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苏州区划调整,苏州行政区划调整2020

苏州区划调整,苏州行政区划调整2020

  • 发布:2025-10-06 11:37:36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近几十年苏州行政区划有哪些变化

苏州市辖6个市辖区,代管5个县级市。

苏州市

金阊区

沧浪区(包括沧浪新城)

平江区

虎丘区(这个现在没有了,成了平江新城属于平江区)

新区

园区

吴中区

相城区

吴江市

昆山市

太仓市

常熟市

张家港市

1995年撤销吴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吴县市。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吴中区辖原县级吴县市的长桥、胥口、木渎、横泾、浦庄、渡村、东山、西山、藏书、光福、镇湖、东渚、角直、车坊、郭巷1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长桥镇;相城区辖原县级吴县市和陆慕、蠡口、黄桥、渭塘、太平、湘城、阳澄湖、北桥、黄埭、东桥、望亭、通安12个镇。

2006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吴江市芦墟与黎里两镇合并,成立汾湖镇。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吴江市辖9个镇:松陵镇、同里镇、汾湖镇、平望镇、盛泽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

苏州行政区划调整昆山

苏州行政区划调整昆山

1、苏州行政区划调整昆山可实现的程度有多大呢?首先,扩大城市框架苏州-昆山无距离,从苏州轨道交通及快速路进展情况看,现在的工作目标就是迅速拉大城市框架,增强苏州市区的向心力,实现苏州市域行政、经济一体化。先导区域是昆山。

2、昆山的轨交梦,是靠苏州来实现的。苏州轨交S1线中的昆山段,成为这条苏州-昆山-上海三地的重要中转站。昆山—苏州深度融合时代的到来。

3、再参照当年吴江撤市设区的情况来看,2012年,吴江市的苏州轻轨4号线即将开工消息公布不久后,9月便获批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昆山轨交S1号线今年年底开工,2021年底试运营,工期60个月。是否预示着昆山撤市设区的日子不远了呢?

4、中环二期工程共分为总长62公里的苏州城区段、昆山片区段和吴江区段。此外,昆山片区段计划实施朝阳路西延,祖冲之路改造等19个项目。根据规划昆山中环与苏州中环将实现无缝对接,从昆山到苏州驱车将由25分钟缩短为15分钟。昆山、吴江两个片区一起整合进来,苏州整个快速路就互联互通形成了一个整体。

5、目前,苏州与昆山之间,光通公交的数量就很可观了,公交109路、公交C1线、公交C2线、公交126路,这几条公交线路的客流量,乘坐过的都知道,不低!高峰期更是常常处于拥堵状态。还有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高铁三条铁路,交通的便捷更加促进城市间的发展。

苏州行政区划调整2020

苏州行政区划调整2020

1、经国务院、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苏州市此次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以原吴江市行政区域为吴江区的行政区域。

2、苏州市常务副市长周伟强表示,“一核四城”是苏州城市的新定位,姑苏区是这一发展格局重要组织部分的一核,不仅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而且承担着新的历史重任。“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高端服务经济集聚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苏州行政区划调整2020,苏州未来着力打造的姑苏区。

3、撤销吴江市设立吴江区,将促进苏州城区与吴江统一建设和管理。同时,区划调整后苏州城区将直接与上海市接壤,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在接轨上海、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拥有部分太湖水面和岸线的吴江撤市设区,将使得吴江区既保持县域体制机制活力,又获得城区功能新的发展优势,并有利于理顺太湖整体保护开发体制机制。将吴江纳入苏州主城,苏州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1718平方公里扩至2910平方公里。

苏州市金阊区属于哪个区

苏州市金阊区原属于苏州市辖区,2012年苏州市金阊区已被撤消。

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经国务院批准,对苏州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

一、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姑苏区人民政府驻苏锦街道平川路510号。

二、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以原县级吴江市的行政区域为吴江区的行政区域。吴江区人民政府驻滨湖街道人民路1000号。

上述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应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等由苏州市自行解决。

苏州市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好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确保平稳有序实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扩展资料

苏州市金阊区的历史沿革:

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吴县,划吴县城区及近郊为苏州市,4月30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原区划未作改变。

1949年9月1日,撤销13个镇人民政府,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为分东、南、西、北、中5个区,建立区公所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西区即金阊区前身。1950年5月撤销区公所,原区公所民政股迁至公安分局内办公。

1951年10月18日,苏州城区成立东、南、西、北、中五个区人民政府,11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1954年3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10月1日,西区改称金阊区。

1958年11月1日,金阊区成立人民公社,成为政社合一的体制。1960年7月,城区3个公社调整为6个公社,金阊区公社分为金阊区、桃坞区两个公社。1962年6月,城区撤销公社,恢复人民委员会建制。

1963年3月,桃坞区并入金阊区。1966年8月,金阊区改称延安区。1968年4月11日,成立延安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6月1日,恢复金阊区原名,延安区革委会改称金阊区革委会。1980年11月1日,重新成立金阊区人民政府,区革委会撤销。

2012年9月1号,《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姑苏区。

参考资料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政府关于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苏南1983区划大调整,谁是大赢家

苏南1983区划大调整,谁是大赢家?

历史长河中,有一些特殊年份会被格外的铭记。比如对于中国来说,1840、1937、1945、1949、1976等等年份,无疑就都不是普通的数字。

如果缩小到苏南区域的话,那1983年就是一个尚未远去的、特殊重要的年份。1983年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地改市”。地盘大、大城市少的苏北设置了六个市,这里略过不谈。地盘小、大城市多的苏南设置了五个市,这是本帖要解析的内容。

时光飞逝,转眼间30年过去了。可以说,苏南五市除了原有的基础(行政地位、城市规模、科教文卫等),1983年分配地盘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与之相关的质量,是影响各市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等各领域的最大关键点。期间,虽也有些变数,但苏南五市如今的整体格局,主要就奠定于1983年大调整确定的行政区域。

由于苏南地盘小、大城市多,当初分配时捉襟见肘,苏南的行政区划版图颇有些怪异之处。多年来,网上常有质疑当初分配合理性、甚至要求重新调整的言论。那么,当初为什么这样分配?真的不合理吗?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以下为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政治力”与“潜规则”奠定基本格局

先列一下当初是怎么分的吧,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国函字1号】批复:

1.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常熟县,设立常熟市。将苏州地区的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6县(市)划归苏州市;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

2.撤销镇江地区行政公署,将原镇江地区的高淳,溧水两县划归南京市;宜兴县划归无锡市;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归常州市;丹徒、丹阳、扬中、句容4县划归镇江市。镇江市改由省管辖。

再列一下大调整前苏南五市的基础情况:1,南京市:江苏省会,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建国后已陆续划入江宁、江浦、六合3个县;2,镇江市:地区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3,苏州市:省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4,常州市: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5,无锡市: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

请各位网友务必看清楚上面的基本信息,因为非常重要!1983年的大调整,苏州市是省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在调整、划入地盘的问题上,拥有最强的“政治力”;无锡市是省辖市、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名列第二强;常州市是省辖市、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但弱于无锡,名列第三强;镇江市是地区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一般,只能名列第四;南京贵为省会,但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并且建国后已陆续划入与其关系较密切的3个县,缺少再次划入较多地盘的理由,因此只能名列第五。

鉴于有些网友容易混淆概念,我再强调一下,这里提出的“政治力”,只是针对1983年苏南五市划入地盘的能力,绝不是说苏州市最强、南京市最弱。

有些网友或许要质疑,镇江市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为什么“政治力”不如无锡、常州?很简单,因为“地改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要让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周边县(市)的作用。镇江市作为一个地区辖市,规模小、实力弱,并且区位也不够好,因此当然不如无锡、常州。其实镇江已经很幸运了,如果大调整前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那结局真的很难说会如何。

除了“政治力”,还有一条重要的“潜规则”与其共同奠定了1983年大调整后的格局。那就是:1983年大调整时,苏南“非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城市”最多只分配3个县!

想必有网友会问,证据何在?抱歉,我无法提供证据。但是:1,我听多位江苏省的相关人士说起这一规则;2,最终划归各市的辖县数量,完全符合这条规则。

无锡市、常州市这两个之前无辖县的“光杆省辖市”,都用足了政策,都分到了3个县;南京贵为省会,但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并且种种因素导致其未能用足政策,最终只分到了高淳、溧水2个县;镇江市是规模小、级别低的“地区辖市”,但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可以不受3个县的限制,因此分到了4个县;苏州市是省辖市,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也不受名额限制,最终分到了6个县(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不能给出证据,但我相信,江苏省在大调整前应该会有些“规定”,或者有文件,或者有默契。如果什么“规定”都没有,那苏南地区的区划调整,将乱成一锅粥,斗得头破血流,这可能吗?

有些网友质疑,苏南五市为什么分得不“均匀”?这种质疑真的是滑稽透顶,地球上各国的大小“均匀”吗?中国各省的大小“均匀”吗?周边省份的各市大小“均匀”吗?不均匀才是正常的啊。不均匀的背后,是各自的力量大小、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因素在起核心作用,同时,也有些时代机遇等偶然因素。

细致分析后,很让我惊讶的是:镇江分到了4个县,但扬中县极小且在长江中,如果把“长江岸线以南定为苏南”的话,镇江在“苏南”等于也只分到3个县;南京1983年后有5个县,但2个县在“苏北”,“苏南”同样只有3个县。也就是说,除了苏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在长江以南统统都只有3个县!这是巧合吗?有巧合,但也是难以分配的情况下,大家都“凑凑数”的结果。

唯有苏州市,地处苏南最东部,不像无锡、常州、镇江那样夹杂在中间,位置最超脱;是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不受3个县的名额限制;拥有历史悠久的“府县体系”根基,并且“苏州府”境内没有可挑战苏州市的其他城市。这些因素,导致了苏州市可以拥有苏南6个县。“苏南”的每一个县,都来之不易啊!当时的苏州,也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才有了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