梁祝故事发源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传说构成等多方面考证,认为宁波具有独特而丰厚的梁祝故事发源的人文基础。
如今,随着梁祝故事的历代流传和各地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梁祝文化在全国形成了很多传播地,并繁衍了众多的纪念梁祝的古迹,除了杭州读书院、上虞祝家庄外,还有江苏宜兴的梁祝琴剑之冢,河南汝南的梁祝双墓、山东济宁的明代梁祝墓志铭等等,同时那些地方的梁祝传说、歌谣、戏曲和风物也十分丰富多彩,时间久长,那里的人们也自然认为梁山伯祝英台是他们的故乡人,这是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产生的正常心态。因为人们喜爱梁祝故事,同情人物命运,产生心际共鸣,所以去传颂他、纪念他,正如全国有许多关帝庙、妈祖庙一样。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传承流播,才有力地推动了梁祝文化向全国甚至向海外辐射。在朝鲜,梁祝故事曾作为国文课本篇目;在越南,国家剧团也排演梁祝戏;在印度尼西亚,有马来文、爪哇文、巴厘文、马都拉文等多种版本的梁祝文学作品出版,以至梁祝故事中风土人情也都带上了当地的地方特色;在美国,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作为花样滑冰的伴乐。梁祝故事以其美好的爱情主题影响着海内外。
梁山伯的故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祝英台的故居在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丰惠镇)。
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
1、梁山伯
梁山伯是《梁祝》传说中的男主角,历史上考证确有其人,梁山伯曾出任过地方官,历代史书可以寻找到相关记载和资料。传说梁知祝为女人后,提娶不成而终,祝感其挚情,过墓而入,合而为一。是为传说大概,今人多有考证。
2、祝英台
祝英台,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丰惠镇)祝家庄人。东晋时期女性历史人物。祖籍山西太原,美丽聪颖,自幼随习诗文,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后男扮女装往杭州访师求学,与梁山伯两情相悦,但有缘无分,在与马文才结婚途中跳入梁山伯坟墓,化作蝴蝶。
扩展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简介: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
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
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山伯(《梁祝》传说的男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祝英台(东晋民间传说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
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考略
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今微山县马坡一带)。随着梁祝故里之争的热浪掀起,我们查阅了一些旧志,反复研读了新近出土的梁祝墓碑,联系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风俗,对梁祝故里在济宁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梁祝墓碑—说服力较强的文物证明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宣传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种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对梁祝文化的发掘与考证也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郭沫若根据清人焦循《剧说》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曾派员来济宁嘉祥了解情况,但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不准确,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尚未设置微山县,今墓碑所在地属济宁县与邹县交界带。1952年,修浚白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见天日,并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当地保存。197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一次复出。
梁祝墓碑立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外纪二氏出处费祥。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较平实地记载了梁祝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既无夸张修饰之语,又少浪漫虚构气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发生地正在今济宁境内,“济宁九曲村”、“邹邑”、“峄山”、“吴桥”、“西庄”这些地方,都是要么至今尚存,要么有据可考的。“九曲村”早在汉代就已存在,位于今微山县马坡乡境内的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而得名,现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邹邑”,即今邹县;“峄山”,在邹县城东南20余里处,有“岱南第一奇观”的美誉;“吴桥”,明嘉靖年间戴光修《邹县地理志》“邹县图”中对其所处方位绘制清晰,清《邹县志》(娄一均修)也有记载:“吴桥—在邹城西60里,跨白马河上,隆庆年间被水湮没”;“西庄”现仍沿用其名,在今马坡北。
墓碑还比较清楚地透露出这样两点信息:一是梁祝墓为重修。明正德年间“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圯,其心拳拳”,遂萌发重修梁祝墓意图,经过近一年的筹划运作,终使其“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为官修。碑文前后刻有“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孟元额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样,说明此事经过皇上准许,由当时知名文人和权威***共同参与完成。由此可见,距今近500年前,粱祝墓就已存在于此;济宁为梁祝故里的事实,为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所认同。
二、旧志记载—参考价值较大的历史资料
历史上邹县与曲阜并称“邹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读书风气悠久而浓厚。“断机教子”、“凿壁偷光”等关于读书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专家推测,梁祝故事发生的年代应为汉代;今马坡一带,汉为山阳高平,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诞生了诸如文学家王粲、思想家仲长统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东出土汉碑较多的地区之一。梁祝故事产生于汉时的该地,有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梁祝家乡距峄山仅五六十里,梁祝到峄山读书求学,从地理上分析也绝非无稽之谈。椐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记载,峄山自古就有多处私学;早在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峄山就建立了梁祝祠,内供梁祝汉白玉雕像。
现存旧志《邹县志》和《峄山志》亦有不少关于梁祝遗址的记载。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这正与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点吻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济宁市有关部门正是根据史志记载和走访当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体位置,发掘出了梁祝墓碑。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有多处记载梁祝遗址,如“梁祝读书洞,在至圣词祠右,相传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于此”;“万寿宫,在仙人宫西一百余步,殿三楹,南向,旧与仙人宫为一,内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读书洞右,泉侧石上刻‘梁祝泉’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峄山游览,也留下不少对梁祝故事的吟咏感怀。如,清代邹人陈云棽《题万寿宫梁祝像》:“信是萦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眼偏酸,小像一双万寿宫。”这些诗作,《峄山志》中均有收录。
三、风俗传说—可信度较高的文化传承
在微山马坡,对梁祝故事发生于此并不陌生,但由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地人们不愿过分宣扬,甚至有些讳莫如深。据专家考证,梁氏从马坡附近村庄迁出后,定居于一二十里之外的两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灾,后迁济宁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记中所说的“西庄富室马郎”,其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出,即今日马坡之马氏。上述地方,“梁、祝、马”三姓至今禁婚,有关的梁祝戏曲、电影等在“梁、祝、马”三村历来禁演,他人在当地“梁、祝、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谈梁祝。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恰恰证明了梁祝故事发生在当地的真实性。
梁祝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在鲁西南等地流传。宋元之际,被改编成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在民间流传最广,其中的唱词明确指出了梁祝在峄山就读这段历史事实。唱词写到:周公之理定纲常,文东武西列两旁,万岁爷闪开龙目看,武多文少为哪桩……,就在那红萝峄山立下学堂……,梁山伯祝英台就在那红萝峄山念文章”。济宁南路琴书传人杨芳红唱的《梁祝下山》唱词中也有关于梁祝在泗河岸边活动的描述:弟兄两个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还……,哥儿俩正想往前走,不多时来到泗河沿上,来到泗河沿上仔细看,何日大水白茫茫,山伯说“叫声小弟河里没船怎么过……”。
综上所述,梁祝故事发生在济宁佐证比较充分,从梁祝读书处到梁祝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链结,可以说今微山马坡——邹城峄山一带就是上演这幕中外闻名的爱情悲剧的舞台。由于梁祝故事与生具有的平民性质,主人翁不可能载入正史,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命运。因而,对其真实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语焉不详。
主要参考书目:
1、《邹县旧志汇编》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9月编
2、《峄山志》清同治三年编修
3、《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樊存常主编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0月
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封丘版本:青陵台在封丘县东北25里之青堆。战国时期,宋康王驾车出游,见到一位采桑女天生丽质,欲纳为妾,使人探知该女为门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为见息氏,宋康王令筑青陵台以观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韩凭也自尽。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后两墓各长出一棵梓树(又名相思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有鸳鸯雌雄各一只恒栖树上悲鸣,后化为蝴蝶飞去,据考梁祝化蝶的情节源于此。
2、汝南版本: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传说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晋时期的。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梁祝传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上虞版本: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政治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江以及阮藉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绍兴),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第一大都市。会稽城“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4、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钱塘县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5、宜兴版本
宜兴的版本是南朝齐时期,化蝶传说根深蒂固,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
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6、微山版本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
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7、诸城版本
山东诸城的梁祝传说,被列入诸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7年公布。
8、鄞州版本:鄞州版本讲的是金朝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
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扩展资料:
主要特征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重要价值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的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