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永和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永和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
县境有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永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独具魅力。永和县人类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2008年,永和乾坤湾被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1、永和是汉顺帝刘保的年号。汉顺帝刘保(115年—145年正月初六日),汉安帝刘祜之子,母宫人李氏,东汉第七位皇帝,125年—145年在位。145年正月,时年三十一岁,***后庙号敬宗(后除庙号),谥号孝顺皇帝,葬于宪陵;
2、永和是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2年。晋穆帝司马聃(343年―361年),字彭子,东晋第五代国君,晋康帝司马岳之子,母褚蒜子。361年司马聃***去,终年十九岁;
3、永和是闽惠宗王延钧的年号,共计2年。
永和镇辖24个行政村。
永和镇,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地处晋江市中南部,北与罗山街道、新塘街道毗连,东北与石狮市灵秀镇交界,西与安海镇、灵源街道接壤,南与龙湖镇、英林镇及东石镇为邻,行政区域面积48.0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永和镇户籍人口为71368人。2011年末,永和镇辖24个行政村:坂头、山前、梨星、菌边、英墩、力争、上宅、永和、古厝、茂亭、福田、玉溪、后埔、割山、旦厝、玉湖、马坪、巴厝、内厝、周坑、西坑、塘下、邵厝、锦岭。
永和县属于临汾市。
永和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省延川县一河之隔。介于东经110°22′45″—110°56′45″,北纬36°31′15″—36°56′45″之间,总面积1212平方千米。下辖2个镇、4个乡。
永和县自西汉置县,隋改名“永和”沿用至今,历史悠久,素有“千年古县”之称,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石斧和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高规格文物,古建有元代建筑龙王庙、文庙大成殿等。芝河源头“永和梯田”,保存了最完整的北方梯田农耕文化,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梯田景观。
临汾简介:
临汾,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性气候。截至2021年,全市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面积20302平方公里。
“永和”年号在中国历史上对应两个朝代,分别是:
1、东汉汉顺帝刘保(125-144在位)的第三个年号为“永和”(136-141)。
2、东晋晋穆帝司马聃(344-361在位)的第一个年号为“永和”(345-356)。
扩展资料: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
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中国***、香港、澳门、以及韩国、越南因为已经废除君主制已经全面废止年号。另外***所用的民国纪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聃
