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昆明人天生不爱表达,忠厚老实,外粗内秀,心里的话从来就羞于表达。他们只会踏实踏实的去做,跟昆明人交朋友,你要有耐心,其善良纯朴的心要慢慢去领会。他们品行耿直,性格刚烈,是什么就是什么,说话不喜欢绕圈子。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
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彝族火把节
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娱乐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
密祉龙灯盛会
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抬着灯具到村外的井边或河水源头烧香磕头,又唱又跳,耍龙舞狮。
元宵节踩街文化活动
踩街文化活动自1990年开展以来,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全八街镇4.2万人,2003年参加活动的近3万人,很受百姓欢迎。
以上内容来源:百度百科-昆明
昆明,别称春城。东面、西面、北面都是大山,只有南面濒临滇池,地形阻隔了北风的肆虐,而南方的暖湿气流却容易到达,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时,只要住进这里,就像住进春天,而且空气质量高,PM2.5值很低,呼吸即可“洗肺”,生活在这里如沐春风。这也是明代戍边移民昆明的大文豪杨慎为什么会在《滇海曲》如此赞美昆明的原因。
从上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移民的脚步就从未停息过,作为云南中心的昆明更是如此。先是自西北方向的古羌人入滇开始,战国楚将“庄蹻入滇”,汉武帝迁秦晋豪民入滇屯边,特别是历经元、明两朝经营云南,乃至民国时期作为抗日的西南大后方,有大量中原和江、浙等全国各地的移民入滇落脚昆明。
今天的昆明人(常住人口700万左右),是一个包括汉、彝、回、白、苗等多个民族的群体。
一、昆明地区最早的移民,应当是彝族的先民。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其先民可以追溯到古羌人,当时羌人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越过金沙江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濮人融合形成古滇族。虽然古滇国在汉武帝时期灭亡,但当时的古滇族已经达到近百万,而迁入的汉人只有几万人而已,哪怕是所谓的“南中大姓”大部分也都渐渐被同化,正是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的彝族。
两晋到隋唐时期,爨氏(南中大姓)称霸南中,形成与中原王朝对抗的割据政权。爨氏统治范围,分作两个较大区域,即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东爨乌蛮则为今彝族先民。昆明地区就在东爨乌蛮范围之内。后来崛起的南诏国也是彝族人建立的,阁罗凤(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在今昆明地区修建拓东城,这也是标志昆明城建史的正式开始。
二、内地中原汉移民进入昆明地区,当自先秦战国始。如“庄蹻(中国内地第一个开发云南边疆的历史人物)开滇”,汉武帝迁秦晋豪民到益州屯田等。南诏、大理国时期,***更以多种途径进入云南。如唐太宗天宝年间,唐军20万征南诏而全军覆没,被俘或逃散而存活下来的当属多数。再如南诏进攻四川,从成都等地掳掠大量工匠回南诏。但是,明代以前进入云南的汉族,多已“变服,从其俗”——融入当地各民族(主要是彝族、白族)当中了。至今白语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古时期古汉语词,或可为佐证之一。
***大规模进入昆明始于明初,以军屯、民屯、商屯、以及贬官发配等方式大量入滇。据《明史》等史籍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三十多万南征将士因沐英留镇云南而携家眷留滇屯田。后来朝廷又调凉州诸卫所十四万余人往云南,还有三次调遣安徽、四川、湖南军队十万余人到云南屯田。至今,昆明还有大量的“x卫营”、“x所”之类的地名,就是明代军屯实行卫所制度留下的痕迹。
民屯数量则更多。洪武年间,民屯移民多达三百余万。其中,以洪武二十二年沐英率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规模最大。此外,商人募人入滇屯田,生产粮食换取朝廷“盐引”,称为商屯,也因此迁来大批内地汉人。而大文豪杨慎来昆明则是因“大礼议”被嘉庆皇帝贬谪到昆明的。
因为当时很多移民是从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出发的,所以至今很多昆明人仍然流传着祖籍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明朝时期,昆明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口比例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汉人数量跃居各民族人数的首位,在昆明,已成为了主体民族。现在的昆明话就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又吸收华北方言的若干成分,还受到其他一些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汉语方言。
昆明的白族来自洱海地区。
大理建国,占领之前南诏国“拓东城”,设为东京。大量白族自洱海地区迁入昆明。但到了元明时期,这一部分白族大多已融入当地民族当中。《昆明市志》指出:“现居昆明的白族基本上是元代以后迁入的白族士兵。这也是今天聚居在昆明五华、西山两区和安宁市的白族的来源。
昆明回族群体的形成则是元代的事。
元宪宗三年(1253年),蒙古元帅兀良合台率军十万人,随世祖忽必烈入滇,这是昆明有了较多回族移民的开始。其后又有三次大批回族进入昆明。七下西洋的郑和也是来自昆明的回族,本姓马。
昆明苗族辗转来自湖北、湖南、四川、贵州。
先是唐末宋初他们从湘西、黔东和川南向黔西北和滇东北迁徙,到了清咸丰年间,黔西北的苗族又不断向曲靖地区及昆明的嵩明、富民、禄劝、宜良一带迁徙。清同治年间,武定一带部分苗族大量向禄劝、富民、嵩明一带迁徙。之后,黔西北及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部分苗族又逐步辗转来到安宁、西山(今部分已划入五华区)、官渡、宜良、石林等地。
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成千上万的学生、教师、商人、工人、军政人员及其家属,新的外来人口一度超过本地原有人口。1949年,昆明总人口从1937年的14万多增至31万。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南下干部和他们的家属来到昆明。支援三线建设期间,大批内地(主要是两湖、江浙、上海)干部和技术人员支边留在昆明,加上昆明行政区划多次扩大及人口自然增长,所以如今的昆明人已达近七百万了。
长期的移民文化也使昆明人逐渐形成了不畏艰险、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诚实善良,团结和睦、大度包容,不排外、不排他,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优秀品质。
爱昆明,爱滇池!
首先,昆明人有些还是比较好,是那种说不出的对你好,很热心,很体贴,值得相处,但是这部分人真的很少(珍惜物种)这部分人估计是有较高的家庭教育,然绝大多数的昆明都是尖酸刻薄,阴险狡诈,唯利是图,口碑在四区七县一市里面算是最差的,和昆明人相处,慎之!
昆明周围的呈贡,安宁,禄劝的人,这些离昆明比较近,口音基本相同吧!我也接触过,大多数比较随和朴实,不像在昆明都是一些冷漠的眼神,不过这些好像是一个城市发展所必须造成的因素,北京人貌似比昆明人还难于相处。个人观点,不带任何情感批判色彩!
昆明本地人的特点:
1、因为气候舒适原因,比较悠闲,一般都要睡到十点,上班的和读书的会早一些;
2、男的喜欢抽烟,也喜欢喝酒;
3、女的比较懒散,不喜欢做家务,不喜欢生小孩;
4、走路喜欢并排走聊天,不论小径还是大路,骑自行车和电动车还有这个习惯;
5、行政机关都是讲本地话,没有服务意识,一种他是老爷的态度;
6、思维还是比较单纯的,很多是一根筋;
7、喜欢玩,遇到周末假期,宁愿店铺关门也要出去玩;
8、昆明气候非常好,四季如春,但昆明规划不好,昆明人约会不守时,说马上到,可能是一小时或两小时到;
9、因为文化狭窄和见识少的原因,喜欢自娱自乐,喜欢搞一些创意,比如说把公交车站设在主道中间;
10、整体说来昆明本地人是善良的。
昆本地人的特点:一是善良,也可以说是憨厚老实,心计少。二是节奏慢,可能是气候的原因,人都很懒散,工作效率不高。三是易满足,追求不高,不愿意跟别人去争去攀比,有酒喝、三餐不饿就行。
昆明人有部分憨厚,有部分渣精,但都比较善良。
1.开心的时候会说这个事板扎啦。
2.不开心的时候会说,毛理我,我这哈资得很。
3.昆明人有一种体型叫“老块”
4.昆明人有一种冰凉叫“扎冰冰呢”
5.昆明人有一种态度叫“老孔雀”
6.昆明人有一种确认叫“你说给活”
7.昆明人有一种称赞叫“板扎”
8.昆明人有一种放弃叫“算逑”
9.昆明人有一种坚持叫“鼓的”
10.昆明人有一种难度叫“尖刚”
11.昆明人有一种评价叫“曹耐”
外地人眼中的昆明人!
真正的昆明人是租居在此的彝族撒妮人。这才是真正的昆明人,后来的是移民到此的。多数是明清时期的人。
昆明人:兄弟,给吃饭了?
兄弟1:没。
昆明人:对面有家食馆,味道不错,推荐你去。
昆明人:兄弟,给吃饭了?
兄弟2:吃了。
昆明人:矮油味!么,你要来家收吃呐,莫客气!
会说马普[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昆明众所周知气候好,环境好,干净!然后生活节奏也不是太快!昆明人说话嗓门大,说话语气重,给人吵架的感觉!还有就是一年四季街头路边都不缺鲜花!
昆明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喜欢按部就班,开拓能力差,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在北上广深工作的昆明人很多,并没有说的那么排外,而且比起很多外地人要更热爱生活吧...他们也没有传说当中那么一定要留在自己的家乡,对昆明的评价只是没啥机会,太过安逸。在昆明,发现大家都喜欢逛花市,对外地游客也很友善,没有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
而且如果真的要说排外,我觉得除了上海,特别是你住在浦西那些民宿的时候,真的受够了上海大叔大妈骨子里瞧不起你的感觉,即使你是从北京广州深圳出来的。
可能其他地方都不会明显给你感觉到有排外的情绪,特别是昆明这样的旅游城市,这种感觉真的很淡,大部分人对你还很热情。
昆明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春城一瞥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